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稱謂口訣?默默吃瓜的老阿姨2021-08-11 11:59:21

1。初度:指初生之時。《楚辭·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來也稱人的生日為“初度”。例如:《元史·順帝紀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賀。”

2。襁褓:泛指揹負或包裹小兒所用的東西。後來特指未滿週歲的小兒。條萊垍頭

3。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垍頭條萊

4。垂髫(tiáo):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泛指童年。例如《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頭條萊垍

5。髫年:女孩7歲。萊垍頭條

6。齠(tiáo)年:男孩8歲。萊垍頭條

7。始齔(chèn)(齠(chèn)齡):齔和齠都指兒童換牙,具體來說指七八歲的孩童。這兩個詞語泛指幼年。如《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萊垍頭條

8。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女孩,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出自杜牧的《贈別》一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萊垍頭條

9。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泛指兒童時代。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例如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垍頭條萊

10。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至20歲加冠之間的年齡階段,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萊垍頭條

11。及笄(jī):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萊垍頭條

12。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紀》“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頭條萊垍

13。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滕王閣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頭條萊垍

14。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萊垍頭條

15。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萊垍頭條

16。知命:指50歲。也稱“知天命”。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萊垍頭條

17。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迴圈,一迴圈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而得名。頭條萊垍

18。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萊垍頭條

19。耄耋(màodié):泛指老人。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耋,七八十歲的年紀。語出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頭條萊垍

20。米壽:老人八十八歲的雅稱。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可讀作八十八,故名。垍頭條萊

2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垍頭條萊

22。黃髮:指長壽老人。《詩·魯頌·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萊垍頭條

23。鮐(tái)背:古人九十歲的別稱,泛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耇臺背,以引以翼”。《爾雅·釋詁上》:“鮐背、耇老,壽也。” 郭璞注:“鮐背,背皮如鮐魚。” “臺”與“鮐”通用,指高壽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萊垍頭條

24。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萊垍頭條

25。茶壽:指老人一百零八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入”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茶壽”頭條萊垍

古代年齡稱謂口訣?缽缽兒香2021-03-05 23:08:38

垂髫:3、4歲至8、9的兒童,束髮:指15歲,弱冠:指20歲,而立:指30歲,不惑:指40歲,知命(半百):指50歲,花甲(耳順):指60歲,古稀:指70歲,耄耋:指80-90歲,期頤: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