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遊記為什麼要寫遊人?風中一葉2019-09-22 19:46:39

《滿井遊記》是清代袁弘道的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

其中寫遊人的句子是: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要探討為什麼要寫遊人這個問題,我們也要回顧一下此文寫景的句子: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我想即使沒有多少文學功底的人,也會感覺到作者描繪的景色非常的美,這屬於對美景的直接描寫,加上游人就更能從側面烘托出景色的美。這點側面烘托的作用還只是閱讀上的淺層理解。

從文學藝術深層次的鑑賞上去看,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寫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更為重要的還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正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必須把“人的心靈的定性納入大自然物理”(《美學》),讓山水景物都帶上作者的主觀感情,成為王國維所稱讚的“有我之境”。

袁宏道在這篇遊記中就是這樣做的。在作者的筆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遊人都是興之所至、自得其樂,他還寫道“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除了遊人,曝沙之鳥,呷浪之魚,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種擺脫拘牽,放情於春光中的喜氣。這種情志,實際上是作者厭棄官場,欣慕大自然的主觀感覺的折射,而這種主觀感覺又隨著草木向榮,遊人自樂,魚鳥歡喜,變得更濃更深。情與景、主觀與客觀便渾融到一起了。

袁宏道最後在這篇文章中說“而此地適與餘近,餘之遊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

“此地適與餘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這裡就體現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餘之遊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遊,將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怎麼能不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

其實我們每一個喜歡出遊、旅行的人,何嘗不是袁宏道筆下的遊人呢,何嘗不是領略到山川之美給人那種出神忘身、遠離世俗、心靈潔淨的感覺而愛上出遊的呢?只是我們可能做不到有袁宏道等文人墨客那樣靈性的筆把所見、所感表達出來,有人把我們做為不知名的“遊人”描摹出來,也是可喜可樂。要是遇上柳宗元之類在寫《小石潭記》時把同遊者名字記下,讓他們也隨著他的文字留名千古,那簡直是人生幸事了。

附《小石潭記》結尾:同遊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滿井遊記為什麼要寫遊人?

滿井遊記為什麼要寫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