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我是十一少2020-06-16 22:31:00

誰說沒補回來?舉例漠北大戰,有史書寫出徵的戰馬十四萬匹,回來的只有三成,這就說明戰馬損失了?太天真的,動腦子想想,衛青霍去病軍團各有五萬騎兵,五萬騎兵不可能只有五萬戰馬,萬一死一匹呢?那就倆人騎一匹嗎?戰馬的數量一定有後備。霍去病軍團大縱深作戰行程千里,戰馬損失七成的話,那些人走回來的?那麼為什麼史書會記載戰馬損失沒有寫是否有補充呢?戰馬在當時是很值錢的,大軍捨生忘死的作戰,搶了好多戰馬,自己留下換錢好不?沒可能嗎?吃空餉的比比皆是,扣點戰馬很奇怪嗎?另外我天朝上國,只有滿處散財的份,什麼時候能看上蠻子那幾匹馬?搶了也不想寫下來啊。懂不。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用心看本質2020-06-15 01:14:00

誰說沒補回來?舉例漠北大戰,有史書寫出徵的戰馬十四萬匹,回來的只有三成,這就說明戰馬損失了?太天真的,動腦子想想,衛青霍去病軍團各有五萬騎兵,五萬騎兵不可能只有五萬戰馬,萬一死一匹呢?那就倆人騎一匹嗎?戰馬的數量一定有後備。霍去病軍團大縱深作戰行程千里,戰馬損失七成的話,那些人走回來的?那麼為什麼史書會記載戰馬損失沒有寫是否有補充呢?戰馬在當時是很值錢的,大軍捨生忘死的作戰,搶了好多戰馬,自己留下換錢好不?沒可能嗎?吃空餉的比比皆是,扣點戰馬很奇怪嗎?另外我天朝上國,只有滿處散財的份,什麼時候能看上蠻子那幾匹馬?搶了也不想寫下來啊。懂不。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清風醉史2020-06-16 16:34:45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

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好。要知道與匈奴在大漠作戰,最關鍵的是騎兵的機動力,而這就靠大量的戰馬支援。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

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是霍去病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特點總結一下“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地方發動突襲,實施毀滅性打擊。

一場戰爭下來,與敵戰陣廝殺並不是損失戰馬最厲害的時候,戰馬的損失往往是在高速行軍的途中,為達到快速突襲的目的,很多戰馬都是折損在這方面。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

史書記載:“兩軍(衛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119年的事情,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命令衛青與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兵分兩路,跨漠出擊匈奴的作戰。

這場大戰歷經一年,最後霍去病轉戰兩千多里,殲敵近十萬,“封狼居胥”達到了自己一生的巔峰,戰役總結不算士兵傷亡,單說戰馬損失近10萬匹。

那有人會說,既然打勝了,匈奴有的是馬,搶不就行了嗎?但不要忘記,雙方作戰,都有損失,漢軍損失了10萬戰馬,作為失敗方匈奴損失的只會更多。

雖然兩場大勝,有著豐厚的戰利品“驅馬牛羊百有餘萬”、“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

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點沒有,這些戰利品大都是帶領步卒大軍徐徐前進的衛青繳獲的,俘虜多是老弱病殘,牲畜也都是牛羊等。

而那時,匈奴戰士都是騎著戰馬與霍去病在大漠上殊死的搏殺。所以即使霍去病勝了,他的戰利品也從來都是匈奴貴族俘虜,其他人全部殺死,不留拖累。

也因為此,才有了流傳在草原上“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悲歌。

而戰敗又饒性逃脫的殘餘匈奴人,則帶走了他們的戰馬,躲得遠遠地休養生息,所以想要繳獲大量戰馬補充漢軍的損失,是不可能的。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老不看三國2020-06-22 22:04:53

因為戰馬這種物資是巨大的消耗品!是巨大的消耗品!是巨大的消耗品!

在我們印象中,戰馬尤其是良種戰馬都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神物,受到諸如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赤兔馬等名馬深入人心。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赤兔馬最初跟隨董卓,後跟呂布,再跟關羽,一直到關羽敗死它才絕食而亡。我們就按赤兔馬三歲跟隨董卓,董卓是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進入的洛陽,那一年他招募了呂布。而關羽敗死是在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也就是說赤兔馬死的時候已經至少34歲了。

而正常戰馬的服役年齡最多十幾年,是從3歲到15歲這個時間段,15歲以上的馬就被稱為老馬了,古代軍隊18歲以上服役的戰馬已經不多見。

而《三國演義》在關羽將死之前還說赤兔馬“登山涉水如履平地”,毫無畏懼,可見赤兔馬在34歲高齡仍舊神駿無比。

然而這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

事實上,與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馬的耐力並不比人好!

我們印象中騎兵部隊長途奔襲是拿手好戲,似乎只要士兵騎上戰馬就可以以現代裝甲部隊的速度推進,然而現實是長跑成績馬並不比人好多少!

近現代已經有過不少次人和馬的長跑比賽,結果人類並沒有輸給馬太多。

當連續奔跑距離超過12公里,馬就有很大可能重傷甚至斃命!因此現代賽馬比賽取消了12公里的賽制。這還只是輕負重,假如是古代甲騎具裝的重騎兵,估計幾公里下來戰馬就要倒斃了。

按照這幾年國內賽馬耐力賽的資料看,一匹訓練有素的良種賽馬,在高超騎手的駕馭下,一天最多也就是騎行十幾個小時,距離是多少呢,160公里,平均時速在每小時15公里以下。

但是要知道,這個資料是在現代科學培育之下千挑萬選的賽馬,騎手也都是萬里挑一的高手,對比古代資料不具備普遍性。

也就是說,古代所謂寶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即便在現代條件下也是無法實現的。

而人類運動員一天奔跑上百公里是問題不大,從數量對比來看,人類每天跑上百公里更具有普遍意義。

騎兵的主要優勢在於短距離衝擊,長途奔襲馬起到作用和我們想象中有差距,如果一支騎兵部隊強行軍的話,戰馬的損耗是極大的。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

另外,馬還是一種很金貴的動物,越是良種馬越需要精心養護。

霍去病大軍之中就有專門的獸醫照顧戰馬,現代賽馬比賽也會有大量專業的獸醫在一旁隨時待命準備施救。

古代條件惡劣,醫療裝置和醫療技術落後,戰馬在野外長期行軍作戰,可想而知其消耗。

古代任何一次騎兵大規模出征戰馬都會大量的消耗,長途奔襲跑傷跑死,戰場戰死,途中因為疾病等原因倒斃,都是戰馬減員的因素。

戰馬的消耗遠超戰士的消耗。

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那是因為蒙古戰馬多,他們可以實現一人多馬,戰馬這種對於中原王朝昂貴的消耗品蒙古人可以承受的起!

而且他們行軍的路線大多是沿著亞歐大陸草原帶,可以帶著牛羊奔襲,不用考慮後勤,馬匹也一直有穩定的食物和水源。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

但是中原王朝就不一樣了,漢初缺馬,皇帝的車架都湊不齊四匹同樣顏色的馬。

為了反擊匈奴,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皇帝幾十年精心養馬,終於在漢武帝時代大成,當時漢朝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擁有大量的馬匹,據說漢武帝鼎盛時候擁有軍馬六十萬匹,這個數量直到八百年後的唐代才被超越。

但是即便如此,大量的戰馬消耗仍然無法短時間補充,正如漠北之戰,漢朝集中舉國之力,出動騎兵10萬,步兵數十萬,兵分兩路,對匈奴長途奔襲。結果一戰下來,雖然獲勝,但是消耗軍馬十餘萬匹。《史記》稱:“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史記》沒有記載此戰漢朝戰士的戰損,也沒有記載糧草金錢的消耗,偏偏提及戰馬的消耗。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戰馬作為消耗品,其消耗的程度是驚人的。第二說明戰馬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備受關注。

後來為了彌補漢朝戰馬的巨大消耗,併為了改良馬種,漢武帝征伐大宛,就是希望用大宛的良種戰馬補充漢朝戰馬數量和質量的缺口。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

漢朝如此,匈奴自然也是如此。

匈奴人曾哀傷的唱說“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衍”,可見常年戰爭其馬匹的數量必然下降。

另外,漢朝重視戰馬,匈奴同樣重視,因此即便戰敗,匈奴人也會盡量收攏戰馬不留給漢朝,丟棄牛羊可以,但一般不會丟棄戰馬。

所以即便漢朝戰勝,很難透過戰爭獲取戰馬這種極易消耗的戰略資源。漢朝想要補充戰馬,一個是靠“進口”,比如徵大宛等西域諸國,一個是靠“拉動內需”,漢文帝漢景帝規定“盜馬者死”,而漢武帝則設立了專門的養馬稅“馬口錢”,並將養馬專業戶養在首都周邊。

但即便如此,作為中原王朝,仍然無法承擔長期戰爭帶來的戰馬消耗,只能說戰馬這玩意對於古代中原王朝來說,確實是個奢侈品。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猴哥胡侃2020-06-15 21:51:45

看了以下大家關於戰馬的發言,我有不同意見還請各位給予斟酌批判。

先看記載:“漢軍俘獲匈奴男女民眾一萬五千人、貴族十餘人、牛羊數百萬。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餘萬,衛青不益封,賜千金。”

獲勝不提戰馬,失敗卻提戰馬。為什麼呢?

一、對戰馬的認識

過去戰馬是野戰之神,馬等於現在的巡航導彈或者坦克般的存在,極度主要的戰略物資和夥伴。一個馬吃的是三個人的飯,人的技術行不行,好的戰馬馬才是主力。

沒了戰馬就等於斷臂發展一樣,你看元,清就是戰馬打敗的我們。

二、俘虜的馬都及時補充到隊伍了

自己戰馬損失後,其他物資都是集中戰利品再分發的。但戰馬不是,戰馬從戰鬥開始就來會補充的,不可能騎兵沒了馬,就步行,而是及時獲取戰馬就用了。最後總結總不能先交馬。

三、馬就是朋友和利益共同體的認識

人戰死馬戰亡,馬有靈性,他一般都跟從主人,即使不尋死,但可能也無了鬥志。

還有就是從人的角度,他認為只要他得到的馬就是他的命運共同體。

所以從以上角度分析,就知道每次獲得馬登記造冊的少。但大家要知道,每次失敗,馬絕對會重重的寫上。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都市南鄉子2020-06-15 03:17:12

看了評論區,發現問答者都缺乏歷史軍事常識。衛青,霍去病共同出現在征伐匈奴的戰場上,時間不長只有5年。其中,霍去病出戰6次。每次出征都是以騎兵為主,長途跋涉主動出擊,且自身傷亡損耗巨大。一這種深入敵境的戰法按當時的條件和環境自然不允許帶著繳獲的牲畜浩浩蕩蕩回朝的。漢軍為不影響軍事行動,對繳獲只可能就地簡單處理。二戰馬在當年確實是寶貴的裝備,但一則繳獲的牲畜不可能都是馬匹,二則馴養和訓練戰馬無論當年,還是現在,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品種,標準和方法,敵方繳獲的戰馬不可能立刻為己作用,這種操作在戰爭中,是很危險的,特別是牲畜這種動物,還有疫病傳染的潛在因素。補充?那麼簡單?顯然不懂常識性的東西。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聶喆9062020-06-15 11:24:36

首先要弄清楚戰馬可不是什麼馬都能用的。戰馬和普通馬匹、牲畜在那個年代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如果你關注歷史就知道漢朝一直以來都在找尋合適的馬種作為戰馬使用。張騫出使西域,除了聯合西域對抗匈奴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尋找良駒。

第二個問題就是匈奴屬於典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其生活方式與後來的蒙古人基本一致的。所以繳獲的所謂百萬牲畜,絕大多數應該都是牛、羊這種生活資料。至於戰馬,或多或少會有,包括敵方參戰倖存的戰馬以及一些戰備物資。但古代這種長途奔襲,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尋找匈奴部隊,戰馬的損耗必然也非常大。

第三點,如果說戰馬沒有補回來肯定是不準確的,因為隨著戰爭的持續,匈奴是越來越難以招架,被漢軍趕得越來越遠。從戰爭的結果看,漢軍能高強度持續打擊,必定是戰馬保障工作還不錯,否則在這種運動戰中,光靠步兵是攆不上匈奴人的。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蕭湘評論2020-06-15 10:12:15

與大家分享一下,古代騎兵打仗,每人至少要備一匹到二匹馬。霍去病每次作戰都是長距離奇襲和隨機尋找匈奴殲敵,每人至少要備三五匹戰馬。每次作戰結束,累死戰死至少要損失大半數戰馬。得勝回去,每人有一匹馬坐騎就夠了,因為不需長奔突襲,累死戰死的馬匹可忽略不計。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艾迪特2020-07-05 21:33:42

當時戰馬應當算是繳獲武器了,軍隊留做自用,不太可能留做正史記錄。而牲畜則是戰利品需要上交。故留有記錄。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懶散俗人2020-06-15 12:46:42

繳獲的分配不一定全部補充損失

另外打仗時雙方的戰馬損失很可能超過人員損失,即使補充一部分,但漢匈兩地總的可做戰馬的馬匹肯定是減少很多

衛青、霍去病每次打匈奴,都繳獲大批牲畜,有時高達百萬頭,為什麼戰爭中損失的戰馬,沒能補回來?大概不見了2020-07-13 12:19:59

馬是做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當然也是戰爭中的消耗品。一場激烈的戰鬥,戰馬,士兵的損失都極大。漢朝在對匈奴優勢是,人口和經濟。劣勢就是馬匹。因為缺少養馬場,所以漢軍一直比較缺馬。霍去病作為漢朝的精銳機動部隊雖然全部騎兵,但是人數只有數萬人。漢軍人員可以得到補充,而馬匹就沒那麼容易了。遊牧民族之所以強大,在於其機動能力,機動能力在於馬匹。馬匹善於奔跑,而其他畜牲者沒那麼擅長。匈奴人被打敗了,自然要跑路,當然騎馬快,不光自己騎,還可以帶著一些。史料記載,這些遊牧民族平時打仗時就愛一人帶兩三匹馬,輪換騎,機動能力更高。所以馬匹基本上很難繳獲了,其他牲口又不能騎著打仗,只能當軍糧。所以在漢武帝之後,匈奴勢微,但是還是打了100多年,就在於漢朝缺馬的基本劣勢麼有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