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初二為什麼不能吃麵條?完成好1232019-04-29 17:02:22

俗稱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傳統習俗活動很多: 天亮之前用黃豆炒“料豆”,又稱炒“蠍子爪”,有甜的,有威的,傳說吃了料豆當年不遭蠍子蜇。 撒青灰。沿牆根撒灰,邊撒邊念謠:“二月二,撒青灰,蠍子、蚰蜒死成堆。” 圍倉。用過年(春節)當天或過年以後正月十五日以前燒成的草木灰,盛在簸箕中,撒圍成環,大環套小環,三圈或五圈,圍單不圍雙。中間放五穀雜糧。用磚頭或瓦片蓋住,象徵糧倉,期望五穀豐登,三天後再收起來。結婚在三年之內的媳婦,住孃家的,要返回婆家過二月二,免得被圍在倉外。 二月二吃大包子,忌吃麵條,吃麵條俗傳會“抽龍筋”。節日不打水、不推碾、不準婦女在屋內梳頭,不準拿用長繩,免得屋上掉長蟲(蛇)、蠍子等毒蟲。 因為各地風俗大相徑庭所以有 農曆二月二,古代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在過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節日之一。因此時為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裡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稱“龍抬頭”。龍一抬頭就要雲興雨作,預示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動也是比較多的。 首先是飲食上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就會風調雨順,才能五穀豐登,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一般要吃春餅,也叫吃“龍鱗”;吃餃子,也叫吃“龍耳”;吃麵條,也叫吃“龍鬚”,北京的龍鬚麵,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講究的是吃春餅,俗稱薄餅,這是北京民間特有的食品,是一種用白麵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塗上甜麵醬,捲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味道適口,吃著順味。俗話說“盒子菜樣樣有,五穀豐登好年頭。”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鬆而愉快。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