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源頭文化?大頭髮頭條頭頭是頭條2021-07-09 22:29:26

農耕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它體現和反映了傳統 農業的思想理念 、 生產技術 、 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 它的形成和發展, 浸透著歷代 先賢的血汗, 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智慧 。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是孕育 中華文明的母體和基礎 。 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 已發現了 成千上萬處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遺址,最早的當在一 萬年以前 。考古證明, 距今五六千年前, 在我國的黃河流 域 、 長江流域等諸多區域就有了相當發達的農耕文明 。 在 漫長的傳統農業經濟社會里,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勤勞 和智慧, 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 。 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 不但決定了中華民族歷史的程序,書寫了中國人的偉大 與自豪, 今天仍然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 特別是鄉村社會 生活的各各方面 。 但是, 農耕文化一直受到工業化和城市 化的衝擊, 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中, 更面臨著傳統中斷和 特徵喪失的威脅 。 因此, 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內涵及其當 代價值, 保護 、 傳承和利用農耕文化, 具有十分深遠的歷 史意義和現實重要意義 。

1。 主要內涵

農耕文化曾經覆蓋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中國 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幹成分,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 觀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 。 那麼, 農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西北師範大學的彭金山教授概括為 “ 應時 、 取宜 、 守則 、 和 諧 ” 八個字 。

(1) “ 應時 ” 農業生產聯絡最直接的是時間與節氣, 在中國古代,人們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節律和農業 生產週期而安排的時間框架之中的 。 夏代的歷日製度 《 夏 小正 》 中, 已把天象 、 物候 、 氣象和相應的農事活動列在一 起便於民間掌握 。 後來, 又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 人們

依節氣安排農事活動 。 直到今天, 節氣依然是人們開展農 業生產活動的依據 。 農業生產,本就是一種根據節氣 、 物 候 、 氣象等條件而進行的具有強烈季節性特徵的勞作活 動, 其時間性是很強的 。 因此, 順天應時是幾千年人們恪守 的準則, “ 不違農時 ” 是世代農民心中的 “ 聖經 ” 。 “ 夫稼為之 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養之者天也 ” ; “ 是故得時之稼興, 失 時之稼約 ” (《 呂氏春秋 、 審時 》 ) 。 “ 凡耕之本, 在於趣時 ” ; “ 得時之和, 適地之宜 ” 。 應時, 體現了前人對自然規律的重 視 。

(2) “ 取宜 ” 取宜主要是對 “ 地 ” 來說的, 即適宜 、 適 合 。 中國傳統農業強調因時 、 因地 、 因物制宜, 把 “ 三宜 ” 看 作是一切農業舉措必須遵守的原則 。 種莊稼最重要的是因 地制宜, “ 取宜 ” 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 。 我們的祖先在農 事活動中很早就懂得了 “ 取宜 ” 的原則, 周祖農耕文化中的 “ 相地之宜 ” 和 “ 相其陰陽 ” 理念, 就是 “ 取宜 ” 的實踐經驗總 結, 在指導人們認識自然和從事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大作 用 。

(3) “ 守則 ” 則, 即準則 、 規範 、 秩序, 它是人與自然長 期互動形成的實踐原則 。 農耕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基, 蘊含著 “ 以農為本 、 以和為貴 、 以德為榮 、 以禮為重 ” 等 許多優秀的文化品格 。 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 頭, 對中華民族堅忍不拔 、 崇尚和諧 、 順應自然 、 因地制宜 、 勇於創新等優良品質的養成, 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中華民 族綿延不絕 、 生生不息 、 發展壯大的精神厚土 。

農耕源頭文化?mousechen0012021-07-09 22:27:45

農耕源頭文化

1。后稷教穡的農耕起源

“思文配乎天,樹八百年王業之本,率育命自帝,開億萬世粒食之源。”“稼穡勞後躬,播種功勳垂萬代。民人飽後德,榮隆祠宇聳千秋。”這是稷山縣稷王廟中的兩副楹聯,歌頌了中國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豐功偉績。

在萬榮、聞喜、新絳等相鄰的地方,還建有規模不等、風格不同的稷王廟。尤其是新絳縣陽王村的稷益廟,更以記錄后稷、伯益教民稼穡的壁畫而聞名於世。這些遺存,形成一個后稷文化的人文鏈條,印記了大量典籍中記載的河東是后稷教穡的主要場地,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地理座標。

2。嫘祖養蠶被科學證實

西陰遺址的挖掘,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序幕的開啟。當年,正是在夏縣西陰村,中國學者自行主持,挖出中華史前文明考古第一鋤。這次挖掘當中,發現了一個半割裂的蠶繭,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的痕跡。後經專家鑑定,那粒蠶繭是一種家蠶的繭,因此證明,中國人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已經懂得養蠶。(摘自《三聯生活週刊》)。這枚蠶繭化石,從此被定為世界上最早的養蠶實物,這為廣為傳說的“嫘祖養蠶”提供了證據,也與《史記》中記載的“黃帝居軒轅之王,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王妃”相吻合。

后稷教民稼穡和嫘祖養蠶,都發生在河東,絕然不是巧合,一食一衣,一男一女,他們是華夏民族在初始期為了生存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爭的傑出代表,源於河東的農耕文明,也因這兩個美麗的傳說而成為我們最早的鄉愁寄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