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櫱後期比主顆小怎麼回事?寒地水稻種植技術2020-07-19 22:11:42

水稻分櫱的稻穗比主莖的稻穗稍小一些是很正常的情況,這也是水稻的正常生理表現。但是,如果這種情況的較為明顯的話,那就不正常了。而且,能夠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也比較多,下邊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1、水稻的分櫱。

水稻是依靠來獲得產量的高產作物,目前黑龍江的寒地稻作區的水稻單產也能達到1000斤/畝以上的水平。而在吉林、遼寧等地由於有效積溫的優勢,水稻單產平均能保持在1200-1300斤左右的水平。而對水稻產量能夠造成重要影響的因素之一就是水稻的分櫱數量。

水稻分櫱後期比主顆小怎麼回事?

水稻的分櫱是透過葉片的分化,而生長出的“杈子”。在水稻生長到一定的階段時,就會在第一片葉分化出第一個分櫱,接著是第二片葉繼續分化出第二個分櫱,然後在順序向上。而且,由於分櫱的分化時間不同,在最終的抽穗時間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主莖,是最先抽穗的;先分化出的分櫱先抽穗,後分化出的分櫱後出穗,這也是為什麼水稻抽穗分為始穗期、齊穗期的原因,從始穗期直至齊穗期大概需要5-7天左右的時間。

水稻分櫱後期比主顆小怎麼回事?

而且,水稻分櫱的稻穗在穗長和穗粒數方面與主莖相比,多少會有一些差異。但是在養分供給充分、管理措施得當的情況下,從外觀上很難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只有在進行室內考種進行穗部的資料調查的時候才會發現其中的差異。在穗長、穗粒數方面的表現規律也會呈現主莖最長、最多,先分化的分櫱稻穗比主莖差一些,後分化的分櫱稻穗最短、穗粒數最少,但是差異不會太大。

水稻分櫱後期比主顆小怎麼回事?

2、分櫱的稻穗明顯偏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對於這個問題,很可能是分櫱肥用量不足、無效分櫱過多、管理措施不當等因素造成的。

2.1分櫱肥用量不足。

水稻不同的生育階段對養分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異,水稻在分櫱階段主要是對氮、鉀兩種養分的需求。通常情況下,水稻在移栽之前會施用基肥,移栽之後會適時的施用分櫱肥,滿足分櫱盛期對養分的需求。以黑龍江的11-12片葉的寒地水稻為例,利用的是水稻的低位分櫱,一般是利用1-4葉的低位分櫱。而寒地稻作區的水稻分櫱盛期是在7。5葉左右,此時應該分化出3-4個低位分櫱。而這個階段也是水稻分櫱生長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不能獲得有效的分櫱肥的肥效反應,勢必會影響到水稻分櫱內部的生理程序和器官分化強度。由於分櫱與主莖的抽穗期僅僅相差5-7天左右,分櫱肥的用量不足就會對即將進入的生殖生長分化階段造成一定的養分供給障礙,影響分櫱的幼穗分化,從而造成分櫱的稻穗比主莖稻穗小的情況發生。

水稻分櫱後期比主顆小怎麼回事?

2.2無效分櫱過多。

水稻是依靠分櫱數量獲得產量的作物,但是,不同的水稻品種由於對有效積溫的需求、品種的特點以及種植地域的差異,後期的分櫱可能存在不能安全成熟、對產量影響接近於無的情況,我們就將這類分櫱稱為“無效分櫱”。還是以寒地稻作區的11-12片葉水稻品種為例,可以利用1-4葉的低位分櫱,如果移栽的早,第5葉的分櫱其實也可以利用。如果第6葉繼續分櫱的話,就是無效分櫱了,穗小、穗粒數少、不能安全的成熟,還會因為無效分櫱多影響到其他低位分櫱稻穗的結實率。所以,水稻在種植過程中需要透過曬田的方式來控制即將分化的無效分櫱,減少無效分櫱的數量。

水稻分櫱後期比主顆小怎麼回事?

2.3管理措施不當。

對於這一點來講,其實是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說移栽密度過大、營養生長期間的水分管理措施和病害防治不當造成的分櫱生長強度不足、除草劑施用不當造成的分櫱生長障礙等因素,都會造成水稻分櫱的穗部發育不足,出現穗明顯比主莖的稻穗小的情況。而且,這類情況造成的分櫱稻穗小的結果是不可逆的。只能透過改善後期的管理方式來提高水稻的結實率,以此來保證產量不會大幅的降低。

水稻分櫱後期比主顆小怎麼回事?

因此,科學的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適宜的移栽密度等,都會對分櫱的稻穗大小、穗粒數、結實率等因素造成直接的影響,也會影響到水稻的最終產量和品質。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