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曾國藩半個完人、半個聖人?菜根漫譚2018-02-18 15:30:51

《左傳》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曾國藩只活了61歲,卻實現了三不朽。有人說曾國藩是半個聖人,還有一對聯評價曾國藩的一生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先說立德。曾國藩彌補了孔聖人的不足,孔子建立儒學,以《論語》傳世,但其論述較為雜亂,尚不繫統。曾國藩在儒學的基礎上,兼學道家、墨家諸家,並加以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彌補了儒學的不足。曾國藩儘管沒有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其修身、齊家、治國、治學,治世,治政,治軍的思想,應該說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再說立功。曾國藩二十八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檢討,當京官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先後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一人兼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四十三歲,組建湘軍。五十四歲攻陷天京,立大軍功。五十五歲,建立江南製造總局。六十一歲,創議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 病死於兩江督署。一生為師當將做相 ,可以說經驗豐富,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建功立業,非常人可比。

三說立言。曾國藩初衷是勤奮學習,寫好文章,博得名聲。但說實話,他的文章文采確實很一般,論詩詞歌賦他算不上名家。但是,他的書信、日記和奏議卻樸實無華、言簡意賅、飽含哲理、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曾國藩身上有很多特點,值得後人借鑑:

為什麼稱曾國藩半個完人、半個聖人?

一是恆心。曾國藩立有“三戒”,即戒菸、戒妄語、戒房闥不敬;寫有“三字箴”,即“清字箴:名利兩淡,寡慾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欽。慎字箴:戰戰兢兢,死而後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勤字箴: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還作有“五箴”,即立志、居敬、立靜、謹言、有恆。他以“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為座右銘。他把自己的居室命名為“求闕齋”,意為求缺於他事,求全於堂上。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做到12條:敬、靜坐、早起、讀書不貳、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他堅持每天寫日記,並且寫得相當細緻。他要求自己做到誠心、誠敬、誠懇、誠篤、誠樸、誠實、誠摯,腳踏實地,不投機取巧,不做苟且之事。這一系列的規矩,曾國藩自己制定並堅持執行了一輩子。

二是勤奮。在學習上,曾國藩給自己定下鐵規矩,而且堅持不懈,雷打不動。比如: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讀史:“丙申年講念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葉,間斷不孝。”

為什麼稱曾國藩半個完人、半個聖人?

三是毅力。曾國藩素有抽水煙的習慣,且煙癮極大,後來他意識到吸菸的危害,便開始戒菸。可是戒菸的痛苦令他萬般難受,所以時有反覆。最後,曾國藩咬牙下定決心,截斷根緣,誓與血戰”,非戒不可,經過三次戒菸,終於獲得成功,在此後的30年間,曾國藩再也沒有抽過水煙。

四是儉樸。曾國藩提倡節儉,他穿的是又短又小的馬甲,蓋的是布被,鋪的是草蓆。他不食菸酒,每頓飯通常只有一個菜,“決不多設,雖身為將相,而自奉之嗇,無殊寒素”,因為他每食僅小菜一品,有人笑稱他為“一品宰相”。他的隨身之物只有兩口小木箱,沒有一件珍玩貴物。他的家眷雖在京城,但仍過著鄉居生活,每天晚上,全家長幼女眷都在油燈下紡紗績麻。他要求“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 ,不許坐轎。

五是反省。曾國藩特別注意嚴格要求自己,剋制內心私慾,壓抑人性中惡的一面。他年輕時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心氣浮躁,常與人爭強好勝。這些缺陷,他都在平日修身養性的功課中,主動反省,加以克服。他要求自己清心寡慾,可是有時又羨慕妻妾成群的同僚。一次赴宴見到一位同年的美妾,不禁心猿意馬,“目屢斜視”,回家後心緒更是煩躁。等到夜深人靜之時,曾國藩開始反省,不由得責罵自己“真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

為什麼稱曾國藩半個完人、半個聖人?

縱覽曾國藩的一生,說他是半個聖人一完人,應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