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丞相會削弱皇權,對皇帝構成威脅,為什麼中國的丞相制度在產生幾千年後直到明朝才被廢除?直江愛2018-10-13 14:42:53

關於君權相權的問題,題主說的沒錯,相權是威脅了君權幾千年。

為了應對這個問題,漢武帝劉徹,頻繁炒丞相的魷魚;隋唐有三省六部制,實際上分走了相權;宋朝搞了個非常複雜的官制,簡單點說,設立了參知政事一類的官,進一步分散了相權;元朝……有很多宰相同志們,幾乎沒人權;(我記得,有個元朝皇帝讓宰相在外等候,等得宰相睡著了,咋弄醒他呢?讓宮女踹醒他。這……宮女還害怕呢,皇帝告訴她:這就是我們家家奴,沒事兒!)

到了明朝,最初是有宰相的,後來,朱元璋借胡惟庸謀反案的由頭,廢除了丞相制度。

注意,要說:朱元璋廢除的是宰相,我是不認同的,朱元璋廢除的是宰相制度或者丞相制度。

為什麼這麼說呢?朱元璋死後沒多久,建文帝屁股沒坐熱,被四叔朱棣轟了下來。

朱棣同志其實也算是個工作狂,但他覺得,似乎忙不過來。他爹朱元璋在奏摺裡碰到過,很冗長無用的廢話,下筆萬言,有用者數百字。看著費勁,不看又怕錯過重點。於是,朱棣想到了個辦法,找一批人,幫他寫點意見,連同奏章一起送上來。這批人,就是內閣成員,這批人寫的意見叫“票擬”。明朝歷史上,這些人中,有一個給“六必居”寫招牌的瘦高個子和他的瞎了一隻眼胖兒子,還被稱為“大丞相”、“小丞相”。@嚴嵩 @嚴世蕃

雖然說,這批內閣成員,官階不高(後來官階又上去了),但權力很大,是事實上的宰相們。只不過,內閣成員沒了決斷政事的權力,只有參與討論、表達意見的權力了。

再往後發展呢,明朝皇帝搞出了太監領銜的“內朝”,什麼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批紅”一堆東西。

明朝皇帝信用宦官,是想培養一支對抗文官士大夫的隊伍。這樣一來,文官靠科舉,隊伍源源不斷。宦官靠做小手術,隊伍也源源不斷……

這個制度,好還是壞,我不做評價。但至少,又有一批源源不斷輸送的隊伍,去制衡事實上的宰相:內閣成員了。

到了清朝,中國政治史上的宰相制度,我認為才是徹底玩兒完了。

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歷史上對這件事的評價中有一條:後金的建立,完成了滿族社會又一次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轉變。

這就決定了,後金後來入關、進北京城,“點了決議”成立清朝,實際上保留了很多奴隸制的殘餘。儘管後來,滿人大臣對皇帝自稱“奴才”,漢人大臣對皇上自稱“臣”,但說到底,滿漢臣工在皇帝面前,就是奴才……

雍正皇帝,為了應對西北戰事(還是老對手準噶爾),召集親信重臣,設立了一個臨時機構“軍機處”。沒想到,後來這機構皇帝用的挺應手的,就保留了下來。甚至,地位重要過了從明朝那裡承接過來的內閣制。

軍機大臣們幹啥呢?跪受筆錄、上傳下達。得,就是個由張口閉口“奴才遵旨”、“喳”的,負責秉持皇帝的意思辦事的機要秘書班子。

既然,這就是個秘書班子,做決定的就只能是老闆:皇帝。中央集權制度,才發展到了頂峰,可,一旦皇帝對朝廷的控制能力不足,或者判斷失當、失誤,整個國家就可能面臨著災難。

既然丞相會削弱皇權,對皇帝構成威脅,為什麼中國的丞相制度在產生幾千年後直到明朝才被廢除?神天天無聊2019-08-04 17:32:49

明朝的皇帝權利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