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遺產多少?夏汐2021-05-19 09:06:49

2020年是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誕辰250週年(1770-2020)。他是天才作曲家,也是不斷和命運抗爭的英雄,更是偉大的藝術家。250年過去,他給後世留下的遺產不止音樂。

音樂和藝術(這裡指狹義上的繪畫)乍看似乎涇渭分明:一個是聽覺審美,一個是視覺藝術,如何能打通壁壘共同欣賞?然而,雖然歷史上音樂家和藝術家各有不同的稱謂和影響範圍,但音樂和藝術確實有相通之處並不斷影響彼此。

惠斯勒《黑金夜曲——墜落的火箭》,布面油畫,60。3×46。6cm,約1875年

視覺藝術一直受到音樂的影響,反之亦然。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西方現代藝術家們對音樂的興趣大大提高,至少從畫名來看是這樣的:

惠斯勒《夜曲》,布面油畫,39。4×62。9cm,1872-1878年

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在19世紀末所畫的《夜曲》與肖邦的同名鋼琴獨奏曲有著密切關係;保羅·克利(Paul Klee)的幾何抽象作品《復調》中也蘊含著對巴赫復調合唱作品的無限熱情。

保羅·克利《復調》,亞麻布彩繪,66。5×106cm,1932年

斯圖亞特·戴維斯《搖擺風景》,布面油畫,220。3×439。7cm,1938年

前衛藝術的傑作則以當時流行的爵士樂為靈感,從斯圖亞特·戴維斯(Stuart Davis)的《搖擺風景》到彼埃·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爵士樂》,再到亨利·馬蒂斯的《爵士組曲》,一張現代藝術里程碑的清單幾乎等同於西方音樂的時間軸。

彼埃·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布面油畫,127×127cm,1942-1943年

亨利·馬蒂斯《爵士組曲》,書籍,42。5×70。2cm(展開),1947年

沿著時間軸回溯,貝多芬作為歐洲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他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其作品廣泛的創作題材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他離世後近兩百年內展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永恆價值,一次又一次地激發了視覺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01。 音樂性

貝多芬被注意到首先是因為他的音樂。其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劇烈變革,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極大地擴充套件了交響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能夠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內容的廣闊也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影響了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等一批藝術家。

透納《梅爾羅斯修道院》,紙面水粉,19。7×13。5cm,1822年

人們熟知透納是19世紀英國“光的繪畫大師”,但其廣闊海景畫的背後也隱藏著音樂元素。他與當時的管風琴師、作曲家約翰·丹比關係要好,後者很可能培養了畫家對音樂的熱愛。

透納《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布面油畫,122×91cm,1839年

透納一方面致力於提升當時風景畫的地位,希望向世人展示風景畫的多元與魅力;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愈發表現出一種突破疆界的慾望——試圖把音樂和繪畫兩個世界拉到一起,並鼓勵人們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待每一種藝術。

透納《風暴》,布面油畫,54。6×77cm,1840-1845年

透納《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鐵路》,布面油畫,91×122cm,1844年

他的畫作與同時代的浪漫主義音樂家柏遼茲和門德爾松有直接聯絡,而門德爾松又對貝多芬倍加推崇,創作有致敬貝多芬的《d小調莊嚴變奏曲》(作品54),浪漫主義基因一脈相承,也因此體現在透納的作品中。

安塞姆·基弗《夜的命令》,布面丙烯、乳膠、貝殼粉,356×463cm,1996年

貝多芬的音樂也給了當代藝術以啟發,安塞姆·基弗便是他的忠實粉絲。作為戰後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基弗的創作充滿強烈而憂鬱的美感,隱含著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他在訪談中提到,自己也會從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中獲得愉悅奮進的鼓舞。

安塞姆·基弗《Lilith》,布面丙烯、乳膠、貝殼粉、木炭、灰燼、粘土、毛髮、鉛、罌粟等,380×560cm,1987-1990年

安塞姆·基弗《所有日子的夜晚,所有夜晚的日子》,紙面水粉,83。8×62。2cm,2014年

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紀念貝多芬誕辰250週年的展覽中,以“場景”藝術聞名的英裔德國藝術家提諾·塞格爾(Tino Sehgal)改編的貝多芬聲樂由兩位舞者在展廳中表演呈現。先不談藝術價值,在以靜謐為傳統要求的博物館裡,這場行為藝術簡直是一次驚心動魄的體驗!

02。 精神性

若要說哪位藝術家與貝多芬的精神最契合,那似乎應該是德國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這並非巧合,而是德國浪漫主義精神的共通性。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呂根島的白堊崖》,布面油畫,90。5×71cm,1818年

弗里德里希一生都以浪漫、情懷和有靈性的追求方式來表現風景畫,坎坷悲痛的成長經歷使憂愁和自然成為其作品中常見的主題。他常漫步于山林海濱,探索自然風景的神妙,在作品中混合古典主義的嚴謹和浪漫主義的情調,傳達了崇高的精神力量。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海上月出》,布面油畫,55×71cm,1822年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冰海》,布面油畫,96。7×126。9cm,1823-1824年

其最著名的代表作《雲海漫遊者》是當之無愧的古典音樂唱片“封面之王”。畫面中的人物屹立在山巔,面對翻騰的雲海,一個背影就道盡了天人合一的孤獨與崇高。而貝多芬也曾說:“孤獨是我的信仰。”這種崇高的孤獨感在他的《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也恰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精髓。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雲海漫遊者》,布面油畫,94。8×74。8cm,約1818年

蘇格蘭室內樂團唱片封面《貝多芬-第三、四、五號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的精神不僅影響了浪漫主義,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也給不同藝術以靈感。1902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為維也納視覺藝術家協會第十四次分離展創作了著名的《貝多芬畫展》,在其逝世75週年之際向這位偉人致敬。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貝多芬畫展》整體空間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貝多芬畫展(中牆)》,壁畫,1902年

《貝多芬畫展》在三面牆上展開了一個由人類對幸福的渴望所推動的龐大敘事,而主廳中央矗立著由馬克斯·克林格(Max Klinger)所創作的《貝多芬》雕像,這樣的搭配暗示了建築、繪畫和雕塑的協同作用。在世紀之交,貝多芬作為神賜的苦難藝術家的化身,被更加熱切地崇拜著。

馬克斯·克林格在他著名的《貝多芬》雕塑前,奧托·海克爾(Otto Haeckel)攝於1901年

馬克斯·克林格《貝多芬》,大理石雕塑,1902年

同為維也納分離派成員的約瑟夫·瑪麗亞·奧琴塔勒(Josef Maria Auchentaller)也為1902年的展覽創作了門楣壁畫《歡樂、美麗的神性火花》,題目直接引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的合唱詞,不過已經消失在歷史中。但他另一件致敬貝多芬的畫作《牧歌交響曲》則裝飾了他岳父在維也納別墅中的音樂室,被完好儲存至今。

約瑟夫·瑪麗亞·奧琴塔勒《牧歌交響曲》,室內裝飾,1898-1899年

03。 符號化

到今天,貝多芬早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音樂家或作曲家,他是一個關於勝利和悲劇的故事、是人格力量的化身、是精神偶像、是藝術符號……自從他的第一個音符跳進18世紀波恩的喧囂中時,他就一直影響和激勵著其他創作人才和當代文化。

約瑟夫·卡爾·斯蒂勒《貝多芬與<莊嚴彌撒曲>手稿》,布面油畫,1820年

波普藝術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藝術符號——在安迪·沃霍爾的《貝多芬》系列中,他的經典形象被複制印刷成不同色彩,消解了人物眉宇間的凝重沉思,也讓這位大師走下神壇,成為日常可見、易於親近的藝術影象。

安迪·沃霍爾《貝多芬》,絲網印刷,101。6×101。6cm,1987年

貝多芬還啟發了其他藝術創作形式——當代藝術家Jorinde Voight獨具創意地將貝多芬的不同音樂片段轉化為數學影象,從遠處看就像一群展翅欲飛的驚鳥。而麗貝卡·霍恩(Rebecca Horn)的雕塑《鋼琴》則以一種令人驚訝的、憂鬱而悲情的方式表現出來:鋼琴的蓋子被開啟,琴鍵突然從配件中脫落,打破了靜止狀態,好像所有琴絃同時被彈奏,迴盪的聲音給人無端的緊張感。正如霍恩的作品一樣,貝多芬音樂中的驚喜有時是以震撼的形式出現的。

Jorinde Voight《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第32號奏鳴曲(作品111)》,紙本水墨,2012年

Jorinde Voight《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第6號奏鳴曲(作品10)》,紙本水墨,2012年

麗貝卡·霍恩《鋼琴》,液壓缸、壓縮機、鋼琴,150×106×155cm,1990年

當代藝術對於貝多芬其人其作的再創作似乎暗示了其遺產的多樣性——他廣泛而獨特的接受度、其音樂的劃時代意義,以及對其複雜人格的認知都創造了眾多切入點,為高階和流行、商業和政治文化都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庫。貝多芬就像一座橋樑,連線了過去和現在、美術和音樂、精神和物質,其音樂風格與精神力量還將持續影響著後世創作者。

貝多芬遺產多少?danny87662021-05-19 08:53:44

貝多芬給後人留下了很多音樂作品,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取得了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