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布魯氏菌病是什麼?使用者2942860882212462019-09-07 01:25:28

布魯氏菌病也稱布氏桿菌病,是由於布魯氏菌引起的傳染性流產,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接觸性傳染病。牛布魯氏菌病的分佈是世界性的,凡養牛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感染。

病原

布魯氏菌病在家畜中以牛、羊、豬最為常發,而且能傳染給人。布魯氏菌分牛型、羊型和豬型3種,各種布魯氏菌對家畜及人都有致病性。布魯氏菌是細小的、無鞭毛不運動,不形成芽孢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呈球形、球杆形或短桿狀。用沙黃—孔雀綠染色時呈紅色(其他菌呈綠色),由此可以鑑別。

幼年犢牛對本病具有抵抗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抵抗力逐漸降低,性成熟後極為敏感,母牛較公牛易感染,呈地方性流行。布魯氏菌主要存在於流產胎兒、胎衣、羊水、流產母牛陰道分泌物及病公牛的精液內。主要透過消化道傳染,其次是生殖道、面板和黏膜,實際上任何接觸的途徑都可傳染。對於獸醫來說,特別是屍體剖檢或難產助產過程中如面板有傷口,最好帶膠手套或塑膠手套,防止布魯氏菌入侵體內。

症狀

多為隱性,以慢性頑固性子宮內膜炎、睪丸炎和關節炎為主要特徵,有時有結膜炎。臨床症狀是母牛流產、不孕,公牛發生睪丸炎、關節炎。缺乏全身特異症狀。

牛患布魯氏菌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從接觸病原菌到發生流產一般為1。5~8個月不等,常在受孕後6~8個月發生流產,產出弱胎、死胎。流產前陰道黏膜潮紅,並有粟粒狀紅色結節,從陰道中流出灰白色、淡褐色、黃紅色或黏液狀膿性分泌物。隨後出現分娩預兆,不久即發生流產。流產胎兒多為死胎,有時也產下弱犢,往往存活不久。胎衣可以正常排出,但大多數胎衣滯留。如胎衣未及時排出,則可能發生慢性子宮內膜炎,流出棕紅色或灰色的惡露。有些病牛分泌物外流1~2周後消失。有的病牛因子宮積膿長期不愈而導致不孕,大多數流產後可再受孕。病牛第一胎最易流產,流產率可達50%~80%。流產後可具有一定的免疫力,重複流產者少見。有時會有輕微的乳房炎發生。個別病牛會出現關節炎、滑液囊炎。

公牛主要發生化膿壞死性睪丸炎和附睪炎,並可能伴發體溫升高、食慾減退、逐漸消瘦、性慾消失等現象。犢牛感染後不表現症狀。在環境良好時有流行,牧民感染本病後有時感染一家,表現波浪熱型、無力、生殖器官病灶、不願活動,故俗稱懶漢病。

診斷及治療

布魯氏菌病的診斷方法有臨床診斷、細菌學診斷、血清學診斷和綜合診斷法。

牛的布魯氏菌病目前還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藥物。藥物治療僅能改變症狀,或僅對其中一部分病牛有效。可用土黴素、鏈黴素、金黴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恩諾沙星、長效磺胺等進行早期治療,但要注意堅持一段時間用藥以達到轉陰率的最好結果。對子宮內膜炎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子宮,每日一次。病公牛無治療價值。

預防措施

(1)牛布魯氏菌病預防淨化工作的重要意義遠遠超過治療。牛場每年應檢疫兩次,一般分別在春秋季進行。對檢出的陽性牛應迅速隔離淘汰,以達到淨化目標。

(2)自繁自養,最好喂全價飼料。不向疫區引種。引種時必須檢疫,引進後仍需隔離飼養觀察,再次檢疫,確實健康才能與原牛群合併。

(3)病畜隔離治療,封鎖疫區。被汙染的場地、用具用10%~20%石灰乳、5%臭藥水、2%~3%來蘇兒溶液、2%氫氧化鈉或石炭酸消毒,糞便、墊草堆積發酵或與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等一起焚燬或深埋,並進行殺蟲滅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