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是如何大規模砍伐四川金絲楠木的?永不停止的步履2021-07-19 22:37:41

沒看到

明王朝是如何大規模砍伐四川金絲楠木的?林徽因仰望的靈鷲山2021-07-16 16:06:38

康熙七年1668 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曾經親自到蘆山天全寶興

遵義等處踏勘後,說:遵義等地雖然有金絲楠大木,但高山險

峻,又無大江大河,難於挽運。並先後向皇上題報三疏,

備陳艱難。

該疏中突出表現了皇木採辦在勘察、採伐、

運輸、交收諸方面的艱難兇。

該疏晚於明代正德年間150 年左右,晚於嘉靖年間 120 年左右,晚於萬曆年間70 年左右,都還存在著諸多難處,並且還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皇木採辦。那麼,我們可以想象,作為雄踞一方的土司要向皇上進獻大木,其艱難程度自然不言而喻了。西南土司進獻大木的採運過程雖然史料中隻字未提,但根據官辦採木和商辦採木的採運情況,也勢必要經過以下四個環節。1。 勘察。勘察是採辦大木的第一步。土司向皇上進獻大木,勘察的任務主要是由土司所派的下屬官員負責。他們首先要勘察到巨大楠、杉生長的地方。所謂“巨材所生,必於深林窮望、崇岡絕菁、人跡不到之地,經數百年而後至合抱又鮮不空灌”[”。 由於大木生長的環境多是高山深谷,需要大批的勘察人員和較長的勘察時間。負責勘察的人員也是非常辛苦的,因為“棟樑巨材,各菁之中,大約皆可採辦以資國用。但其篝之大者,周圍有五六百里,其小者亦有一 百里,非一朝一夕可以盡悉,必須按日細查,方可採取” ]。勘察人員不僅要翻山越嶺,而且常常經年累月。土司為了向皇上進獻最好的大木,不僅勘察隊伍非常龐大,而且勘察地區也非常廣泛。在勘察大木任務完成後,一般由勘察人員向土司上報勘察大木的數量、規格、具體地點、所需銀兩、力夫等數目,以便採伐。2。 採伐。採伐的物件確定以後,接下來就是土司組織人力砍伐。按明代採伐皇木的常制,重要的採辦地方一般都要設立木廠。在土司管轄的這些地方,四川有馬湖木廠、遵義有南宮木廠、湖廣有龍山木廠。採辦大木的人力組成是以山廠為基本單位的 山廠是明代採木時在採木區設定的採木基地,是採木隊伍的補給之所,也對所採之木進行初步加工以利於運輸。採木隊伍有明確的分工。土司下屬有關官員負責日常管理及後勤等事務(如架長找廂,斧手砍伐,人夫拽運,石匠鑿石,鐵匠打製斧頭等工具,蔑匠製造纜繩)[叭 就一般情況而言,“所產楠木,皆在深菁人跡不到之處;至於砍伐,非比平地木植,可以隨用斧斤 。高苦之中,必須找廂搭架,多用人夫纜索,方可修巔去頂盤根” 山飛採伐大木的過程是十分辛苦的:“架長看路找廂,找廂者,即墊低36就高,用木搭架,將木置其上以為拽運之說也。斧手伐樹取材,穿鼻找徵。 ‘1 9)540 由此可見,砍伐一株大木時,必須先由架長用木搭成平臺讓斧手登其上,砍去枝葉。同時,用繩子拉著以防木倒傷人。伐倒大木後,由斧手在大木上鑿孔是為“穿鼻”,以便拽運時拖拉。然後,將大木拖下高山。這時,由架長“找廂”,“所謂‘找廂’,即像鋪設鐵路一樣,以兩列杉木平行鋪設於路基或支架上,每距五尺橫置一木。同時有專門的箴匠造作纜索及助滑竹皮,鐵匠打製工具,拽運時其間免不了要用石匠開採巨石,架長在陡坡處用木墊低就高,減小坡度,並於兩高山間壘建高架成橋”口的。 因為都是在深山之中,所以“必假他木抓搭鷹架,使與山平,然後大木方可出山” 11 )。這是非常困難的過程。3。 運輸。大木砍伐後,要運到北京,不僅路程遙遠,而且運輸醜劇佳。大木運輸分拽運和洩運兩個環節.首先是拽運,即從採伐地點“運到外水”,即由人夫拽運到河.張德地在其奏疏中陳述了拽運之艱苦:“摘木一株,動須人夫百千,方能拽動。而山路險窄,亦難立足,山勢曲折,不能並走;勢必開山填砌,找廂搭架,所用人夫,非比泛常,拽運工程,難以日計” 540 眾所周知,“楠木一株,長七丈、圍 圓一丈二三尺者,用拽運夫五百名” ,在交通十分不便的深山之中,土司要動用幾百人甚至上千人運這麼大的楠木是十分艱難的。加之產木之處,盡屬危崖峭壁,即使是空行尚須攀藤附葛。巨木一根,須人夫千百方可拽動,而一線鳥道,山路險窄,一遇曲折狹徑及深澗斷望, 必開山修路,沿線砍伐,數百人一日只能拽移二三里,由此可知拽運的難度有多其次是洩運,即從小河運到大、河,由大河運到大江,再由大江運到北京。洩運大木有兩難:一是運輸不便,耗時太長。大木上徵須運至河渠水道,令土司頭痛的是大木至小讀後洩運“又苦水淺,且溪中皆怪石林立,必待大水泛漲漫石浮木始得放出大江”,有時不得己,還需從下游築堤截輩,蓄水丈餘方可順流拽運,若遇大石阻道,還需用石匠鑿開,相地勢高下,輾轉運送。由於這種情形,便出現了“木在溪澗利於泛漲,木在山陸又以泛漲為累”,所以,土司運輸大木也肯定要出現“陸運必冬,水運必於夏秋” 12 )的狀況,時間耗損很多。大木由小溪、小河運至大河,又由大河運到長江,後大木沿長江順流而下,“出三峽,道江淮,涉淮淚,以輸於北” 1-3 ;“越歷江河,遙遠萬里,由蜀抵京,恆以歲計” ,“有時是兩 年才能運到首都” 51 二是上徨艱大水運到小河或大江時,需扎欖運輸。這項工作也是異常艱難的:“上纜之處,必由河溪水道。而山谷一線淚水,皆系亂石填阻,若非天雨旬日,則水不盈尺,勢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