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安寧遊俠2018-11-20 10:04:04

不僅不一樣,而且差別極其大,大到現代人根本無法相信。

以前的漢語分為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上古漢語就是先秦時代的,中古漢語是唐宋時期的。現代人穿越到明清,勉強能聽懂,穿越到唐宋幾乎聽不懂,穿越到先秦絕對聽不懂一個字。

舉個例子,孔這個字的讀音在上古可能讀做kulong,所以有個詞語“窟窿”,意義和讀音都和孔相近,就是孔的這個字上古讀音的一絲痕跡。

上古漢語我們現在無法真正準確的知道了,只能根據各種韻書等資料的記載,參考其他地區語言來最大可能的還原,這叫擬音。

古漢語的讀音聽起來更接近藏語,泰語這些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語言,現代人聽到甚至不能相信這是漢語讀音。它有字首和字尾,就跟英語單詞一樣,不是我們現在這種一字一音。

這種原始的讀音現在只能在一些方言裡,因為封閉而保留了痕跡的少數民族語言比如藏語,以及和漢語有很深淵源的日語韓語越南語裡去尋找蛛絲馬跡。

語言和文字的發展趨勢是一樣的,就是越來越方便簡單。古漢語的讀音比現在麻煩複雜的多。

你想了解古漢語讀音,可以直接百度上古漢語讀音,有很多影片音訊可以直接感受。

明代就有各種口音,正音以外,還有南北兩個強勢音,其中“南直隸”(簡稱“南京/南京省”)的人官話說得最合乎理想。入清以後仍然是這個分佈,只不過北京音地位越來越高,大有取正音而代之之勢。而南京在太平天國以後影響力驟減,不得不退出正音角逐。民國以後經過兩次審議,最終承認了北京音獨尊的地位。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韓東野人2018-05-23 13:18:19

當然不是,課本上的古文都是書面語,不是口語,所以它叫“文言”文,不叫“語言”文。

先秦兩漢大量使用竹簡,嘴裡囉哩巴嗦說那麼多字根本刻不下,所以寫成精煉深奧的文言,這也是上層貴族壟斷知識、愚弄平民的手段;造紙術普及後,紙張依然貴的要死,寫太多字費錢,而且毛筆寫字慢,一個小時也寫不了幾百字,也費時,所以仕人們就延續古人的書寫習慣。你看從《史記》到《明史》,遣詞造句什麼的幾乎沒有區別,也就是說清朝文人與秦漢文人隔空寫信交流基本沒有壓力,但從秦到清兩千年,歷經數次朝代更迭、衣冠南渡、漢胡融合,口語不知變換了多少遍!

另一個例子,同是明代小說,《三國演義》用古文寫作,滿嘴之乎者也,《金瓶梅》和《水滸傳》用古白話寫的,如武大郎:“這藥好難吃。”“只要他醫得病好,管什麼難吃?”根本沒有那種高高在上,文鄒鄒的書卷氣,反倒是煙火氣十足!

因此說我們在課本中學到的古文也是古人課本中的古文,而不是他們日常交流的語言。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北牆根2018-05-23 13:19:48

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語言。

我們看到的記載,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都是古人選擇性的流傳。日常生活無論怎麼對話,流傳下來的記載多多少少也是經過藝術加工,付諸筆墨。

翻翻野史筆記,地方誌,或者古代白話小說,稍微注意一下對話,試著用方言在嘴裡咀嚼一番,你會覺得有些句子毫不生疏。千百年來,民間語言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源遠流長。

學識淺陋,見笑。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自由需自立2018-11-20 09:42:28

當然不是啦。誰都知道,文字的出現要比語言晚的多,而且創造文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要達到語言表達的範圍是不可能滴。咱就拿現在來說,文字絕對要比過去豐富完善,但照樣不能把方言裡的發音都弄全嘍,在古代就更不用說了。古代人如何說話?不得而知!考古也只能從文字上來研究。如果古代有錄音機留下來供考古發現,那就好辦了,呵呵!不過用今天來比對昨天還是有據可依的,那就是文字表達跟語言表達是不一樣的。

文言文並不是古代語言表達的形式,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文字數量有限,只能用簡單語句來描述記錄,才形成文言文形式。當然,古人的說話方式也要比現代簡單,具體可以參考一些偏遠地區不易人口流動的地方方言,應該接近古代流傳下來的語言形式。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汲風觀雪2018-11-20 07:30:04

我想未必,古人惜字如金是因為寫字是很費勁的,都是用刀刻在竹板上,錯了不好改,不像現在,有充裕的時間,有用不完的紙筆,那時紙的造價是很貴的,所以,古人的文章都很精煉,用最少的字表達更多的含義。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閒聊天下2018-11-20 08:37:39

應該說無論古今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都是不同的。就是今天也是如此,只是我們經常性接觸這兩種語言不加細辯好象沒什麼不同而已。比如大家聊天,而一個人照書稿念著說話,人們就感覺十分別扭,而在一個十分莊嚴的會議場合,講話者照本宣科大家感覺很正常,而講話者如果無稿隨意信口開河地講,給人感覺無莊重感。口頭語言具有隨意性,而書面語言具有嚴肅性和縝密性。

古人口頭語言與文言文是否一致,沒有真實證據予以考證,只能推測。但可肯定的是古人平時用於日常交流的語言與記載事物文言一定會有差異,這種差異不是語意的不同,而是繁簡的不同,我們知道我們祖先文言記事先是用獸骨後來是竹簡再後來是絹帛直到紙張的發明,在這過程中,為了言簡意賅在獸骨和竹簡上記事,其語言必然要比平時用於人與人直接交流的口語精煉得多,此其一,其二從人類進化角度考慮,語言在先,文字在後,人類曾經歷了結繩記事階段是最好證明,也就是說古先人們能夠用語言交流的,並一定把語音都能用文字一一表述出來,這也必然造成口語與文言的不同。

只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使人們能夠逐步準確地用文字來表述語言,這一定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加之書寫文字載體逐漸的改進、便利和廉價,才促進了口頭語言與文言的趨同。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神奇的超級瑪麗2018-11-20 07:25:00

分時期。也分人。文人說話當然文鄒鄒,平頭老百姓估計沒有人說這些吧。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程豔珍22018-11-21 06:03:04

不在那個年代,不會知道當時的口語,現在能看到的就是古人留下的書面語了。時代在發展,什麼都有可能吧。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吧啦吧啦小仙女呀2018-11-20 09:38:48

古人惜字如金是因為寫字是很費勁的,都是用刀刻在竹板上,錯了不好改,不像現在,有充裕的時間,有用不完的紙筆,那時紙的造價是很貴的,所以,古人的文章都很精煉,用最少的字表達更多的含義。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使用者12341264722018-10-06 19:51:51

是的文言文就是古人的口語錄寫的!但有些是特殊加工的文言!可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文言就是口語來的!!可看論語這種文體!今粵語日常話中亦含大量文言文中的字詞!本身古人口語就無白話恁般囉嗦!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先秦時期的文言就是日常口語來的!後朝的是特殊加工的文言!口語與文言脫離了!毋望老版三國演義其類所曰不亦文言也!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文娛體育2018-11-20 10:42:01

是不一樣的啦,在研究中很多會用到類比推理的方法。類比線代,如今的書面語和口語之間也有很大差距,推理一下結果就很明顯了,在口語之中往往不會像書面語那麼繁雜。古代的日常交流中也不會像文言文一樣講究繁多。自然有較大區別!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語之助2018-11-20 03:19:03

就此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之乎者也非口語論》中有詳盡的論述。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趙日金1412018-11-20 12:43:38

看四大名著就明白了,與文言文顯然不同。

中國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真的和文言文一樣嗎?劍態簫心兩無那2018-10-06 15:20:47

中國古來就言文分離,即口頭語與書面語不一致,直到白話文產生,言文一致不過百年。古時說一套,寫一套,寫的是文言文,說的是古白話。古白話是什麼樣的,近古的就看從宋元“說話”產生的話本小說及由此發展而來的明清小說,如“三言二拍”,《水滸傳》,《紅樓夢》等,中古以上的口語,留下的不多,但仍可從古墓出土的遺策,唐傳奇及宋元的詞曲中窺見一二。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文,《左傳》,《漢書》,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一脈相承的典範。書面語和口頭語的比較,可以舉一個差不多同時期的例子:明末的“三言二拍”與清初的《聊齋志異》,一是典型的口頭語言,一是典雅的書面語言,就可清楚古代文白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