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閉關鎖國”,僅允許“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十三行”是十三家商行嗎,你怎麼看?陳予未晞2019-07-26 02:10:17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其真正名號是“外洋行”。在“一口通商”時期,“十三行”的發展達到了巔峰,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與亞洲、歐美主要國家都有直接的貿易關係。

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佈,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這裡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倖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直至鴉片戰爭為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中國對歐洲的貿易維持了100年的貿易順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國的三大商人集團之一,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經濟實力顯赫,是近代以前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

清朝“閉關鎖國”,僅允許“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十三行”是十三家商行嗎,你怎麼看?道人—行散隨記2019-07-26 02:03:09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其真正名號是“外洋行”。

清朝“閉關鎖國”,僅允許“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十三行”是十三家商行嗎,你怎麼看?

廣州十三行創立於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別名“洋貨行”、“洋行”。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佈,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

這裡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倖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直至鴉片戰爭為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中國對歐洲的貿易維持了100年的貿易順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被譽為“千年商都”。事實上,南海縣自隋朝建縣千餘年來,長期管轄廣州城西,在200多年前設立的十三行,當時正是南海縣管轄。在清朝初年,隨著到廣州的外商不斷增多,許多國家在廣州設立商館。而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必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這些“公行”通稱“十三行”。

清乾隆年間,全國僅留廣州“一口通商”,廣州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市場一派繁榮。透過十三行,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源源不斷漂洋出海,而從外國進口的鐘表、玻璃鏡、琺琅器等“洋貨”讓人大開眼界。

在目前留下的記載中,常常把十三行商館描繪成為“金山銀海,堆滿銀錢”的景象。從歷史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十三行的輝煌,畫面上十三行商館區各國商賈穿梭,江面上萬舸競舤的場面讓人歎為觀止。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清朝“閉關鎖國”,僅允許“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十三行”是十三家商行嗎,你怎麼看?

清朝“閉關鎖國”,僅允許“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十三行”是十三家商行嗎,你怎麼看?愚凌恆2019-07-26 01:58:06

清末十三行,是清代設立於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開放海禁後,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粵海關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

沒有專營外貿商行。次年四月間,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為住稅和行稅兩類。住稅徵收物件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由稅課司徵收;行稅徵收物件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征收。為此,建立相應的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前者稱金絲行,後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從此,洋貨十三行便成為經營外貿的專業商行。名義上雖稱“十三”, 其實並無定數。

清朝“閉關鎖國”,僅允許“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十三行”是十三家商行嗎,你怎麼看?博598889752019-07-26 02:00:58

不是,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被譽為“千年商都”。事實上,南海縣自隋朝建縣千餘年來,長期管轄廣州城西,在200多年前設立的十三行,當時正是南海縣管轄。在清朝初年,隨著到廣州的外商不斷增多,許多國家在廣州設立商館。而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必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這些“公行”通稱“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