如何鑑別禽類的大腸桿菌病與沙門氏菌病?使用者33729323655602192020-04-02 10:05:09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等處的常在菌,禽大腸桿菌在雞場普遍存在,特別是通風不良,大量積糞雞舍,在墊料、空氣塵埃、汙染用具和道路、糞場及孵化廳等處環境中染菌最高。

本病主要發生在密集化養禽場,各種禽類不分品種性別、日齡均對本菌易感。特別幼齡禽類發病最多,如汙穢、擁擠、潮溼通風不良的環境,過冷過熱或溫差很大的氣候,有毒有害氣體(氨氣或硫化氫等)長期存在,飼養管理失調,營養不良(特別是維生素的缺乏)以及病原微生物(如支原體及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應激等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臨床症狀與病理變化 本病常引起幼雛或成雞急性死亡。特徵性病變是肝臟呈綠色和胸肌充血,肝臟邊緣純圓,外有纖維素性白色包膜。也可能發生下列病變 1。心包炎:心外膜水腫,心包囊內充滿淡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心包粘連。2。大腸桿菌性肉芽腫:病禽消瘦貧血、減食、拉稀,在肝、腸(十二指腸及盲腸)、腸繫膜或心上有菜花狀增生物,針頭大至核桃大小,很容易與禽結核或腫瘤相混。3。墜卵性腹膜炎及輸卵管炎:輸卵管擴張,內有乾酪樣團塊及惡臭的滲出物。腸卡他性炎等病變。4。 關節炎及滑膜炎:表現關節腫大,內含有纖維素或渾濁的關節液。5。腦炎:表現昏睡、斜頸,歪頭轉圈,共濟失調,抽搐,伸脖,張口呼吸,採食減少,拉稀,生長受阻,產卵顯著下降。主要病變腦膜充血、出血、腦脊髓液增加。6。腫頭綜合徵:表現眼周圍、頭部、頜下、肉垂及頸部上2/3水腫,病雞噴嚏,併發出咯咯聲,剖檢可見頭部、眼部、下頜及頸部皮下黃色膠樣滲出。實驗室檢驗:採用病原學檢驗方法,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經鑑定為致病性血清型大腸桿菌,方可認為是原發性大腸桿菌病。禽沙門氏菌病,由一種或多種血清型沙門氏菌所引起的一大群急性或慢性禽類疾病的統稱。危害性大。主要包括3種: 1。雞白痢 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最常見於雞和火雞。主要侵害雛雞,呈急性敗血症,大批死亡。倖存者多轉成慢性或帶菌者。對病程稍長者剖檢可見心、肺出現壞死或結節,肝出血與壞死,膽囊腫大。母雞感染後產蛋量、受精率與化率下降。剖檢可見卵子變形、變色和變硬。公雞則呈睪丸炎。2。雞傷寒 為雞沙門氏菌所致的雞與火雞的敗血症,其他禽類罕見。可經蛋傳播。除雛雞外亦常使青年或成年雞群發生敗血症而招致10~50%的死亡率。急性者無明顯病變。亞急性或慢性者常見血液稀薄,肝腫呈青銅色,其表面與心肌有灰白色粟粒狀壞死灶。偶有心包炎和卵黃性腹膜炎。卵子出血、變形、變色。雛雞表現似雞白痢。3。禽副傷寒 由鼠傷寒等多種能運動的沙門氏菌引起的禽類疾病。可由汙染的飼料感染,呈地方流行性。幼禽多呈急性和亞急性,成年或未成年禽則多為慢性或隱性感染。幼雛常因急性敗血症而迅速死亡。成年患禽長期帶菌與排菌。慢性的體瘦,腸道呈壞死性潰瘍。雛雞常出現顫抖、喘息和眼瞼。病程稍長者可見卵黃凝固,肝、脾充血且有條紋狀或針尖狀出血與壞死灶。實驗室檢驗: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特徵和病理變化只能懷疑為本病或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採用病原學檢查和血清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