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魚能吃蚊子?smile大橙子2019-07-11 22:27:30

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英文名:mosquitofish鱂形目鱂亞目胎鱂科食蚊魚屬的一種。體長形,略側扁,長僅15。5~37。5毫米。雄魚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頭寬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間隔寬平。口小,上位,口裂橫直。齒細小。頭和身體均被圓鱗。無側線。雄魚臀鰭第三~五鰭條延長,變形為輸精器。尾鰭圓形。原產美國東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國家移殖。1935年引入中國。為小型淡水魚類。喜生活於緩靜水或流水體的表層。通常雌魚大於雄魚。卵胎生。仔魚產出後即能活潑游泳,其體長約5毫米。仔魚以輪蟲類為食。成魚因吞食孑孓而成為蚊蟲的天敵。亦作觀賞魚,無食用價值。食蚊魚 胎鱂科Gambusia affinis (Baird et Girard)體長,稍側扁,尾柄寬長,甚側扁。頭小,平扁。口小,上位,橫裂。眼大,眼間寬平。鱗大。無側線。胸、腹鰭小;腹、臀鰭靠近,背、尾鰭大,圓形。雄魚臀鰭部分鰭果延長,轉化為輸精器;雌魚腹部圓凸。小型魚類。生活於池塘、稻田或緩流水體的上層。體長最大50mm。卵胎生,仔魚離母體即可自由游泳。無食用價值,吞食孑孓能力強,可用以滅蚊,原產北美,三十年代引入中國。現分佈於南方各水體。形似柳條,故又稱柳條魚。它尾柄寬長,體側扁,長2。5~5釐米,頭寬,吻尖,眼大,牙細小,無須。雄性魚色澤鮮豔。食蚊魚為暖水性小型魚類,原產北美洲,1924年由菲律賓引進我國,在杭州西湖放養,後來又引到廣東地區放養。因食蚊魚滅蚊效果顯著,所以頗受人們歡迎。分佈: 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體長:2。5~5釐米。食性:小型無脊椎動物、蚊子幼體孑孓。性別特徵:雄魚臀鰭演化成交尾器。水溫:18~28℃。適應性:雄魚體形比雌魚小,色澤較美。飼養難度:★食蚊魚的適應性很強,不僅可以生活於河溝、池塘、沼澤、水稻田等各種水體中,也能放養在小水池、假山水池、家庭種蓮缸、插花瓶等小型水體裡。它在水溫5~40℃的環境中均能生活,平時喜叢集遊動於水的表層,行動敏捷。食蚊魚是一種胎生魚類,體形小,繁殖能力強,週期短,產仔量大。精子由雄魚交配器送入雌魚生殖孔,在體內受精、孵化。初生的幼魚在水溫適宜的條件下,經1個多月達到性成熟,即可開始繁衍後代。繁殖季節為4~10月,最適宜季節為5~9月,每隔30~40天即產仔1次,每次胎產30~50尾,每尾雌魚每年能產200~300尾。當水溫下降、天氣寒冷時,食蚊魚往往潛居在深水處或雜草叢生的水域,甚至鑽進汙泥裡越冬,即使水體氧氣不足也能存活。食蚊魚一般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尤其喜食蚊子幼體孑孓。由於它無胃,消化道較粗短,在捕食蚊子幼體時可謂是狼吞虎嚥。當水溫適宜時,每條魚一晝夜可吞食蚊子幼體40~100只,最多能吞食200多隻。利用食蚊魚滅蚊,既不汙染環境,又能把蚊子幼蟲消滅在水體裡,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如果各地都普遍養殖食蚊魚,對於消滅蚊子,有效控制和預防透過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將大有裨益。外形和習性食蚊魚顧名思義是吃蚊子的魚,一晝夜 能捕食200條孑孓。因為能起到除害防病的作用,所以在許多國家安家落戶。1911年引入我國臺灣,1924年進入內地,並在很多省市自然繁殖。魚體形似柳葉,尾柄寬長,側扁,長2。5—5釐米。體色青灰,頭寬吻尖小,無須,無側線,背鰭起點後於臀鰭起點靠近尾柄,雄魚的臀鰭部分鰭條變細形成交配器。對水溫、水質無嚴格要求,適溫為10—30℃,中性水。繁殖特點春末夏初氣溫開始升高,沼澤、池塘蚊子幼蟲孽生,為食蚊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溫度亦適宜,是繁殖的最佳季節,雄魚和雌魚追逐交尾,每條雌魚1次產仔數條至數十條,5—9月可產仔3次左右。剛產出的仔魚不能捕食孑孓,只能吃“泅水”(草履蟲等活餌料)。隨著成長,可食魚蟲,以後逐漸吞食孑孓 。食蚊魚很容易飼養繁殖,作為一種活魚餌飼養。食蚊魚原產於美國和墨西哥北部。1911年被引入臺灣,1924年從臺灣引入到大陸用於控制蚊子,結果在中國的許多省份開始自然繁殖。在香港,有跡象表明,引進的食蚊魚和幾種胎鱂已經減少了當地魚的種群數量。它們捕食小魚,干擾或啃咬較大的魚的鰭。一些鯉科小型魚,如透過競爭或捕食,導致特有種林氏細鯽(Aphyocypris lini)的絕滅;而曾經在當地普遍分佈的青鱂medaka(Oryzias latipes),現只發現於胎鱂還為侵佔的少數生境中。特有種羅墨小樹蛙Romer‘s frog(Philautus romeri)也可能是由於食蚊魚捕食小蝌蚪,而導致這種蛙在一些地區絕滅(Dudgeon & Corlett,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