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沉沒成本效應?第一支付頻道2019-06-21 09:47:44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機會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腳踏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腳踏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這件事情。如果你後悔買票了,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還可以透過騰出時間來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來降低機會成本,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被稱為“協和謬誤(Concorde fallacy)”或“協和效應”,其中“協和”指的是那第一個商業化的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協和式客機專案從一開始就是失敗的,但所有參與該專案的人(主要指英國和法國政府)還是堅持為其注入資金。他們的共同投資給他們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鎖,讓他們無法跳出來去進行更好的投資。在損失掉大量金錢、人力和時間之後,投資者們不想就這麼輕易放棄。

然而這種堅持、執著,這種對延續的期望,並非什麼壞事,而是人類後天形成的一種高貴、獨特的品質。研究顯示,低等動物和稚齡兒童都不會犯沉沒成本謬誤。黃蜂、蠕蟲、老鼠、浣熊、嬰兒……它們才不在乎它們投資了多少或者損失了多少。它們只能看到直接損失和直接收益。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人,你有了反思和遺憾的天賦。你可以預料到你終將會意識到你的努力是徒勞的,你的損失是永久的,而一旦你接受了這事實就會很受傷……能夠預料到,就不算太壞,就有所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