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鄉村淇譯2021-09-06 17:01:48

我是鄉村淇譯,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問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

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的農村,可以說家家都不是那麼的富裕,因為我是八零後對於這個特別有印象,那個時候在農村很少能看到有人出去打工,大家不管是富裕還是很窮大家都是會在農村,種植著家裡的那一畝三分地的。當時我家就不是那麼的富裕,雖然不能說都揭不開鍋了,但是生活也是緊吧緊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夏天村裡來買雪糕,冰棒的,當時五分,一毛的,看著別的小孩都買,我就纏著父母給我買,那個時候不太懂事,對於錢也不是那麼的理解,父母因為迫於家庭的壓力只能給我買一分錢一根的,可是我也是很開心的。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

那個時候的農村人攀比也是沒有那麼嚴重,對於土地的熱愛是我們這一輩人無法理解的,他們紮根農村,確實是為了農村做出了很大的功效的。即使是他們吃不飽穿不暖的,但是對於家鄉的建設那是一點也不含糊的。那個時候生活在農村出了吃不飽穿不暖意外,農村還是比較不錯的。

可是看看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家家都是蓋上了新房子,買上了小汽車,可以說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但是現在你再看看農村還都是什麼人留在農村,都是一些以前在農村吃不飽穿不暖的一些六零後和七零後捎帶著一些八零後,至於九零後和零零後很少還有在農村生活的了。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

他們不在農村生活也可以說是大勢所趨吧,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城市裡面打工,讓他們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方向的,他們有學識有文化,對於一些事情的看待和以前的人們不一樣了,他們認為在農村種地沒有什麼發展前景,而他們在城市裡面打工或者工作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也能擺脫農民的形象的。

他們不想在像父輩那樣,還守著家裡那一畝三分地生活了,那點錢根本支援不了他們以後的生活。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

其實以前的人們也想出去打工,一是沒有打工的地方,二是當時的農村人也不知道上哪打工,當時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誰也顧不起人的。

我父母第一次出去打工就是在九七年以後,在之前就是你想打工都找不到地方,而這個第一次打工,也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提下,還是一個認識的人叫去幫著擦地板磚,當時是晚上幹活,從晚上八點一直做到第二天早上八點一晚上才五塊錢,那還把我父母樂壞了。說是可以改善一下伙食了,看著他們忙碌了一宿通紅的眼睛,說實在的心裡也是特別的難受的。

發表自己對於農村的一些看法,分享一些農村趣事和自己養種植經驗,喜歡可以動動你發財小手關注一下吧。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自由農民人2021-09-07 11:00:57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

農村生產大集體時代,雖然說生活條件青黃不接,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是土木結構的房子,但是人心穩定,貧窮懸殊不大,消費小,物價也不高,農村孩子上學,從小學讀到高中沒有現在的孩子一學期花費的高,社會治安也好,因此農民除了多上地掙工分,多分糧,多分紅外,再無其他想法。

國家的大部分建築有工人階級,農民只能幹本職工作,外面沒有農民可打的工,也就沒有外出的習慣,農閒時間只能窩在家裡。

改革開放後,拓寬了農民生產生活的渠道,農民可以外出務工經商做買賣了,經過多年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大變樣,不僅住上寬暢明亮磚房、樓房、別墅,而且用上了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裝置。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價的上漲,化肥、農藥、種子的持續攀升,糧價的平穩趨勢,沒有改變的農業生產工具,僅靠種田養活不了一家人了,一些年輕人和中年勞動力便大部分陸續離開了農村,向城市邁進了謀求發展了,有的外出的同時也把孩子和老人帶上了,只好用鎖子來看門了,他們有的一時還買不起城市裡的樓房,但是為了孩子在城市上學方便,不得不租用城裡人的樓房和平房居住。

農民進城打工,孩子上學,為城市創造了財富,致使農村的村莊和教育越來越冷落了,振興農村經濟談何容易。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

宣告:文章屬於原創,圖片來自網路,歡迎閱讀,評論,謝謝!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能健康地活著就好2021-09-06 19:54:38

作為一個60後,我以我的所見所聞來簡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農民過去窮在家裡,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條件和國家政策,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我國走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道路,在農村一切歸村集體和生產隊所有,大部分農活都靠手工完成,農民作為村集體的一員參加集體勞動換取酬勞——工分,為了鼓勵人們參加集體勞動,村集體會以個人或家庭掙工分的多少來決定你在村集體中的利益分配。在那個物質不太豐富的柯年代為了多分東西,有活爭著幹,那時候懲罰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給他派活幹。如果一個人要離開村裡外裡,就要有村集體開的證明。說明原因,出去幾天都要註明,關鍵是交通不便,出門只能坐火車,象漯河這樣的城市連公交車都沒有,十分不便。並且到哪裡都是集體所有制,進個外部成員簡直是唯如登天,哪象現在隨便都能找到工作?並且每年掙工分換來的分紅還不小夠一家一年的開銷,誰敢沒事就出去轉一下,旅遊一圈?不窩在家裡又能幹什麼呢? 二、上世紀八十年代後,農民開始普遍包產到戶,實行聯產責任制,到一九九八年更是土地承包三十年政策不變,還沒到期又延期三十年,並且隨著機械的普及,農村的活都被機械替代,農民各自為主,有了大把空閒的時間,只要不違法想幹啥都行。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的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大量工廠的建立讓農村的年輕人走出門,成為打工族,這些人至今在域都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與農民的身份徹底脫離。隨著國家基建的大規模開展,更多的農民利用農閒時期外出打工,成為農民工,這部分人還沒完全離開農民,他們還捨不得自己的土地和家鄉,土地的收入比起打工收入微不足道,他們舍不了的是鄉情,利用莊稼收穫時回到家鄉,與朋友坐一起喝喝閒酒,吹吹牛,忙完再各奔一方,年復一年。 三、作為農民都有土地情結,但現在有一些農民的後代透過打拚,在城市裡站穩了腳跟後不想讓自己的父母種地,就把地包給了別人不種了,還有些父母為了帶孫子孫女顧不上種地了就也把地包出去了。但還有一些農民堅守著,多一次收入來貼補家用。總之,情況不同,並不是現在有錢了′,生活好了,所有的農民都地不種了,家不回了,要知道中國的農民最講究家的觀念,最講究落葉歸根。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使用者富有發2021-09-06 19:21:57

糾正下,農村過去窮也在家,富也在家。生活好也在家。生活不好也在家。反正衣食無憂,糧食非常多,生活很幸福快樂的。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人生這個謎12021-09-06 19:42:26

窩在家,孩子讀書結婚咋辦,有病了咋辦,窩在家就做農活能養孩子嗎?

農村過去人窮窩在家,生活好了,有家不住,有地不種,啥原因呢?旺哥2326488652021-09-12 08:32:18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種地很辛苦收入又低,當有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人人都會選擇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