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小貢子絮叨叨2019-08-14 21:45:41

《長安十二時辰》中何執正的原型就是賀知章,結尾處的詩就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在正史中,賀知章是天寶三載正月初就因病告老還鄉,彼時唐玄宗還親自率百官為賀知章踐行,在小說和電視劇中的上元節,賀知章實際上也應該已經回到老家了,他沒有時間也沒有這些精力去做出這些事情了。

從這首詩來看,詩的後兩句,明顯的感覺是有這樣的見聞,有這樣的體會才能寫得出來,單純的想象幾乎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來。

但是為什麼電視劇要這樣安排呢?可能也是為了渲染一種英雄遲暮,黯然離場的情境,只是這樣的一個表現手法個人卻感覺是十足的一個敗筆,一則不符合唐玄宗對賀知章尊敬有加的態度,竟然讓如此德高望重的老臣悄無聲息的離去,二則也不符合詩句的內涵,既是《回鄉偶書》,還沒有回鄉又怎麼寫得出來?更別提“偶”了,這明明是刻意寫的了。

說起來,這部電視劇的結局,總有些讓人覺得太草率了,幕後大佬就這樣草草的被一箭射死了?還不是主角的功勞?張小敬的結局,要是能再跟史實結合一下就好了,回頭會不會成為禁軍一員呢?姚汝能的結局不交待一下?畢竟他記載了張小敬這個名字。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亦喜亦悲2019-08-16 22:19:28

《長安十二時辰》中,何監在告老回鄉之前,提筆寫下了兩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表達自己終於能夠迴歸故里的夙願。後來李隆基在後面補充了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

我認為實際上是有三層寓意的:

第一層:形容與何監君臣多年,卻形同陌路

雖然何監站位太子,但最起碼沒有謀逆過皇帝,皇帝一直以來還是比較尊重他的,而後來,皇帝看清了何監,原來他跟他印象中的何監根本不一樣,儘管皇帝聽了何監的肺腑之言,卻依然認為他並不忠於自己。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

第二層:表面說何監,實際在說自己

皇帝落魄時,在長安的大街上卻沒有一個人能認得出自己,雖然他是長安人,但長安人並不認識他,而那些曾經為這場反恐行動做出努力和犧牲的人,或是混跡於政權之爭的官宦,都沒有人懂他,似乎他的境界才是萬人之上,無人之巔。雖然他聽了很多人的諫言,他也很會給別人洗腦,但他依舊沒有變好的意思。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

第三層:君臣一場,有送別之意

畢竟何監三十七歲中進士,從此就少小離家,回鄉時已過八十,與皇帝相處的時間久了,皇帝對何監還是有君臣之心的,對何監的一生的跡遇也了表落寞,希望他能夠回鄉安度晚年。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遊風組2019-08-16 19:08:36

皇帝補的第一句:相見不相識。意思其實就是雖然伴君幾十載,但是很多東西卻沒有表達出來,都隱藏著,可能是為君考量,也可能是為自己私心,劇中何監最後的諫言,如刀插在心頭,聖人以為他能懂自己,卻不想也不能體會和理解自己苦心,形同陌生人。這是聖人的悲哀,他感嘆自己。

第二句:笑問客從何處來,笑代表了聖人的釋然,不追究的態度,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也是衣錦還鄉,榮耀故里,這也是聖人對自己的釋懷,一天過去了,終於可以輕鬆了。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天高雲淡178740122019-08-15 03:53:16

看書吧,電視劇有點拖沓,縮成24集就好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寰球總編2019-08-15 12:55:36

作者文筆不夠,應該自擬一首能表現“賀知章落寞歸鄉,和唐玄宗劫後餘生感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詩。當然,前期也有劇情對詠柳進行過分解讀,這首詩我覺得也不太合適,換成“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這樣的才妥當。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大聖歸來830117872019-08-14 02:38:43

後期封筆太快,有些很失落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一抹無邪102019-08-16 08:11:09

他還沒見到兒童呢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何執正最後兩句詩是李隆基補的?我瞎說的2019-08-16 13:10:20

這個情節是表明皇帝的態度。

前面,何監承認自己是刺殺林相的主謀,而且又當群臣百官的面刺殺林相,按律不可能不治罪。

皇帝續寫之意是既往不咎,回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