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平時需要怎樣預防蛔蟲病?白老師談健康2018-11-21 10:14:12

您好!您說的症狀符合中醫治療“蛔蟲病”的範疇,您可以參照下面的內容進行調理、治療。

歡迎關注我,為您提供優質的健康答案。

蛔蟲病是感染蛔蟲卵而引起的小兒常見腸道寄生蟲病,臨床以臍周疼痛,時作時止, 飲食異常,吐蛔、便蛔,或糞便鏡檢有蛔蟲卵為主要特徵。蛔蟲又稱 “蚘蟲” “蛟蛕” “長蟲”。無論男女老幼均可感染,但以兒童發病率高,尤多見於3~10歲的兒童,農村發 病率高於城市。蛔蟲寄生於腸道,擾亂氣機,損傷脾胃,耗傷氣血,病情嚴重者不僅影響 胃腸功能和營養,妨礙小兒正常生長髮育,甚至引起嚴重併發症而危及生命。本病相當於 西醫的蛔蟲病。

中醫古代文獻對蛔蟲病有詳細的記載。《素問·咳論》 指出: “胃咳之狀,咳而嘔, 咳甚則長蟲出。” 《靈樞·厥病》 雲: “腸中有蟲瘕及蛟蛕……心腸痛, 作痛, 腫聚, 往 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 描述了蛔蟲在腸中寄生、移行、 扭結成團及由此引起的特有症狀。隋代《諸病源候論·蚘蟲候》 雲: “蚘蟲者,九蟲內之 一蟲也,長一尺,也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 痛。” 比較準確地描述了蛔蟲的大小,指出了主要症狀腹痛產生的原因。其後許多醫家著 作和兒科專著,均在此基礎上加以論述。

【病因病機】

一、病因

蛔蟲病的發生,主要是吞入了感染性蛔蟲卵所致。小兒缺乏衛生常識,雙手易接觸不 潔之物,又喜吮手指,以手抓取食物,或食用未洗淨的瓜果蔬菜,或飲用不潔之水,以致 食入蟲卵,進入胃腸,形成蛔蟲病。此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積溼成 熱或素體脾胃虛弱,可為蛔蟲的滋生創造有利條件。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蟲踞腸腑。

2。 常證病機

(1) 盤踞腸腑,擾亂氣機 蛔蟲成蟲寄生腸道,可直接擾亂腸道氣機,氣機不利而發 生臍腹疼痛; 影響脾胃的氣機升降,升降失司,胃氣上逆而見流涎、嘔惡等症。

(2) 劫取營養,損傷脾胃 蟲踞腸腑,劫取水谷精微,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胃滯不 化,故見患兒食慾異常,飲食不養肌膚,面色不華。重者面黃肌瘦,精神疲乏,甚至肚腹 脹大,四肢瘦弱,形成 “蛔疳”。脾胃失和,內生溼熱,並影響患兒的神識氣血而見煩躁 多啼、夜寐不安、嗜食異物、面部白斑、白睛藍斑等症。

(3) 鑽入孔竅,發為蛔厥 蛔蟲好動而尤喜鑽孔,當受到刺激 (如某種食物成分、 寒溫不適等) 時,易在腸中竄動,最常見蛔蟲上竄入膈,鑽入膽道而發生蛔厥 (膽道蛔蟲 症)。蟲體阻塞氣道,氣機不利,疏洩失常,表現為右上腹部劇烈絞痛,嘔吐膽汁或蛔蟲, 甚則肢冷汗出,形成 “蛔厥” 之證。

(4) 阻塞腸道,發為蟲瘕 若蟲體過多,壅積腸中,或蟲體扭結成團,阻塞腸道,腸 道梗塞不通,可發為蟲瘕 (蛔蟲性腸梗阻)。腸腑氣機阻塞,不通則痛,故腹痛劇烈,腹 部捫之有條索狀物 (腸套疊、腸扭轉); 胃失通降,腑氣上逆,而見嘔惡和大便不通。

【臨床表現】

蛔蟲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可無症狀,或圍繞臍周時有疼痛,食慾不振,日見消 瘦,大便不調。重者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腹部疼痛,時作時止,有時較劇,痛時喜按, 多無壓痛及肌緊張; 或噁心、流涎; 或吐蛔蟲; 或食慾異常,睡眠磨牙,挖鼻,咬指甲, 嗜食異物,大便不調或便下蛔蟲; 面部白斑,白睛藍斑,唇內粟狀白點。日久可見腹脹, 青筋暴露,四肢羸瘦。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病史 可有吐蛔、排蛔病史。

2。 症狀 反覆臍周疼痛,時作時止,腹部按之可有條索狀物或團塊,輕柔可散,嗜 食異物,形體消瘦。可見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等。發生蛔厥、蟲瘕時,可 見陣發性劇烈腹痛,伴噁心嘔吐,甚或吐出蛔蟲。蛔厥者,可伴有畏寒、發熱,少數出現 黃疸。蟲瘕者,腹部可捫及蟲團,按之有活動性繩索感,多見大便不通。

3。 實驗室檢查 應用直接塗片法或厚塗片法或飽和鹽水浮聚法檢出糞便中蛔蟲卵, 即可確診,但糞檢未查出蟲卵也不能排除本病。

二、鑑別診斷

1。 食積腹痛 脘腹部脹滿疼痛,拒按,腹痛欲瀉,瀉後痛減。有暴飲、暴食和積滯 等病史,大便鏡檢有不消化食物。

2。 中寒腹痛 腹痛陣發,得溫則舒,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食慾不振等症。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腹痛部位

(1) 腸蛔蟲症 以臍周疼痛為主,按之可有條索狀感,無明顯壓痛。

(2) 蛔厥 劍突下、右上腹突然發生陣發性劇烈絞痛,並放射至右肩胛部及腰背部。

(3) 蟲瘕 疼痛部位可因阻塞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按之可捫及大小不等的條索狀 或團塊狀物,其形狀與部位常可變化。

2。 辨腹痛程度

(1) 腸蛔蟲症 腹痛輕重不一,時作時止。

(2) 蛔厥 為陣發性劇烈絞痛,致哭叫打滾,屈體彎腰,以拳頂按痛處,而疼痛緩解 後患兒可嬉戲如常。

(3) 蟲瘕 腹痛為持續而陣發性加重,起病急劇,疼痛較劇,但腹部無肌強直。

3。 辨病情輕重

(1) 輕證 全身症狀輕微,按揉後多能緩解。

(2) 重證 嚴重者有煩躁不安、肢冷汗出等臨床症狀,並常引起營養不良,形體消 瘦,甚至智力遲鈍,發育障礙等。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安蛔驅蟲。

2。具體治法 當視患兒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病情緩急而靈活運用。病情較緩,腹 痛不劇,體質尚強,當先驅蛔,後調脾胃; 體弱者,應先調脾胃,繼而驅蛔或驅蛔扶正並 舉。如病情較重,腹痛劇烈,或出現蛔厥、蟲瘕等併發症者,根據蛔蟲 “得酸則靜,得辛 則伏,得苦則下” 的特性,先予酸、辛、苦等藥味,以安蛔止痛,待急症緩解,再予驅 蟲。並可配合外治、推拿、針灸等法以止痛。如併發症嚴重,經內科治療不能緩解者,應 考慮手術治療。

三、分證論治

(一) 常證

腸蟲證

證候表現: 臍周疼痛,時作時止,輕重不一; 食慾異常,嗜食異物,夜臥不安,齘 齒,易驚,噁心流涎,大便不調或便下蛔蟲; 可見面部白斑,白睛藍斑,唇內粟狀白點。 重者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腹部可捫及條索狀物,時聚時散,肚腹脹大,青筋顯露。舌尖 紅赤,舌苔多見花剝或膩,舌面布紅色點刺,脈弦滑。

證候分析: 本證為蛔蟲病最常見的證型。因蟲踞腸腑直接影響胃腸納食及傳導功能, 氣機阻滯,故以臍周疼痛、食慾異常等諸多脾胃症狀為主。溼熱燻蒸,則見面部白斑,睡 眠不寧,齘齒。若病程較長或蟲數過多,則致脾胃虛弱,故見不同程度形體消瘦,面色萎 黃無華,甚可發展成為 “蛔疳”。此時宜參照 “疳證” 辨證論治。

治法: 安蛔驅蟲,調理脾胃。

方劑: 使君子散 (《醫宗金鑑》) 加減。

方解: 使君子殺蟲驅蛔,和脾健胃為君; 苦楝根皮驅蛔蟲,瀉溼熱,理氣止痛為臣; 白蕪荑消積殺蟲,燥溼化食為佐; 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共奏安蛔驅蟲,調理脾胃之 功效。本方適用於體質較壯實者。

加減: 腹痛明顯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行氣止痛; 腹部脹滿、大便不暢者,可 加大黃或玄明粉; 嘔吐可加竹茹、生薑降逆止嘔。

若病程較久,體質較弱,脾虛胃熱者,可用肥兒丸 (《醫宗金鑑》)。方中胡黃連、使 君子、蘆薈均為殺蟲之品,神曲、麥芽、山楂消積理脾,配黃連清熱燥溼以下蟲,合四君 調補脾胃。本方為攻補兼施之劑,既消積殺蟲,又調補脾胃。驅蟲之後,常繼服健脾和胃 之劑,可用異功散或參苓白朮散加減。

(二) 變證

1。 蛔厥證

證候表現: 有蛔蟲病症狀,突然右上腹部發生陣發性劇烈絞痛,輾轉不寧,彎腰屈 背,面色蒼白,肢冷汗出,噁心嘔吐,常吐出膽汁或蛔蟲。疼痛有時可自行緩解,但常反 復發作。重者腹痛持續而陣發性加劇,可伴畏寒發熱,甚至出現黃疸。舌苔黃膩,脈滑數 或弦數。

證候分析: 本證以右上腹陣發性劇烈絞痛,嘔吐,肢冷為特徵。多有腸蛔蟲證的病 史,常因胃腸溼熱,或腹中寒甚,或寒熱錯雜,使蟲體受擾,入膈鑽膽,氣機逆亂所致。 以寒熱夾雜多見,初起多為 “寒厥”,嘔吐清水,面白肢冷,舌苔白膩,脈弦緊; 繼而化 熱,可見發熱,嘔吐膽汁,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理氣定痛,安蛔驅蟲。

方劑: 烏梅丸 (《傷寒論》) 加減。

方解: 本方為治療蛔厥之主方,適用於寒熱錯雜,正虛邪實證。蛔蟲 “得酸則靜,得 辛則伏,得苦則下”。方中烏梅味酸,安蛔止痛為君藥。細辛、蜀椒味辛能伏蛔,溫中散 寒; 黃連、黃柏味苦能下蛔,兼清溼熱,為臣藥。君臣相伍,辛開苦降,和中止嘔。附 子、乾薑、桂枝暖中散寒以安蛔,當歸、人參益氣活血以扶正,與溫中藥相配,具有養血 通脈,調和陰陽以治厥冷的作用,共為佐使藥。全方諸藥配伍,溫髒安蛔,寒熱並治。

加減: 疼痛劇烈加木香、枳殼行氣止痛; 兼便秘腹脹加大黃、玄明粉、枳實通便驅 蟲; 若溼熱壅盛,膽汁外溢,出現發熱、黃疸,去幹姜、附子、桂枝等溫燥之品,酌加茵 陳、梔子、鬱金、黃芩、大黃、枳殼清熱利溼,安蛔退黃。疼痛緩解後,可按腸蟲證治法 驅蛔。若確診為膽道死蛔,不必先安蛔,可直接予大承氣湯加茵陳利膽通腑排蛔。

2。 蟲瘕證

證候表現: 有腸蛔蟲症狀。突然陣發性劇烈腹痛,部位不定,伴頻繁嘔吐,可吐出蛔 蟲,便秘,腹脹,腹部可捫及質軟、無痛的可移動的條索狀或團狀包塊,壓痛不明顯。病 情持續不緩解者,見腹硬,壓痛明顯,腸鳴,無矢氣。舌苔白或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證候分析: 本證以臍腹劇痛,伴嘔吐、便秘,腹部有條索狀或團狀柔軟包塊,有活動 性,壓痛不明顯為特徵。是由蛔蟲扭結成團,阻塞腸道,使胃失通降,腑氣上逆所致。若 阻塞不全,尚可排少量大便; 完全阻塞則大便不下,腹痛及嘔吐較重,並可能出現陰傷, 甚至陰陽不相順接,陽氣外脫。一般可用藥物治療,若梗阻不得緩解,見腹部硬、壓痛、 無矢氣,且聞及腹部有金屬樣腸鳴或氣過水音,則病情加重,應考慮手術治療。

治法: 通腑散結,安蛔驅蟲。

方劑: 驅蛔承氣湯 (驗方) 加減。

方解: 本方由大承氣湯加驅蛔藥組成。大黃、芒硝、枳實、厚朴行氣通腑散蛔; 烏梅 味酸制蛔,使蛔靜而痛止; 蜀椒味辛以伏蛔,性溫以溫髒祛寒; 使君子、苦楝皮、檳榔驅 蛔下蟲。

加減: 若嘔吐頻繁,藥物難於下嚥,可先用推拿等法治療。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烏梅丸 用於腸蛔蟲證。每次6~10g,每日1次。

(2) 化蟲丸 用於腸蛔蟲證,溼熱較甚而大便不暢者。每次2~8g,每日1~2次。

(3) 使君子丸 用於蛔厥證寒熱錯雜者。每次6~10g,每日1~2次。

2。 單方驗方

(1) 使君子仁 文火炒黃嚼服,每日1~2粒,最大劑量不超過20粒。晨起空腹服, 連服2~3日。服時忌進熱湯熱食。服後2小時後可加生大黃3g泡水服以導瀉下蟲。主要 用於驅蛔。

(2) 苦楝根皮 一般幹品用量為10~15g,鮮品最多不超過30g,加水煎30分鐘,晨 間空腹頓服,可連服3天。因本品有毒,不宜過量持續服用。主要用於驅蛔。

(3) 川椒20g,雞蛋1個,香油50g。川椒研面,香油燒沸後炒雞蛋,雞蛋炒黃後入 川椒面,頓服。用於蛔蟲腹痛。

(4) 椒目6g,豆油150mL。油燒沸後入椒目,椒目以焦為度,去椒喝油,分1~2次 喝下。用於蟲瘕證。

3。 外治法

(1) 驅蛔散 韭菜蔸、蔥蔸各10個,鮮苦楝根皮125g,艾葉、川椒各10g,橘葉 30g,莪術6g,芒硝5g,酒藥子1粒。將艾葉、酒藥子、川椒、莪術、芒硝研成細末,再 將鮮韭菜蔸、蔥蔸、橘葉、苦楝根皮切碎,兩組藥混合加酒炒熱,敷於痛處,外用包巾固 定。藥溫保持在37℃以上,每日1劑,嚴重者用2劑。用於蛔蟲腹痛。

(2) 新鮮苦楝皮200g,全蔥100g,胡椒20粒。共搗爛如泥,加醋150mL,炒熱,以 紗布包裹,熱熨腹部,以痛減為度。用於蛔蟲腹痛。

4。 針灸療法

(1) 迎香透四白、膽囊穴,後刺內關、足三里、中脘、人中。強刺激,瀉法,至疼痛 緩解或消失。用於蛔厥證。

(2) 天樞、中脘、足三里、內關、合谷。強刺激,瀉法。用於蟲瘕證。

5。 推拿療法

(1) 蟲瘕證 先讓患兒口服植物油50~100mL,1小時後開始按摩腹部。術者用掌心 貼住患兒腹部面板,以臍為中心,由輕至重作順時針方向按摩,如蟲團鬆動,但散開較 慢,可用手捏法幫助鬆解。一般經過30~40分鐘按摩後,蟲團即可散開,腹痛和壓痛明 顯減輕,梗阻緩解。

(2) 蛔厥證 按壓上腹部劍突下3~100px處,手法先輕後重,一壓一推一鬆,連續操 作7~8次,待腹肌放鬆時,突然重力推壓一次,若患兒腹痛消失或減輕,表明蛔蟲已退 出膽道,可停止推拿。如使用1~2遍無效,不宜再用此法。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開展衛生宣教工作,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不吮吸手指, 不吃未洗淨的瓜果和生菜,不飲用生水,以減少蟲卵入口的機會。

2。不隨地大便,妥善處理好糞便,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汙染,切斷傳染途徑。

二、調護

1。飲食宜清淡,多食新鮮蔬菜,少食或忌食辛辣、炙煿及肥膩等生溼助熱之品。

2。 口服驅蟲藥宜半空腹,服藥後要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暢。注意服驅蟲藥後的反 應及排蟲情況。

3。 腹痛劇烈時,口服食醋60~100mL,有安蛔止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