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應該怎麼運作?戶外曾阿牛2019-09-12 09:07:54

關於農村合作社,近幾年來,大家聽到的比較多,由於這是國家所鼓勵的一種形式,所以有很多人已參與了進來,但是,隨著熱度慢慢的下降,一開始成立的農村合作社,有些還在經營,有些則已是個空殼,那麼,這些經營不下去的合作社,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主要是以下4個原因

1、宣傳力度低

這裡說的低,是深層次的宣傳,一些農民朋友,只知道合作社,但是具體怎麼參與、怎麼合作不知道,導致農民採參與度降低,本來合作社,就是讓農民朋友積極參與進來,一旦農民朋友參與的少了,運營起來的難度就可想而知。

2、目的不純

有些人,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不是好好的在農業上大幹一番,而是為了套取補貼,從一開始的精力來看,就不會經營的太長久,補貼能補多少?能補多久?所以,既然成立了農村合作社,就踏踏實實的幹,小幫手認為,這才是正確的方向,那些從一開始就想歪門邪道的人,註定經營不下去。

3、種植作物大眾化

在沒加入合作社之前,農民朋友種植的是常見的糧食作物,比如小麥、玉米、水稻等,利潤空間有限,加入了合作社,本來想著能改變種植結構,誰知道,合作社還是種植這些作物,農民利潤沒上去,也沒心情把中心放在合作社上,久而久之,就經營不下去了。

4、管理問題

合作社的管理混亂,基本上還是按照一人說了算的原則,社員都聽社長的,雖然說設定的有職位,但形同虛設,這就好比開公司,一個沒有制度沒有管理的公司是活不長的,所以,如果管理不規範,合作社經營不下去,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以上4種原因,個人覺得很多經營不下去的合作社,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該怎麼樣正確運營合作社呢?以下模式不妨試試。

1

一是競價銷售模式。競價銷售模式一般採取登記數量、評定質量、擬定基價、投標評標、結算資金等方法進行招標管理,農戶提前一天到合作社登記次日採摘量,由合作社統計後張榜公佈,組織客商競標。競標後由合作社組織專人收購、打包、裝車,客商與合作社進行統一結算,合作社在競標價的基礎上每斤加收一定的管理費,社員再與合作社進行結算。合作社競價銷售模式有效解決了社員“銷售難、增收難”問題,以福建建甌東坤源蔬果專業合作社為例,透過合作社競價銷售的蔬菜價格,平均每公斤比鄰近鄉村高出0。3元左右,每年為社員增加差價收入200多萬元。

2

二是資金互助模式。資金互助模式則有效解決了社員結算繁瑣、融資困難等問題,目前福建省很多合作社成立了股金部,開展了資金轉賬、資金代儲、資金互助等服務。規定凡是入市交易的客商在收購農產品時,必須開具合作社統一印製的“收購發票”,貨款由合作社與客商統一結算後直接轉入股金部,由股金部劃入社員個人賬戶,農戶憑股金證和收購發票,兩天內就可到股金部領到出售貨款。金融互助合作機制的創新實實在在方便了農戶,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其優點在於農戶銷售農產品不需要直接與客商結算貨款,手續簡便,提高了工作效率;農戶不需要進城存錢,既省路費、時間,又能保障現金安全;農戶憑股金證可到合作社農資超市購買化肥、農藥等,貨款由股金部劃賬結算,方便農戶;合作社可把社員閒散資金集中,供給資金困難種植戶、經營戶,起到很好的調劑互助作用。

3

三是股權設定模式。很多合作社屬於鬆散型的結合,利益聯結不緊密,尚未形成“一贏俱贏,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可以在實行產品經營的合作社內推行股權設定,即入社社員必須認購股金,一般股本結構要與社員產品交貨總量的比例相一致,由社員自由購買股份,但每個社員購買股份的數量不得超過合作組織總股份的20%。其中股金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要向生產者配置。社員大會決策時可突破一人一票的限制,而改為按股權數設定,這樣有利於合作社的長足發展。

4

四是臺灣產銷班模式。可以借鑑臺灣農產品產銷班模式,發展農產品產銷服務組織,如農產品產銷合作社,將傳統農業生產擴充套件到加工、處理、運輸,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一方面,生產前做好規劃,生產規劃迎合消費者的市場需要,做到產供銷一體化。農業是弱質產業,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故應重視危機管理和預警體系的建立,生產前有完善的規劃,對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市場風險或其他意外,預先採取防範措施。另一方面,拓寬資訊來源渠道,瞭解市場動態需求。透過多種渠道調查市場動態資訊,並將資訊靈活運用,選擇有利的銷售渠道。不僅將產品轉型為商品,更要提升為禮品或者藝術品,賦予農產品新的價值,凸顯新的文化特色,科學闡釋養生功能,提升農業的文化層次和綜合價值。

5

五是全程輔導模式。當前許多合作社帶頭人缺乏駕馭市場的能力,有了專案不懂運作,對市場資訊缺乏科學分析預測,服務帶動能力不強。可以依託農業科研單位、基層農業服務機構、農業大中專院校等部門,開展從創業到管理、運營的全程輔導。以對接科研單位為重點,開展創業輔導,建立政府扶持的農民合作社“全程創業輔導機制”。結合規範化和示範社建設的開展,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農民合作社進行資質認證,並出臺合作社的資質認證辦法,認證一批規模較大、管理規範、執行良好的合作社。在此基礎上,依託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建立健全全程輔導機制,進行長期的跟蹤服務、定向扶持和有效輔導。

6

六是寬鬆經營模式。要放寬註冊登記和經營服務範圍的限制,為其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凡符合合作組織基本標準和要求的,均應註冊登記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營利性合作組織的登記、發照由工商部門辦理,非營利性的各類專業協會等的登記、發照和年檢由民政部門辦理;凡國家沒有禁止或限制性規定的經營服務範圍,農民合作社均可根據自身條件自主選擇。同時,積極創辦高階合作經濟組織,在省、市、縣一級創辦農業協會,下設專業聯合會,鄉鎮一級設分會,對農業生產經營實施行業指導,建立新型合作組織的行業體系。

當前,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由單純追求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增長轉變,凸顯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推廣先進農業科技、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載體作用。推進農民合作社經營以及管理模式的創新,並以嶄新適用的模式輻射推廣,必會推進農民合作社的長足發展,而這些也都需要我們根據實情不斷地探索,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不是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應該怎麼運作?李長錄1953老農民2019-09-12 20:47:05

農村的合作社在全國各地都很多組織上的形勢各有差別,其它地方的合作社是怎麼經營的我不敢亂言。就我們這裡的合作社的組成和經營方式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大都是由幾個人組成,有一個人成立的,也有幾個人組成的,一般情況是三四人組成或者六七個人組成,最多不超過十人組織。透過村委會把農戶的承包地流轉到手,有的合作社建了大棚,種植蔬菜。瓜類作物自產自銷,由於建大棚投支高,人工工資高,古計種六到七年才能收回投支的成本錢,如果經營管理不當還會用更多的年限。有的栽了樹苗,現已七八年了,一個錢也沒有賣上,光陰也難過,還有的把地栽了樹。修建了養殖場,樹是沒指望了賣不出去,養牛又是大本經營週期長,賣錢也不容易拆騰了六七年,負倩好幾百萬。這些合作社如何走下去,怎麼扭轉當前情景我本人真的沒招。請各位有見實的高人給指點指點,這種迷景應該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