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第三紀早期的地殼運動叫什麼?使用者21801079624442019-11-19 02:06:51

第三紀Tertiary Period (距今6500萬年~距今180萬年)被子植物的時代)

地質年代名稱,新生代的最老的一個紀,始於距今6500 萬年前,大約延續6300 萬年。延至距今180萬年。

第三紀的重要生物類別是被子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類、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等,這與中生代的生物介面貌迥異,標誌著“現代生物時代”的來臨。

第三紀時被子植物極度繁盛。除松柏類尚佔重要地位外,其餘的裸子植物均趨衰退。蕨類植物也大大減少且分佈多限於溫暖地區。第三紀的植物有明顯的分割槽現象,地層中還有許多微體水生藻類化石。

脊椎動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爬行動物的衰亡,哺乳類、鳥類和真骨魚類取而代之,興起且高度繁盛。

第三紀的早期,仍生活著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到了中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先後出現,逐漸代替了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第三紀晚期,現代哺乳動物群逐漸形成,更是偶蹄類和長鼻類繁盛的時期。尤其馬的進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無脊椎動物有明顯的興衰現象。

盛極一時的菊石類完全絕滅,箭石類極度衰退,而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六射珊瑚、海膽、苔蘚蟲等則進一步繁盛。第三紀出現的有孔蟲分佈廣泛、進化迅速,對於海相第三系的劃分與對比很有意義。此外,它們的生態分帶已應用於確定沉積盆地水深的變化。原生動物中的放射蟲在第三紀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佔有突出地位。

雙殼類在第三紀有很大發展,腹足類在第三紀進入極盛期。

陸生的無脊椎動物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可以根據它們不同時期組合面貌的變化,進行陸相第三系的劃分。

第三紀-名稱的由來:

第三紀名稱的意思是“第三個衍生期”,這是延用十九世紀對地層劃分為四個大時期的分類命名。

1833年,英國C。萊伊爾在研究法國巴黎盆地軟體動物化石時,發現地層越新,軟體動物與現代種屬相同的越多。他根據地層中含有現代種屬的百分比,將第三紀劃分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貝利希在德國發現早於中新世的沉積物,提出漸新世。

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積物的相似性,將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稱晚第三紀;1866年,K。F。瑙曼則把漸新世和始新世合稱早第三紀。1874年,W。P。夏姆珀根據巴黎盆地發現的植物化石,他認為這些化石的層位早於始新世,而稱之為古新世。因此,第三紀劃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

早第三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晚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紀的分界線約在2330萬年前。

習慣上將這個紀分為5 個持續時間不等的世,從老到新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們的名稱是根據現代海洋無脊椎生物種屬在第三紀化石中佔的比例命名的。

因此,根據提出這個系統的查爾斯·萊爾爵士的意見,始新世(意思是“現代的拂曉”)有比更新世(譯為更為現代)較少的現代物種。在另一種分類中,將第三紀看作一個代,其中的前三個世構成老第三紀而後兩個構成新第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