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瓜兮兮地仔2019-12-12 19:45:29

考核期大家多指導。

第一,這些人和他們辦的那些事其實並不能說流傳千古,只有《史記—刺客列傳》中有一些記載,正式之中記載並不多。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那就有人說了,記載並不多為啥還能在兩千年多後還被人熟知呢。其實是源於你是抱著一個什麼樣的心裡去接收的這個知識點,刺激?崇拜?還是鄙夷?可憐?總之人們常常對正史記不住啥東西,反而對這種野史軼事感興趣,知道的多!

第二,“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些聽起來浩浩然然,義氣無雙的詩句,彰顯出中國古代俠士的光輝。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這種脫離實際,脫離系統,拋開其他不說,獨立出來的一種價值觀念支撐了他們的事蹟為人們津津樂道。就像古代的大俠,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甚至打家劫舍的土匪頭子的名和事都能廣為流傳,體現了人們的病態心裡。

第三,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真算傳頌千古嗎,適合這個詞嗎?大家對這幾個人都很熟悉嗎?貌似可能有人對他們幾個認不全吧。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你的問題錯誤的引導了大家,其實我們大家熟知的也就荊軻,因為我記得貌似小學還是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荊軻刺秦王,圖窮匕首見這個課文,其他幾個人如果不去看刺客列傳很難熟悉。所以你這個問題先入為主,誤導了大家。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以上是我自己的觀點,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也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交流。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楓欲靜而風不止2019-12-13 21:46:41

仔細算的話應該只有荊軻一人名傳千古。其他的這幾個只是在史記刺客列傳裡提到而已。這四大刺客只有荊軻一人刺殺失敗,下場最慘。

但是刺客列傳裡關於荊軻的描寫是最多的,也是最詳細的。《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裡面有一段話,就提到了除荊軻外的三個刺客。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因為荊軻的刺殺物件,秦始皇(千古一帝)。再加上一些影視劇的宣傳,自然知名度超高。四大刺客名傳千古,也有不少史記的功勞。

其中豫讓列傳中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店支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為後世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名言。

四個刺客皆是正義之士,可能這就是被傳頌千古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魚非子非魚2019-12-12 19:17:25

來說一說荊軻

說起荊軻的大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戰國末期人,受燕國太子丹所託,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刺秦,以失敗告終。為什麼一個失敗的刺客,卻能千古留名呢?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先說一個有趣的悖論,最出名的刺客,往往是最失敗的刺客,因為刺客是個隱秘的職業,職業特性決定不被人知。

言歸正傳,首先要了解荊軻是個什麼人。荊軻本是衛國人,好擊劍讀書,憑藉劍術遊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他曾與蓋聶論劍,話不投機,蓋聶用眼睛瞪他,荊軻就走了。荊軻在邯鄲,與一個叫魯勾踐的博弈,發生爭執,魯勾踐發怒呵斥他,荊軻卻默無聲息地逃走了,不再見面。這就是荊軻的前半生,可謂過街老鼠,誰都不待見。從這裡可以看出一點,荊軻的劍術應該不高,不然不會如此受人奚落,也為刺秦的失敗埋下伏筆。

直到他來到燕國,人生才迎來轉機,經過田光引薦,見到燕太子丹,太子丹非常重視,每天好吃好喝供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太子丹求荊軻刺秦,荊軻本不願意,耐不住太子丹再三懇求,於是勉為其難答應了。在此之前做了一些準備,樊於期人頭,燕督亢地圖,百金購得萃毒匕首。荊軻本想等一個好友同去,但太子丹卻求荊軻馬上動身,荊軻沒辦法,只得帶上太子丹給他配備的副手秦舞陽準備上路。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接下來便是著名的易水送別,荊軻唱出了那句名垂千古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見到秦王,秦舞陽先慫了。荊軻獻圖,圖窮匕見,秦王驚起,繞塔反殺荊軻。荊軻知道刺秦已經失敗,說:“我本想挾持你,逼你歸還燕國土地。”言罷,眾人上前斬殺荊軻。

可以看出,荊軻刺秦,有三個問題。首先,從他生平可以看出,他的劍術並不高,在那樣絕好的機會下,居然刺秦失敗,還被反殺。第二、他並非主動,而是太子丹逼的。文中寫太子丹都給荊軻跪下了他才同意。而且多次寫荊軻未有動身之意,是太子丹一次次相逼才出發的。第三、準備不足,操之過急,具體表現在太子丹的急躁。所以,荊軻刺秦失敗了。

對於荊軻被秦王砍倒後說的“劫持論”,我比較傾向一種觀點,是荊軻為了挽回面子說的話,因為之前計劃裡完全沒提“劫持”二字,而且,如果劫持的話,幹嘛用淬毒匕首呢?

荊軻之所以被後世所推崇,司馬遷居功至偉,首先,煌煌《史記》,給“刺客”單獨立傳,真是難得是殊榮,而刺客列傳中,荊軻一人的篇幅佔了80%,對刺秦一段的描寫,個人感覺是《史記》中最出彩的一段,每個人的神態,動作,心裡,都刻畫的淋漓盡致,百看不厭。司馬遷對他的厚愛可見一般。

司馬遷自身遭遇大不幸,偏愛失意英雄,比如項羽,李廣等人,要的就是那種英雄末路,壯志未酬的感覺。反而對成功人士,大都嗤之以鼻,最典型的劉邦,好好一個漢高祖,給活生生刻畫成流氓形象。

後世如陶淵明,李白等人都對荊軻推崇備至,陶詩中寫到,“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李白讚揚,“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荊軻在後人眼中,是大義凌然,視死如歸的形象。

荊軻等刺客身上,有著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或者說俠義精神是從他們開始的。中國的俠義文化,從先秦刺客開始,司馬遷眼光獨到,為他們立傳。有人會說俠義起源於是墨家,或許是的,但對俠義文化影響最深遠的,還是幾位刺客。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他們有著共同的品行,士為知己者死;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刺殺的目標是做過不義之事的名人等等,這些都形成了我國的民族文化。而且演化出一個職業,目的只有一個——暗殺。神秘,瀟灑,高冷,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充滿興趣,人們對他的開發也是也此不疲,比如某企鵝遊戲某熱門英雄。

還有一個小原因,就是跟名字有關,荊軻,聽起來就很動聽。

探虎穴兮入蛟宮, 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荊軻等人的傳說,定會流傳千古。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少顏翁2020-04-19 19:36:44

我們對這四個人的最先了解應該是司馬遷的刺客列傳,首先來說說豫讓他是春秋未期戰國初期的人。

豫讓的忠義精神

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的軍政大權分別被智伯,趙襄子,魏斯,韓虔控制著,智伯想獨攬晉國政權,企圖滅了其它三家勢力,結果三家勢力聯合滅亡了智伯,

豫讓是智伯的門客,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幾次刺殺趙襄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豫讓自毀容,以碳火改其聲,在次刺殺趙襄子,結果,失敗被俘。於是他就向趙襄子提出請求!他讓趙強子把自己的衣袍給他,豫讓把衣袍鋪在地上用刀砍衣袍來表示盡忠,對於豫讓來說,智伯對他有恩有情,所以他要以生命來報恩還情!豫讓的忠義及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傳頌。

荊軻刺秦報燕太子丹知遇之恩

燕太子感動荊軻刺秦王,其實單憑太子丹的說辭與富貴是很難打動荊軻刺秦的。荊軻之所以願意刺殺秦王是因為太子丹尊重荊軻,給了他足夠的重視與關懷!在此之前荊軻一直默默無聞的人,燕太子丹發現了荊軻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就把他捧為上賓禮賢下士,感動了荊軻,隨後荊軻刺秦失敗被殺!秦王政下令攻燕最後滅亡燕國。荊軻為還太子的情,知恩圖報,不懼艱難險阻,不避個人生死,視死如歸的勇氣,我覺得這是值得人們傳頌的,我們把他們四個人做一個對比會發現,他們四個人身上有許多相同的地,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動亂的時局還能保持著一棵赤誠之心,實屬難得可貴。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歷史飛凡觀2019-12-12 20:00:52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這四人的事蹟都出自太史公的《史記。刺客列傳》,四人都是著名的刺客,但是動機和事蹟各有不同。

豫讓是韓、趙、魏三家分晉之時身死的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晉國原來的國政都掌握在智伯瑤手中,智伯也一直侵吞其餘幾家的勢力,終於有一天趙家的家主趙襄子決定不再退讓,於是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將智伯瑤擊敗,並且瓜分了智伯瑤的領地,趙襄子還將智伯瑤的頭顱做成了飲具。

豫讓幾次行刺趙襄子都沒成功,於是他漆身吞炭改頭換面,只為能夠接近趙襄子的車隊將他刺殺,最後還是沒能成功,為趙襄子的衛隊抓獲,他請求趙襄子拿衣服讓他刺幾劍,以示報仇,然後留下“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的名言後自殺。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聶政則是因為受過嚴仲子的恩情,因為嚴仲子與韓國國相俠累之間有仇,所以一直央求聶政刺殺俠累,而聶政開始則以老母親仍在世需要侍奉為由拒絕了,但是嚴仲子一直以禮相待,這讓聶政很是感激。

於是聶政在母親去世,安葬好母親直到服喪期滿之後,便隻身來到韓國刺殺了俠累,最後被府中衛士團團圍住,因為聶政與自己的同胞姐姐相貌非常像,聶政在死前將自己容貌盡毀。

俠累不但是韓國國相,而且還是韓王的叔父,所以韓國大張旗鼓的捉拿兇手的同黨,但是因為聶政死前的毀容,屍體在鬧市懸賞了好長時間也沒人知道是誰。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最後還是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了前去辨認,其他人勸阻說去了會被株連的,聶榮說道:“

聶政能夠因為受人的恩情而不顧生死報答他人,只是因為怕連累我而不惜毀壞面目,我又怎麼能夠因貪生怕死而埋沒聶政的名聲呢?”

聶政刺殺韓相俠累的故事後來被人譜成曲,就是大名鼎鼎的《廣陵散》

要離則以刺殺吳國著名勇士慶忌而出名,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吳王僚非常喜歡吃魚,公子光派專諸以獻上美味鮮魚為名刺殺了,專諸也是戰國有名的刺客,吳王僚死後公子光成為吳王,被人們稱為闔閭,闔閭非常信任伍子胥,伍子胥向吳王推薦了要離為將。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但是要離與闔閭面談了一次以後,決定去刺殺吳王僚的兒子慶忌,徹底剷除吳國最後一點不安定的因素,要離讓吳王闔閭殺了他的全家,然後再斬斷他的一隻手臂,裝作是與吳王闔閭有深仇大恨的人接近慶忌主,最後獲取了慶忌的信任然後一擊致命。

慶忌臨死前感嘆要離的勇猛,吩咐手下人不要殺他,要離回到了吳王闔閭處,吳王闔閭要給他賞賜,要離說:“

我刺殺慶忌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為了百姓生活安寧,免遭戰亂之苦。

”說罷拔劍自殺。

最後則是大名鼎鼎的荊軻,荊軻刺秦王已經是婦孺皆知的典故了,荊軻為了報答燕國太子丹的賞識,以獻地圖為名刺殺秦王,最後事敗身死,也留下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

”的慷慨悲歌。

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這四人之所以名垂千古,除了他們身上的俠義精神之外,還有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