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那些事,家裡親戚多,結婚,生孩子,喬遷,過壽,紅包,禮物太重有沒有?特別農村?伴否2019-02-01 14:20:01

本來,禮尚往來是親友相互支援,增進關係的處世之道。在一些地方,不幸的演變成以創收為目的的人情消費陋習了。

過年那些事,家裡親戚多,結婚,生孩子,喬遷,過壽,紅包,禮物太重有沒有?特別農村?

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時,老老少少齊聚一堂,氣氛溫馨而自然,感受至深的是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而現在,人們走出村子,去城市打拼,不管混的好還是不好,金錢的壓力和誘惑,或多或少使得大家愈發變的功利了。

過年時,扎堆辦事,這似乎也有“商業”中流量變現的味道。這個時候,人們都在家,村裡人流量一下大起來了,過壽、喬遷、結婚、生孩子等作為經典的“消費場合”,可以有一年中最旺的人氣,這麼多“消費者”出現,使得喜事辦的更為熱鬧,收到的禮金也會更上一層樓。有人氣,面子光,還能創收,自然是很好的機會。以至於很多家庭,一年難得相聚,連大過年的不能在家好好團著,拆成好幾份子,各自備錢出席不同的喜宴。

過年那些事,家裡親戚多,結婚,生孩子,喬遷,過壽,紅包,禮物太重有沒有?特別農村?

禮金越交越多,越交越頻繁,錢光往外掏,不回來咋行?眼看著這麼多親戚,一會結婚、一會生娃的,可是,咱家的孩子還小,沒辦法向他們那樣連環收咋辦?那就辦個升學宴,成人宴過渡一下吧,先回點血。大家一看,這家會玩,我也得想想辦法多辦點“事”。最後,大家就開始機靈抖起來,各顯神通,巧立名目。大家不斷的出錢,再想辦法回收,形成惡性迴圈了。

當然,近年在我的老家已經有所好轉,辦事情基本上以人氣旺,有面子為目標,禮金只是填補一下開支罷了。漸漸的,大家也希望在這樣的場合能夠與久未謀面的親友聚聚,可能與年輕一代經濟相對比較寬裕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