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白芨有什麼風險?研途途2019-10-11 20:54:55

長期以來,白芨都是野生資源供應著市場,也正因為如此,隨著資源的減少,白芨在近15年內價格持續攀升。

種白芨有什麼風險?

高價位也刺激了野生變家種工作的開展,並且至少在10年以前,家種白芨成功的新聞就不斷被報道。 家種白芨植株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白芨家種都成功了,為何市場上難覓家種品身影;其價格還在一路上行?

種白芨有什麼風險?

市場白芨統貨價格走勢 一、真相:少量的家種商品都去做種苗了 1。1 利用分株人工繁育,是野生變家種第一步 在2006年,市場就傳言“有區域將白芨試種成功”,這裡的“試種成功”應該指的是種苗人工繁育這一塊。因為白芨的種子難以萌發,利用分株等方式進行人工繁育,這算是白芨人工馴化的第一步。

種白芨有什麼風險?

針對當地的白芨生產調查結果卻得知,該區域在2015年有小規模的家種白芨上市,還沒形成商品都拿去做種去了。 在白芨的高價期,該地不將成品進行變現而拿去做種,是何原因?原來是隨著全國各地種植白芨積極性高漲,白芨賣種苗更賺錢。我們簡單算一筆賬,一公斤鮮白及可以加工成幹品0。3公斤左右,按照收購價700元(公斤價,下同)計算,大約可以收入210元;但如果切成塊莖做種,則可以出苗100-120株,按 3元/株,則收入大約在300元-360元之間。而白芨種苗價格最高時曾達到5-6元/株,一公斤鮮白芨經過出苗後收入在500元以上,遠高過加工賣幹品收入。所以農戶不賣給藥材商而賣給種苗商就不難理解了。 人工栽種白芨的培育期通常在4年左右,表中在2012年下種的其他區域,若這4年的中途未遭遇什麼不測,那今年11-12月也會有貨源產出。但根據“前人”鎮遠縣的做法來看,今年表中白芨產新的區域,白芨成品怕是依然難以形成商品,多數要拿去做種苗用了。 二、困境:種植熱情和實際效果冰火兩重天 如今的家種白芨,可謂是“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是各地種植積極性大漲,火熱引種;另一方面是種植成本和風險居高不下,農戶往往滿腔熱情被兜頭潑冷水。

種白芨有什麼風險?

中藥材種苗網路熱搜結果對比圖 2。2 白芨種植成本和風險較高,稍有閃失就入不敷出 與白芨種苗火爆的情況對比,白芨成品規模種植的情況就是與火相對應的“冰”。筆者調查發現,除了搞白芨苗子的基地,各地對白芨成品規模化種植的態度基本是“試種”。各地500畝以上而又只搞白芨成品種植的基地基本就沒看到,種植者對於白芨的種植是持謹慎態度的。 這種謹慎態度其實也不難理解,

種白芨有什麼風險?

一是種植成本高,需要少則4年多則5-6年的培育時間,買苗種植也需要至少3萬元/畝的投入;二是技術門檻高,根莖的生長需要共生菌的環境,且移栽和管理非常精細;三是死苗率高,種植風險大。據我們調研,雲貴川等地在2014-2015年期間,新種植地塊的死苗率往往達到 70%-80%,如果遭遇乾旱,則更是損失慘重。 三、盲目生產風險大,家種品短期內仍難以替代野生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目前盲目種植白芨風險較大。特別是在我國中部甚至北方廣大區域,是否適合種植白芨還有謹慎論證,否則就是在給種苗商“抬轎子”、當“炮灰”。

種白芨有什麼風險?

另外,當前家種白芨基本完成了種苗繁育階段的馴化,也算是看到了家種白芨商品的希望。但筆者翻閱了大量期刊和文獻,都沒有發現對野生和家種白芨在藥效含量上進行分析對比的研究,這就給家種白芨又埋下了一個“陷阱”。家種白芨和野生白芨的差別會有多大?是否會像家種羌活一樣在藥效上和野生品差異明顯呢? 所以說,當前的家種白芨還真是“萬里長征剛起步”,在積極發展家種生產時保持謹慎態度沒什麼錯;同時,也說明,主要靠野生貨源支撐白芨供給的現狀仍將持續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