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阿邯2020-09-13 12:04:12

1、古代那些思想家發心也是不同的,這也使他們的思想影響不一樣。例如孫武作為兵家的祖師發心的目的主要就是幫助國家打仗;道家講究無為,側重於隨時而變,處之一心;墨子緊承道家,創立墨家,他的發心更側重改正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可是孔孟思想的發心還是很偉大的,他們側重的是怎樣引導大家去和諧地生活。

思想家裡有為君王服務的,有為自己獲得高位明哲保身的,還有煉丹成仙的,當然也有為民請命和諧共處的,而孔孟思想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屬於最後者。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2、處於戰亂紛爭的年代,卻想透過施行“仁政”消除各國的紛爭。這是多麼不易,但孔孟卻認為這是根本的長遠之策。

“克己復禮為仁”,仁其實是在積蓄力量,也不是不注重自我的保護,所以並不是無限制地只要求自己成為一個老好人,而是要“以禮節之”,而不是無原則地只為私利地胡亂吞併作戰。這就好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純粹的敵我矛盾轉變成了道義規則上的矛盾。使得中國大一統有了可能,不然人與人之間只會相爭,國與國之間只有吞併,民也不知正義的走向,又怎能合眾,不能合眾,又哪裡會有當今的“華夏中國”!

歡迎關注,明天更精彩!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吉祥如意2020-09-10 14:25:55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他們應該知道,為什麼還要不遺餘力地周遊列國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目的只有一個,減少殺戮,還民眾一個和平的社會環境。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民不聊生,整個華夏大地狼煙四起,老百姓難有太平的日子。

孔孟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利用個人所創立的理論思想來影響當時各國的領導人,讓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對治下的民眾手下留情,也就是多施仁政,減少或儘量少施暴政。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少受困難。

孔孟的理想很豐滿,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很骨感。可以說沒有一個統治者願意接受他們的政治主張,原因很明白,就是為了保護奴隸主們的政治利益。

何謂仁政?就是孔孟的政治主張。認為統治者不僅要對人民進行道德教育,更重要是施行“仁政”,爭取人心。孔子在對“仁”所作的解釋中,已有關於“仁政”的思想。孟子發揮孔子學說,明確提出“仁政”這一觀點。《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法,薄稅斂,深耕以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者,可使志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仁政的反義詞就是暴政。何謂暴政?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的君主殘暴統治。其主要特點是建立中央集權機關,君主獨攬國家大權,獨斷獨行,對人民實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甚至任意屠殺。古埃及、巴比倫、中國秦朝以及中世紀的許多封建君主等都曾實行暴政。

仁政與暴政,從表面看,仁政似乎是更受普通百姓的歡迎,而暴政不被人們所接受,世界歷史上沒有絕對的仁政與暴政。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統治者大多是既施行仁政,也會利用暴政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社會發展的程序已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仁政與暴政仍然存在於世,民主與法制並存,治理江山社稷各國有各國的辦法,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標準。美國在全球推行顏色革命,利用暴力手段將少數國家打得面目全非,受到傷害的不還是普通的百姓。這種不顧大多數人利益的所謂民主標本,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2020/09/10)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宋德山82020-07-16 22:11:22

孔夫子在封建時代,為封建王朝提供統治設計仁政理論框架是正確的?那時人類部落為群!也不知道什麼是好是壞!皇帝出金口,老百姓成斷頭草!根本視人民群眾為草民!王家貴族,尊孔夫子為聖人?徹頭徹尾文化滲透!愚民政策?統治者維穩久安!歷史車輪停滯不前!儒家思想文化腐蝕人類進步心靈?所以被統者奉為靈丹妙藥。除秦始皇?歷朝歷代都拜孔夫子為師。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簡秋習文2020-04-28 17:43:29

時代背景概述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周天子的權威已經漸趨衰落。尤其到了東周時期,各個諸侯國已經在接二連三的內憂外患中失去了秩序,周朝時期建立的文化與制度日趨崩潰,已經呈現出崩塌的跡象。

這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事不斷,臣弒君王,子戮父親這種現象層出不窮,造成了一個無法收拾的混沌時代。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孔孟才堅持推行仁政。

在儒家學者的研究中,他們深信孔子之所以編撰《春秋》,就是因為孔子對道德淪喪的社會和摒棄道義的臣子的行為感到極度失望,甚至是痛心疾首的,他力圖他理想中的西周制度,重建大義名分。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子仁政理想的原由

西周的文化奠基於周文王,這位在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之手,在他的兒子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手中得以完善。

周公是孔子最為崇拜的人物,他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同時,周公參與編撰《詩經》《尚書》等章目,並著有《周禮》。

儒家學者公認的,周公,是商末周初儒學奠基人。

孔子的祖國魯就是周公的子孫所建,同時孔子將周公作為偶像來崇拜,因此孔子將周公所創設的西周文化視為理想的文化,對其抱有異乎尋常的憧憬。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時期,西周禮制文化雖然擁有完備的文物制度,但這些都開始崩潰了。

孔子試圖復興周公始創的周朝禮制,拯救混亂的社會。

因此,孔子被看作站在復古立場上的革新主義者。

雖然他的這項革新失敗了,但是他幡然醒悟,他後半生就決定將改革社會的夢想寄託在了培育弟子這件事上,廣收門徒。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孟子的仁政

孟子出生的鄒國鄰近孔子的家鄉魯國,大約有10-15公里左右的距離。

對於孟子的前半生,我們瞭解的很少,我們瞭解孟子大多是來源於《孟子》這本書,而《孟子》中的孟子本人,那時已經是一名成熟的思想家了。

孟子經常在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參與辯論。

那時的齊國是當時的霸主,而齊威王是開明君主,非常支援這種思想的碰撞,在這個地方專門建了一批住宅,讓四方的學者和思想家居住。

那些有名的思想家由政府來提供生活保障,他們可以在廣場上開展自由的辯論,可以說這種“百家爭鳴”的自由辯論對孟子的思想影響很大。

其中,以孔子的弟子子貢為師的齊國儒家一派,在齊國成為主流思想,即齊學,對孟子的影響很大,特別是齊學中,有關《春秋》的解釋。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新興的階層“士”,這個階層的人多為貴族的家臣,他們之中有出書立著的學士,也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勇士,也有為國君貴族獻計獻策的謀士。

在這些“士”中,孟子、韓非子、墨子、荀子、張儀。。。。等許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都希望透過建立的思想認知來形成新的社會秩序。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一舉進攻燕國,殺死燕王噲,攻陷了燕國的首都。當時孟子是齊宣王聘請的高階顧問(同時有老師的身份),齊宣王就攻打燕國以及佔領燕國後如何繼續佔領一事向孟子請教。

孟子的對於攻打燕國一事是支援的,儘管孟子加上了一個前提:“如果燕國的人民支援的話”,但對於反對用武力取得政權治理天下,堅持用“仁義”治理天下的孟子來說,這種行為無疑是自相矛盾、難以理解的,以至於成為孟子一生的汙點。

可以說,孟子的思想中很大程度是吸收了儒學的思想,同時他也像那個時代的“士”這個階層的人一樣,為了自己的抱負而四處投奔明君,力圖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從這一角度來看,孟子的推行仁政,只是在推廣他自己而已,不是說孟子“強行安利”儒家思想,而是說,只有明君接受他的儒家思想、他的治國理念,他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抱負得以實現。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以上就是我對孔孟二人在強推“仁政”的一些見解,感謝您的閱讀~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亦有所思2020-09-11 23:09:41

光明的人看得到黑暗,卻看不懂黑暗。

所以只會蔑視,卻從不正視。

諸子百家,皆有慈悲之心。他們希望和平,渴望安寧,面對動盪不安的中原,每個有識之士都在尋找原因,並且提出解決方案。

孔子認為,春秋之亂,始於當權者初心不再,他們被銀子,土地,糧食,官職等慾望迷住了眼晴,從而破壞規則,導致你爭我搶,永無寧日。

所以,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這四個字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自己內心的要求,即控制心裡的那種小老鼠,讓它不要亂跑。二是對自己的行為提出要求,即遵守天子制訂的規則,恪守倫理,忠於為臣之道。

忠心耿耿地服務於天子,安份守己地做一個大臣。

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太平!

仁,恰恰是孔子對君主級別人物提出的要求,君王仁,則百姓忠,百姓忠,則諸侯寧,諸侯寧,則天下平。

然而所有的要求都只是希望,卻不是規定。也就是說

所謂的仁,忠,孝,我建議你做到,如果你做不到,那麼我也沒有辦法。

諷刺的是,所有諸侯都做不到,確切地說,都能做到,卻偏偏都不想做到,放棄到手的利益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丟掉性命。

做到了沒有利益,

做不到沒有罰懲。

老老實實發展民生,而不發展科技或國防,等來的並不是萬國來朝,而是刀劍加身。

一個不會武功的美女,一個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美女,等待她的命運只有一個。

因此不難看出,仁政成功,有一個必然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人,包括天子,諸侯,士大夫,農民,奴隸,都心存善念。

道德,是天底下最脆弱的東西!

所以,所有的聖人都是好人,都是君子,推而廣之,耶穌,安拉,釋加穆尼,孔子,老子,莊子

哪一個是當總統的料?

只配天真地幻想,然後傻傻地寫書,最後被無數帝王當傻B一樣地利用。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純鈞RHGL2020-07-16 20:45:46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孔子推行的勉強算是仁政,孟子並不算。

這裡需要區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涵義。

孔子所謂仁政,並非純德政。其中,德,的確是純德;但仁,則是以《周禮》為基準,嚴格來說屬於法制。

春秋時期還沒有明確、公平的法制觀念,孔子希望人人都能以《周禮》作為行事標準。《論語·卷六·顏淵第十二》裡,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為了達到孔子理想中的“仁政”境界,在提高個人修養的同時,更需要大家都遵守《周禮》制度,並“從我做起”。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子並不是活在幻想中,沒有過於不切實際。只是,由於很多人用現代漢語來理解古漢語,對孔子所說的“仁政”有所些曲解。

孔子的思路是進步的,也是超前的,未能成功也是因為一旦形成制度約束,會令特權階級損失利益,所以最終孔子失敗了。

孟子雖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並非仁政的代表。實際上,孟子是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表,所思所想也是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他並不真的在乎仁政,只在乎所得。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孟子曾大力倡導推行“井田制”。孟子推行井田制的本質,是損害“天子”的利益,壓榨下層勞動者,來為諸侯和大地主階級謀利。井田制的做法,就是命令下層勞動者為諸侯和大地主偷墾私田,並且這一部分不向天子納貢。也就是說,這種井田制本質就是欺上瞞下。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欺上瞞下,中飽私囊,這雖然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形式,但不管怎麼去洗白,這種做法都是黑了心的。

所以,已經黑了心的孟子,不能說他是施行仁政的代表。只能說孟子是採取了對人民的懷柔政策,但他的本心不是為了人民著想,而是為了統治階級著想。

所以才有人對孟子發問: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顏小二述哲文2020-05-02 01:46:42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面臨的時代,屬禮崩樂壞、人心浮動的春秋末期,但是他欽羨周王朝的盛世,以夏商周之一脈相承的“禮”作為其儒家理論基礎之一,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而“仁”則屬於孔子思想的“核心”,說孔子周遊列國宣揚的是以“仁”為核心的治國理念,也不為過。

而孟子所處的時代,相較於孔子,實現“仁政”更加艱難,戰國時期社會制度已然轉型,諸侯王爭霸態勢已然白熱化,儒家的“仁政”思想雖然有其精妙之處和進步性,但是對於急需富國強兵的戰國諸侯王來說,稍顯溫吞。所以,孟子實現仁政,比孔子更難。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但是,即便知道多為之事難以有結果,亦如孔子沒有放棄推行其以“仁”為核心的治國思想,孟子也沒有放棄其“仁政”,為什麼?因為孔孟身上有一種精神,

通俗說來大概就是,孔孟他求的,不是達成所願之“利”,而是為當為之事的“大義”。

其實,想要深刻理解孔孟在推行各自治國思想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我們可以結合二位的相關學說進行議論。

首先,

從孔子的“天命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將其以“仁”為核心的治國思想能否實現,看成“天命”的結果

,也就是說,使命能不能實現,是天決定的,自己能做的,就是“盡人事”。

其次,我們從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中可以找到其在推行仁政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

孟子認為,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可以處理好“義”與“利”的關係,如果遇到二者必須擇其一的境況,便該“舍利取義”。

而“去推行難以實現的仁政”這一事對於孟子而言,實則是踐行其守“舍利取義”之大丈夫精神,以求寡慾養心的體現。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1、與自己和解的孔子:推行以仁為核心的治國思想是使命,能不能實現是“天命”

孔子的天命觀,其實在後世也相對有一些爭議,因為孔子天命觀裡面,確實沒有明確否認天對人的命運的主宰作用,這一點在秦之後容易被利用,繼而以近乎“望文生義”、“偷換概念”等方式作為佐證“君權神授”的依據。

這裡必須強調的一點便是,“君權神授”和孔子“天命觀”,二學說中對人命運有主宰作用的“天”實則存在質的區別。

孔子思想中的“天”,沒有“人格”。既然沒有“人格”,如何挑選出合心的“天子”?那麼君權神授又從何說起?

也就是說,就孔子天命觀來看,他更多將“天”看成無人格的天,而這種認知,在那個時代有巨大的進步意義。要知道,春秋以前的夏商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世間萬物盡在“天”的掌握之中,商朝時期,人們甚至認為“天”只保佑“君主”,這也是商紂王有恃無恐的原因之一。而周朝對“天”的認識雖然有一定的進步,但只是擴大了天的“保佑範圍”,說通俗點,周公指明天保佑所有人,繼而用“以德配天”來告誡君主要坐穩王位,就要有相應的德行。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到了孔子時期,雖然周天子衰微,禮崩樂壞,但天有人格,天可以主宰萬物,基本屬於那個時代的共識。

孔子則創造性剝離了“天”的人格外衣,以此反對人們“淫祭”鬼神,避免本末倒置,但美中不足的是,孔子依舊保留了天對世間萬物的“主宰性”。

關於“天命”,孔子發出過這樣的感慨: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以此,我們不難看出,

孔子將其治國思想能否實現,看成是自己的天命。

我們如果進一步深入體會,大抵能看到孔子與自己“和解”下表現出的超脫精神。既然以“仁”為核心的治國思想能否實現,是天絕對主宰下的天命,那麼又何必在意這結果。因此,

孔子雖然知道其政治思想難以實現,但是依舊周遊列國去推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從一開始求就與結果無關,只關乎於孔子選擇如何做,是不是切實在做。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也就是說,

在孔子看來,推行以仁為核心的治國思想是使命,能不能實現,是天意。所以,不必在意“結果”,但求“問心無愧”

(大概是這種感覺吧,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2、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推行仁政是當為“義”事

雖然孔子死後,儒分為八,但其中屬思孟學派和荀子學派最為突出,而思孟學派中的代表人物孟子,更是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他發展孔子“仁”的思想,並以“重民”和“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了“仁政學說”,他也曾周遊列國推行其仁政學說,但是卻屢屢碰壁。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在推行仁政這件事情上,孟子和孔子一般,屢屢碰壁,但是孟子也和孔子一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什麼?從孟子的相關學說中,我們也能找到答案。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屬他學說中比較經典且熱血的理論了,他指出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當“居仁由義”。為了進一步豐富大丈夫精神,孟子亦將“利”和“義”的關係進行了相對詳細的議論。

孟子告訴世人,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在“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定然會“舍利取義”,以此養心。畢竟孟子性善論最重四心,而要時刻保佑四心,就需要養心。關於養心,孟子提出了“養心莫善於寡慾”,那麼如何寡慾?孟子給出的方法是,必要之時,“舍利取義”,以“義”來規範“利”。

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下,孟子之“舍利取義”不是說要人完全拋棄“利”,而是告誡人們不能讓“求利”成為指導自己行為主要因素,而當注意以“義”為先,以此合理規範“利”。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

推行仁政對於孟子來說就是符合“義”的當為之事,至於自己推行仁政的願望能不能被滿足,對於一個堅守“大丈夫精神”之“舍利取義”的人來說,不是主要考慮因素。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孟堅持的動力源不是貪求回報的“利”,孔孟更多是在堅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大義

說了這麼多,大家對於孔子孟子在推行其以仁為核心的治國思想上,明知失敗卻一直堅持的原因,想必也有一個基本瞭解了吧。其實在孔孟的相關學說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聰明如孔子,他難道不知推行以仁為核心的治國思想,在當時那個時代環境,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嗎?教出眾多優秀弟子的孔子若是不懂審時度勢,如何因材施教?有如何留下“至聖先師”的美名而流芳百世?

某種程度上說,孔子是用天命觀,與慘淡的現實“和解”。

他剔除了天的人格,保留了天的主宰性,從此種邏輯來看,孔子推行其政治思想能不能實現,是他的“天命”,而這天命,並不妨礙其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再來看看孟子。孟子也是我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聖賢。

戰國亂世,實現“仁政”難上加難,孟子自然瞭然於胸,但是他的義利觀,讓他毅然堅持去做“當為之事”,而孟子本人更是“熱血”非常,直接提出豪氣干雲的“大丈夫精神”,以修心需寡慾為基本理論要點,告誡人們“舍利取義”是“寡慾”的要點之一。而孟子推行仁政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表現,無疑是符合其“大丈夫精神”中表現出來的義利觀的。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

孔孟堅持的動力源不是貪求回報的“利”,孔孟更多是在堅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大義。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喜歡請點贊關注哦。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孟子厚2020-07-15 08:33:18

仁政當然很困難。所以孔子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聲譽。儒家文化從孔子那裡就有這種不畏懼困難的精神。

今天推廣儒家文化,推廣中醫,一樣困難。但是還是有那麼多人不畏懼困難,逆主流而上。

這才是敢於批判的精神。

而現在批判儒家,批判中醫其實只是人云亦云。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樓外長江空自流2020-04-29 00:26:43

孔子提出的儒家經典理論是為了解決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思潮變革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又沒有經過實踐檢驗,作為理論的提出者孔子當然要堅持推行。事實證明儒家思想確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輻射到東南亞,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淵明棲身塵世外2020-04-28 14:09:30

何謂“仁”,

《說文》曰:“親也。從人從二。忎,古文仁從千心。古文仁或從屍。”

“仁”是孔孟學說的核心概念,也是對儒學思想體系較為完整的提煉。在中國思想史上,孔子把“仁”提升為一種最高的價值原則,構建了以“仁”為核心的仁學思想理論。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並予以豐富、發展,而建立了系統的“仁”學體系。他不僅為“仁”找到了人性論的根據,更強調了“仁”在政治領域的意義,提出了“仁政”思想。

仁是相恕,恕是他者優先,是平等而不會自我中心,惻隱之心是仁體的發見和顯現,我與他者是一體共生的仁愛關係,因此群體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仁本體的內在要求。儒家非宗教的人道主義即仁道,可以成為社會群體的凝聚力和道德基礎而無須超越的信仰。

“仁”仍然是依附人類生活,是對現實道德、理想、禮治等外在信仰給予指導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經過長期沉澱和累積起來的文化體系。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標誌統治者正式接受儒學,並將它作為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的指導學說,從此儒家的政治思想轉化為統治者的政治觀念。同時作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組成部分的“明經取士”制度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國時業已形成的官僚集團的成分,“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儒家政治思想向統治者政治觀念的轉化,文官集團的形成,使漢武帝以後的中國政治“儒家化”了。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甘蔗林2020-04-28 14:53:25

實行仁政,從字面意思來看,是要統治階級對被統治者不實行暴政,所謂愛民如子,這是孔丘和孟子一直追求和堅持加以推廣的,認為實行了仁政,國家就發展得好,百姓安居樂業,這實際上難以做到。

考慮到人的兩面性,每個人都是一個組合體,由正負兩種思維,正負能量一直在頭腦裡打架,當正能量占上峰時,他樂施好善,發奮圖強,努力工作;當負能量佔優勢,就會動歪腦子,偷雞摸狗,干犯罪的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一出生原來是一樣的品性,但由於各自成長環不同,在環境中取得的正負能量有差異,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有強力機關,對負能量超出而犯錯的個體進行制裁,實行區域性非仁政,才能保證社會正常發展。孔孟都是讀書人,其心中看問題還是有侷限,只希望大家和和美美地生活,忘記了人性的一些差異,對敢於犯錯的人必須實行非仁政,促使其改變形為。對大多數人實行仁政,使人們熱愛科學,健康長壽。對所有人統一實行仁政,是形而上學的,行不通。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寵愛研究所2020-04-28 09:48:03

那可不一定,社會主義的實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當下我們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且這個初級階段非常漫長,並且需要廣大人民努力團結建設並實現的。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靜靜稀水2020-04-28 22:36:22

自古以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仁政是領導者樹立威望,成就功名的基礎。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xibaihanqiao2020-04-29 13:13:54

孔子何嘗不知天下施仁政之難?

當他的得意門生顏淵離世時,他悲痛欲絕。哀鳴:“天喪予!天喪予!”這是一種絕望的呼喊(蒼天亡我啊!蒼天亡我啊!)。孔子此時的痛,除了失去了如愛子似的學生,更像是自己失去了手足的痛!顏淵好學,是最能理解孔子思想精髓的後生;生前辛苦幫助老師整理資料積勞成疾。這意味著孔子今後將更加孤獨無助。。。。。。同時,不難想象這苦痛中浸透著:孔子對殘酷現實與美好理想被挫敗的難言的苦衷情,就愛徒去世之際,一併爆發。

孔子所謂的理想社會是離他所處時代較近的周公的那個時代。孔子晚年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我衰老的太厲害了,很久不能再夢見周公了!)暮年孔子連夢想再夢一把的機會都沒了。絕望!說明他對仁政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事實,他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清楚。

孔子早年曾一度被國君重用,如果順勢迎合權貴,榮華一生,孔子未必難為。退一步,“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像那些學老子、莊子的隱士們一樣迴避現實安逸一生,對於孔子亦非難事。那孔子一生又是何苦呢?明知不可為偏要為之?當他面對譏諷嘲笑他的那些不容他分說而傲慢的隱士們時,他悵然對學生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人當然要與世人交往,而非與鳥獸同群。正因為天下無道,我才求道更易社會。)孔子心視天下,豈能置天下無道而不顧,與鳥獸相伴逃避現實而隱居世外桃園圖個清閒?正如他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在世處處碰壁,五百年後經司馬遷“推舉”,名聲爆響,兩千多年被捧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而近代數百年又大罵孔子是中國三千年最大的歷史罪人,億萬中國人愚蠢三千年之久,今天的中國人種兒能好嗎?完全一種外國人歧視中國人的氣焰卻至今有增無減。

一會兒,跪拜孔聖五體投地、一會兒,破口大罵孔老二;我們何時才能成熟?兩種極端的本質一回事,都將嚴重摧殘我們的文化。我們為什麼不能以平常心對待孔子?

孔子志向遠大,他嚮往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有什麼不好?就像人們嚮往的大同世界,共產主義、自由平等博愛、極樂世界、世外桃園等等一樣,只不過是一種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的,但具有積極意義的理想。

人類絕不會因為永恆和平的無法實現,就天天倡導戰爭吧?同理,如果孔子的仁政無法實現,我們橫豎也不能宣揚暴政與罪惡的。

孔子就是孔子。無論後世借孔子之名,為達他們目的其結果如何,都不能為孔子增一分或反之減一分。他就像一本厚厚的書放在那裡,你可以喜歡,也可以不感興趣;但,不必瘋狂。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承傳民間醫學2020-04-29 10:18:38

孔孟思想是成聖成賢,當然知道要推行很難,但在難的事也的有人做,不做就永遠不會有天下大同長治久安的社會。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若水國學教育2020-09-15 10:32:42

孔子當然知道,推行仁政是非常難的。

《論語》裡有句看似無奈,實際上激勵了中國幾千年仁人志士不斷前進的話:“知其不可而為之”。

原文如下: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翻譯過來就是:

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從這個典故我們能夠看出,不單單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而當時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是這樣的人。

那麼我們就回答孔子為什麼要推行仁政?

春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當時天下諸侯並起,戰爭頻發,民不聊生。

很多的先賢都會對當時的社會的病態開出“藥方”。

比如墨子看到當時的社會資源極其有限,提出節用;根據當時的戰爭頻發提出非攻;根據當時的國與國之間的尖銳矛盾提出兼愛。

老子根據當時春秋紛紛亂亂的狀態提出崇尚自然之法,無為之道。

而孔子認為,當時社會的變亂主要是因為在上位執掌權力的人不實施仁政。如果像夏商周三王那樣實施仁政,社會就會太平,百姓就會安居樂業。諸侯變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諸侯不守禮法,以下犯上,才會有各國之間的不停的戰爭。所以孔子對不守立法的人極為厭惡。當時季氏以天子八佾之禮祭祀,孔子發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評價。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子對這個社會的開出的藥方就是仁和禮。

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為嚴峻,老百姓更急需仁德君主的出現。所以孟子認為只要有一個能夠實施仁德的君主出現,那麼老百姓就會像流水一樣歸於他的領導。

孔孟之所以是推行仁政目的就是希望天下的百姓能夠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所以北宋五子之一張載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duh233332020-04-28 09:46:25

所以還是善人有善心,理想化社會。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江海餘音2020-07-16 08:21:28

很明顯是為了緩和封建制度下的階級矛盾。封建制度,土地是歸私人所有,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而喪失土地的人大有人在,有自己土地的人反而是少數,有產、無產階級;小農和大地主階級,平民和官僚階級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當權者只有施行所謂仁政才能讓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和小農能夠生活下去,才能讓大地主階級不心疼自己的資產流失。可以看看歷史上,所謂昏庸無道的皇帝,大都是不體恤百姓、橫徵暴斂(這個詞在沒個王朝出現問題的時候幾乎都有出現)、民不聊生(這個詞頻率更高),人民生活不下去了就只能造反。所以仁政不僅對百姓好,對當權者也好,是調和派,比較容易接受。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赫本人才2020-05-02 19:53:02

他們推行仁政是為了恢復周禮,推行仁政是為了封建奴隸主的利益。維護井田制!

任何時代仁政都是很難實現的,因為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你不搶就是別人的,資源名氣錢財都是靠搶的,沒有這些人要怎麼生存!

孔融讓梨,只為作秀!讓了一次下次不讓,偽裝就露餡了。次次都讓人人都讓,那就不用活了。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AlexanderS2020-07-17 09:36:34

仁政不是難推行,只是當時大爭之世,哪個都不願意披上這層仁政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