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肉體,潛意識,情感以及物質宇宙的定義是什麼?自行體會2019-05-20 15:41:23

能量

是物質運動的量化轉換,簡稱“能”。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著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

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體現;引力屬性是物質在運動過程由於質量分佈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體現;電磁屬性是帶電粒子在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外部表現等等。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每一個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存在相應的能量形式。

例如:與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與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與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與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與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除了這些,還有風能潮汐能等。當運動形式相同時,兩個物體的運動特性可以採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學量來描述和比較。

例如,兩個作機械運動的物體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兩股作定向運動的電流可以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但是,當運動形式不相同時,兩個物質的運動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

因此,可以對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學定義。

在物理學中,能量(古希臘語中 νργεια energeia 意指“活動、操作”[1])是一個間接觀察到的物理量。它往往被視為某一個物理系統對其他的物理系統做功的能力。由於功被定義為力作用一段距離,因此能量總是等同於沿著一定的長度阻擋大自然基本力量的能力。

一個物體所含的總能量奠基於其質,能量如同質量一般不會無中生有或無原因的消失。能量就像質量一樣,是一個標量。在國際單位制(SI)中,能量的單位是焦耳,但是在有些領域中會習慣使用其他單位如千瓦·時和千卡,這些也是功的單位。

A系統可以藉由簡單的物質轉移將能量傳輸到B系統(因為物質的質量等同於能量)。然而,如果能量不是藉由物質轉移而傳輸能量,而是由其他方法轉移能量,這會使B系統產生變化,因為A系統對B系統作了功。這功表現的效果如同於一個力以一定的距離作用在接收能量的系統裡。舉例來說,A系統可以藉由轉移(輻射)電磁能量到B系統,而這會在吸收輻射能量的粒子上產生力。同樣的,一個系統可能借由碰撞轉移能量,而這種情況下被碰撞的物體會在一段距離內受力並獲得運動的能量,稱為動能。熱能的轉移則可以藉由以上兩個方法:熱可以藉由輻射能轉移,或者直接藉由系統間粒子的碰撞而轉移動能。

能量可以不用表現為物質、動能或是電磁能的方式而儲存在一個系統中。當粒子在與其有相互作用的一個場中移動一段距離(需藉由一個外力來移動),此粒子移動到這個場的新的位置所需的能量便如此的被儲存了。當然粒子必須藉由外力才能保持在新位置上,否則其所處在的場會藉由推或者是拉的方式讓粒子回到原來的狀態。這種藉由粒子在力場中改變位置而儲存的能量就稱為位能。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在重力場中往上提升一個物體到某一高度所需要做的功就是位能。

任何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舉例來說,當物體在力場中自由移動到不同的位置時,位能可以轉化成動能。當能量是屬於非熱能的形式時,它轉化成其他種類的能量的效率可以很高甚至是完美的轉換,包括電力或者新的物質粒子的產生。然而如果是熱能的話,則在轉換成另一種型態時,就如同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描述的,總會有轉換效率的限制。

在所有能量轉換的過程中,總能量保持不變,原因在於總系統的能量是在各系統間做能量的轉移,當從某個系統間損失能量,必定會有另一個系統得到這損失的能量,導致失去和獲得達成平衡,所以總能量不改變。這個能量守恆的定律,是在十九世紀初所提出,並應用於任何一個孤立系統。根據諾特定理,能量守恆是由於物理定律不會隨時間而改變所得到的自然結果。

雖然一個系統的總能量,不會隨這時間改變,但其能量的值,可能會因為參考系而有所不同。例如一個坐在飛機裡的乘客,相對於飛機其動能為零;但是相對於地球來說,動能卻不為零,也不能以單獨動量去與地球相比較。

能量(12張)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的客觀尺度。

能量:是所有世界的終極轉化力和最基本的組成“位量”(暫定義),與意識(精神力、靈魂)互補。

故能量有兩種——動能和引力能。

肉體

簡而言之,肉體就是生命的有效載體,或者維持生命及思維活動的必要平臺

潛意識

潛意識是由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是指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對於“意識”的一種思想。又稱“右腦意識”、“宇宙意識”,腦內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則稱它為“祖先腦”。潛意識,也就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我們稱為“潛力”,也就是存在但卻未被開發與利用的能力。潛能的動力深藏在我們的深層意識當中,也就是我們的潛意識。[1]

潛意識是人們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弗洛伊德又將潛意識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有的又譯為前意識和潛意識。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中,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雖是三個不同層次,

但又是相互聯絡的系統結構。弗洛伊德將這種結構作了一個比喻:無意識系統是一個門廳,各種心理衝動象許多個體,相互擁擠在一起。與門廳相連的第二個房間象一個接待室,意識就停留於此。門廳和接待室之間的門口有一個守衛,他檢查著各種心理衝動,對於那些不贊同的衝動,他就不允許它們進入接待室。被允許進入了接待室的衝動,就進入了前意識的系統,一旦它們引起意識的注意,就成為意識。他將潛意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潛伏的但能成為有意識的”潛意識——前意識,“另一種是被壓抑的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成為有意識的”潛意識——無意識。

但實際的潛意識,其實是意識的一部分,只不過,是被我們壓抑或者隱藏起來的那部分意識,所以,潛意識的特徵,大小,主要受能力,性格,成長環境等等條件因素限制,能量並不巨大,如果說潛意識是顯意識力量的三萬倍以上,那有這潛意識的人離死不遠了。

主要特徵

(1)能量並不巨大。(2)最喜歡帶感情色彩的資訊。(3)不識真假,直來直去。(4)易受影象刺激。(5)記憶差,需強烈刺激或重複刺激。(6)放鬆時,最容易進入潛意識。

情感

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同時一般的普通心理學課程中還認為:“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只是情緒更傾向於個體基本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於社會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但實際上,這一結論一方面將大家公認的幸福、美感、喜愛等等,較具有個人化而缺少社會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顯然忽視了情緒感受上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和社會性情感感受上的愛情、友誼、愛國主義情感在行為過程中具有的交叉現象,例如一個人在追求愛情這一社會性的情感過程中隨著行為過程的變化同樣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感受,而愛情感受的穩定性和情緒感受的不穩定性又顯然表明了愛情和相關情緒是有區別的。基於這兩點,將情感和情緒以基本需要、社會需求相區別,或者是將情感和情緒這兩者混為一談都顯然不合適的。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生理反應是情緒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證明這一點,心理學家給那些不會產生恐懼和迴避行為的心理病態者注射了腎上腺素,結果這些心理病態者在注射了腎上腺素之後和正常人一樣產生了恐懼,學會了迴避任務。情感也是一樣,比如沒有性慾當然不會有愛情的,而當人吃了春藥以後,伴隨著性慾的旺盛一見鍾情的可能性也就會隨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藥物刺激引發的行為過程也表明了,情緒和情感顯然是有區別的兩種不盡一致的心理生理過程。

實質上,在行為過程中態度中的情感和情緒的區別就在於:情感是指對行為目標目的的生理評價反應,而情緒是指對行為過程的生理評價反應。再以愛情舉例來說,當我們產生愛情時是有目標的,我們的愛情是對相應目標的一種生理上的評價和體驗,同時當我們隨著愛情的追求這一行為過程的起伏波折我們又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物質

就內涵方面而言,物質或叫物,是時、空的填充內容,獨具質量,用M表示,量綱為kg(公斤);就外延方面而言,物指所有的物件。“宇宙”三要素為時間、空間、質量。其中質量、空間是物件的基本屬性,而質量、空間、時間都是事件的基本屬性。

宇宙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切空間和時間的總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們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對於這一體系的整體解釋構成了宇宙論。近數世紀以來,科學家根據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建立了關於宇宙的現代科學理論,稱為物理宇宙學。根據相對論,資訊的傳播速度有限,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發生宇宙膨脹的情況下,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區域中我們將只能收到一小部分割槽域的資訊,其他部分的資訊將永遠無法傳播到我們的區域。可以被我們觀測到的時空部分稱為“可觀測宇宙”、“可見宇宙”或“我們的宇宙”。應該強調的是,這是由於時空本身的結構造成的,與我們所用的觀測裝置沒有關係。宇宙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包括我們人類和地球)、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