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不是奪淮而流,就是奪濟而流,歷史上黃河最初的入海口在哪裡?耕讀1862019-02-10 02:12:25

歷史上的黃河下游多次改道,起原因就是中上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在黃土高原有一種奇特的地貌被稱之為“塬”。塬的原始地貌應該是黃土臺地。這些臺地經過長時期的水沖刷,形成了大量的溝壑。在低的臺地上看塬,就像一座座的山,當你上到高臺地看,他就是一個很大的平原。比如中國最大的塬隴東的董志塬。廣袤的黃土高原的溝壑中的黃土都被黃河水挾持到下游。黃河到了華北平原後,地勢平緩,水流減慢,大量的黃土泥沙沉積,河床升高,河水外溢。這就是黃河經常改道的主要原因。

有比較可靠的記錄,黃河最早的入海口在渤海灣的西側,大概在天津的南面入海。大禹所治九河應該包括現代的海河水系。以後黃河入海口南移至大概在黃驊以南滄州以北的地方流入渤海。

黃河大大小小的改道上千多次,但基本上都是逐步南移入海口。南宋時期,黃河南決入淮,經淮河出海口流入黃海。大量的泥沙帶入淮河水系,堵塞了淮河出海口,使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出海口。黃河侵淮,徹底破壞了淮河流域,使淮河成為一個災難之河。

到清朝黃河再次北遷改道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這個位置在渤海灣南側。黃河北遷過程中侵佔了濟河河道,也奪了濟河的出海口。使現在的濟河只存有上游,很快就併入黃河。現在的濟源還在濟河源頭。濟寧、濟南、濟陽這些曾經以濟命名的地名都不臨濟,都臨了黃河。

中國傳統中有四瀆,分別是河、江、濟、淮四瀆都是有獨自出海口的大河。黃河泥沙毀了淮河出海口,侵了濟河出海口,四瀆成了河、江兩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