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諫官如何當好“喉舌”?渾江水西流2019-05-14 10:45:41

諫官是皇帝制度的產物。是指為勸諫皇帝而設計的!諫官是朝廷政治的一面鏡子。諫官所見知內容必定是朝廷有缺陷的地方。比如諫官要求減輕賦稅就說明國家賦稅很重。諫官勸諫皇帝遠離女色那就是皇帝沉迷於女色無法自拔!

唐朝中後期諫官不再受重用。唐憲宗元和元年。也就是806年。元稹被憲宗任命為左司儀。元稹在諫官的職責問題上,上書皇帝。他認為過去太宗任命魏徵等人為丞相。期間無論幹什麼事,沒有一刻不讓他們跟隨在身邊。還帶領三品以上官員進朝中討論重大事件時一定要派遣一位諫官跟隨。以便檢閱各種輿論的優劣。所以當時天下政治修明。現在的諫官首先不能得到皇上的召見,其次不能參加當前的政策活動,只是按時上朝拜見聖上,並不能發揮以前的作用。希望陛下能夠在一些時候召見諫官,讓他們把意見都諫出來,怎麼能把他們安置在自己的職位上而又對他們不聞不問的?並且疏遠他們。唐憲宗聽後心有愧意。不久,元稹再次上書,他認為在政治清明的初期肯定是有萌芽和期限的。開通直言進諫,擴大接受意見的範圍,這是政治修明的萌芽。喜歡阿諛逢迎被自己親信的人矇蔽,這是國家危亡的跡象。自古以來,在君主繼位的初期,肯定會有敢於直言進諫的人士,應該一律獎賞他們。如果君主願意奉行他們的理想,那麼奸臣就不敢為所欲為,從而認可君主的地位和威嚴。元稹還舉了唐太宗貞觀之治的例子。唐太宗剛剛執掌政權的時候,大臣們以一件小事進諫,太宗都大喜重重的獎賞了他們。所以在這一段時間裡談論政治的人們都唯恐自己諫的不夠,從來不曾有人擔心觸發了忌諱,因為這是太宗認為聖心事宜的時候!

最後總結來說就是君主最忌諱不能推心置腹,臣下最忌諱不能直言進諫。如果君主懷疑他的臣子的話,臣子又慌騙他們的君主,上下不能同心,若以這樣的局面來尋求政治修明那是很難達到的!國家治世就是要充分地發揮各種人才的作用。各種人才在各種不同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如果做一國之君對國家政務,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事必躬親,那就是越俎代庖了。一是自己忙不過來,二是讓大臣們由於皇帝的干涉,而會產生不被信任的心理!

唐朝諫官如何當好“喉舌”?君悅觀歷史2019-05-14 16:11:13

諫官一職始於周代,盛行於秦漢及唐宋時期。

諫字有多種含義,在《說文》中:“諫,證也。從言柬聲”,在《字彙》中:“諫,直言以悟人”。由此可以看出,諫字的主要含義,是以正直之言啟悟別人。

但諫官的諫,不是給一般人提意見,而是針對於君主,“諫朝政之得失”,在《尚書·孔氏傳》中對諫官的職能有這樣的描述:納言(諫官),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

諫官產生的思想基礎

第一,是堯舜禹等聖賢求言納諫做出的榜樣,三皇的地位與意義在歷史中是至高無上的,由此歷代效仿。

第二,帝王為了自己的美名,從言納諫是明君的象徵之一,不敢輕易廢除。

第三,諫官的存在有利於皇權的鞏固以及王朝的發展(在下面詳細敘述)。

諫官存在的意義

諫官的存在,對於國家的建設有正面的促進作用,白居易曾說:“國家立諫諍之官,開啟沃之路久矣”,在《孔子家語·子路初見》中也提到諫官的重要性:為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

諫官的產生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屬性所導致的。人類社會所存在的政體大致可分為三類,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雖在歷史上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氏族民主制,但更主要的還是貴族制及君主制。

從秦漢起,君主制愈加完善並沿襲,專制主義的君主集權政體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

這種政體的特點就是將立法、司法和行政集帝王於一身,缺點隨之而來,一但帝王的政策存有偏差獨斷專行,會對王朝帶來極大的損害。一個人即便再過理智,也難免有疏忽之時,更何況帝王對社會某些情況的瞭解未必全面,由此諫官的產生是極其必要的。

往往,一個朝代的興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敢於諫言的忠臣,有善於接納諫言的帝王。二者缺一,王朝很難興盛起來,若二者皆無,王朝則很容易走向衰敗。

唐代的諫官設定

唐代負責進諫官員集中在門下省與中書省兩個部門,門下省設左諫議大夫四名,中書省設右諫議大夫四名。在武則天時期,還增設補闕與拾遺兩個官職,分置左右,左隸屬門下省,右隸屬中書省。

唐代諫官建議批評帝王的兩種方式:

一是“廷諍”:在朝廷上當面向帝王直言。

二是“上封事”:書面向帝王提意見。

關於這兩種方式,從安全係數及有效係數來分析。

雖說設立諫官的意義,大多是為了讓諫官敢於直言,為了保證其安全,並鼓勵其敢講敢說,有過規定“諫言不咎,諫官無罪”,但作為君主制的帝王,規定對帝王的限制並不大。

從安全係數來說第二種方式較第一種方式安全的多,但從有效係數來看,用第二種方式諫言有時根本無效,帝王完全可以棄之不管。

由此就會出現有時出於無奈,準確來說更是為了履行自己的職責,對得起自己的對王朝的衷心,選擇第一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的好處很明顯,只要不是昏君,當面向帝王諫言,帝王不論是出於對自己的名聲的愛護,還是迫於局勢與輿論的壓力,都不得不在給出一個正面的答覆,所以有效係數會很大。但有時這種方式,即便是針對明君也很容易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比如有名的諫臣魏徵,就曾在朝堂公然指責帝王,險遭殺害。

諫官工作的特點、難點與下場

特點:

大多能成為諫官的人,都是敢於直言,正直的人,性格大多剛毅。這種型別的人,容易受明君信任,但與帝王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不受信任,一般不會成為諫官,但成為諫官,必定會拉遠與帝王的距離,很難受到重用與提拔。

諫官的官位一般不高,源於位卑則更容易敢言,官職過高考慮的問題就會過多,反而不易於指責的履行。

難點:

諫官的難點,在於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並更容易讓帝王接受。

諫官的職責大多是指出帝王的過失與不當,在古代歷史君主專制中,很難順利的進行。

帝王就是法律,帝王的話就是旨意。與帝王硬碰硬並不可行,讓帝王欣然接受有時也辦不到,所以對於諫官而言,諫官的工作更像是與帝王鬥智鬥勇,有時還需要防止奸臣找人煽風點火。

在種種不利於自己的條件下,威逼利誘讓帝王接受自己的批評與建議,可謂是難上加難。

下場:

過於剛毅的諫官,容易置身死地。

過於求穩的諫官,又很容易瀆職。

在職責與生死中,大多數諫官會選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生死只在帝王的一念之間,可能事後會後悔,但往往那時也以於事無補。

所以,諫官的工作並不好做,需要技巧,理智,方法,必要之時還需要付出生命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