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底是憑什麼從農民走上皇位的?歷史漫談君2019-06-01 07:09:12

朱元璋原是一個乞丐, 走投無路之際, 投奔了起義軍。在十幾年的戰爭中, 他以非凡的軍事才能, 從普通士兵到領兵大帥, 直至登上皇帝的寶座。

朱元璋到底是憑什麼從農民走上皇位的?

無庸置疑, 朱元璋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 軍事上的成功, 是他能夠得天下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太祖目光遠,志在取天下。

朱元璋原是漆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部下。他得到郭子興的賞識, 郭子興妻以養女, 授以兵柄。

1355年郭子興病死, 朱元璋總其軍。不久, 他便斷然放棄了經營三年的淮西, 率精兵南下渡江, 另闢江南根據地。

朱元璋早就制定了以南京為根據地, 取代元朝的總計劃。江南盛產糧食, 並且駐守的元軍被群雄分割, 有利於各個擊破。

在攻克南京之後, 朱元璋接連又佔領了安徽、江蘇、浙江的部分土地, 力量迅速壯大, 成為元末一支重要的勢力。朱元璋用儒士朱升的策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而他的對手陳友諒“徒有兇殘,實無功德,干城仗普勝而旋即殺之,北面事壽輝而旋即斃之,名實交喪,忠勇並失。”張士誠“深居高拱,上下相蒙,驕將李伯升、呂珍之徒皆齷齪不足數,黃、蔡三參軍輩又迂闊昧大計,以故謀主被讒,爪牙受縛。

”朱元璋自己也曾說,“士誠恃其財富,侈而無節,友諒恃其兵強,暴而無恩。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布信義,守勤儉,所恃者卿等一心,共濟艱危,故來者如歸。”這一比較,高下立判。

二 作戰是奇才,處變亦不驚

朱元璋喜歡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常常能提出“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真理”。

1360年,朱元璋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北有步步進逼的元軍,南有方國珍伺機待發。更嚴重的威脅來自東西兩側,西面陳友諒雄踞長江上游,東面,下游的張士誠也擁有相當實力。朱元璋居於南京,正處兩大強敵之間。

經過調查,朱元璋發現:由於內鬥,元軍主力還不會馬上南下。至於方國珍,他只有自保之能,無進攻之力。於是朱元璋決定,對南北兩側之敵暫時採取守勢,集中力量對付東西之敵。

朱元璋到底是憑什麼從農民走上皇位的?

但是,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卻有重大分歧。大多數人認但是,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卻有重大分歧。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先對張士誠下手,因為“士誠切近,友諒稍遠,若先擊友諒,則士誠必乘我後。”

但朱元璋卻不以為然。朱元璋對二人進行了深度剖析,“友諒剽而輕,士誠狡而懦,友諒之志驕,士誠之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如果先進攻張士誠,“則姑蘇之城,併力堅守”陳友諒“必空國而來,我將撤姑蘇之師以御之,是我疲於應敵,事有難為。”先打陳友諒吧!朱元璋一反常理,先強後弱,看似無理,其實是基於對手的性格和可能舉措做出的最優選擇。

果然,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期間,張士誠作壁上觀。等陳友諒被滅,張士誠才有唇亡齒寒之憂,可惜為時已晚。

1363年,陳友諒大舉進攻洪都,朱元璋提兵救援。二軍大戰於鄱陽湖。陳友諒號稱六十萬大軍,“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氣勢宏偉。

兩軍交戰,互有勝負“殺傷略相當”。算是打了個平手。“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於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從旁射中定邊,通海復來援,舟驟進,水湧太祖舟,乃得脫。己丑,友諒悉鉅艦出戰,諸將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

太祖親麾之,不前,斬退縮者十餘人,人皆殊死戰。會日晡,大風起東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實火藥蘆葦中,縱火焚友諒舟。風烈火熾,煙焰漲天,湖水盡赤。友諒兵大亂,諸將鼓譟乘之,斬首二千餘級,焚溺死者無算,友諒氣奪。

辛卯,復戰,友諒復大敗。於是斂舟自守,不敢更戰。壬辰,太祖移軍扼左蠡,友諒亦退保渚磯。相持三日,其左、右二金吾將軍皆降。

三 知人而善用,文武樂效命朱元璋

求賢若渴,十分注重籠絡人才。“太祖兵東下,謂徐達曰:“鎮江有秦元之者,才器老成,入城,當為吾訪之。”

徐達等至鎮江,得從龍,還報,太祖喜,即命朱文正以白金文綺往聘之。既至,太祖親至龍江迎之以入。太祖即元故御史臺為府,居從龍西華門外,事無大小,皆與謀。

從龍盡言無隱,每以筆書漆簡,問答甚密,左右無知之者。太祖呼為先生而不名。”“茂才度天命有歸,乃率所部餘兵三千人解甲來附,頓首言:“前“茂才度天命有歸,乃率所部餘兵三千人解甲來附,頓首言:“前日之戰,各為其主。今屢敗,天也。生死惟命。”

朱元璋到底是憑什麼從農民走上皇位的?

太祖笑而釋之,令統所部兵從徵,屢有功。”朱元璋曾說: “ 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職, 譬如良工之於木, 大小曲直各當其 用, 則無棄材。” 他對自己文武官員的才能瞭若指掌,合適地使用他們。

太祖一日從容問陶安曰:“劉基四人之才何如?”安曰:“臣謀略不及劉基,學問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葉琛。”太祖深然之。未幾,以濂為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司提舉,遣世子受經。以溢、琛為營田司僉事,基留帷幄,預機密謀議。

朱元璋命李善長為幕府掌書記, 以 “調和諸將” ,朱元璋的隊伍始終沒有發生分裂。劉基善謀略,“ 上留基侍帷幄預機務” ,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大將軍徐達智勇兼備, 朱元璋常常讓他做主帥,獨當一面。徐達有過分謹慎的特點,朱元璋就鼓勵他放手去幹。“

將在外, 君不御, 將軍便宜行之。” 而常遇春雖然是員猛將,但有勇無謀,朱元璋只令其作先鋒, 並且經常訓誡他。朱元璋知人善任, 使得人人得其位,並使得整個“集團”運轉地更好。

四 嚴明申軍紀,民眾自歸依

趙翼指出: “ 明祖以布衣成帝業, 丈戈得力處,總在不嗜殺人。”

朱元璋的軍紀之嚴明, 是元末群雄中是獨一無二的。 朱元璋曾說,“克城以武,戡亂以仁。吾比入集慶,秋毫無犯,故一舉而定。每聞諸將得一城不妄殺,輒喜不自勝。夫師行如火,不戢將燎原。為將能以不殺為武,豈惟國家之利,子孫實受其福。”

朱元璋攻太平, 預先令李善長制戒軍士擄略榜文, 及入城, 揭榜通簡,。有一卒違令, 即斬。因此 “軍中無敢剿掠, 城中肅然。”(揭榜禁剽掠。有卒違令,斬以徇,軍中肅然)”克婺州, 命騎士資令牌,遍告軍中: “毋殺人, 毋擄婦女, 毋燒房屋, 違者依軍法斬。 ”

北伐出師前, 他反覆告諭諸將: “ 勿殺人, 勿奪民財, 勿廢農具,勿殺耕牛, 勿掠人子女。” 連常遇春、胡大海皆知軍紀之重要。胡大海曾說 : “ 己雖不讀書, 然行軍唯知有三事: 不殺人, 不擄婦女, 不焚廬舍,故人多附之。”

由於朱元璋“不嗜殺人” , 禁止擄掠, 因而“人民大悅”。取得百姓的支援,也大大加速了朱元璋奪取天下的程序。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朱元璋傳》吳晗《中國通史》白壽彝《論朱元璋的軍事戰略思想 》王西昆 鄭州大學學報 《朱元璋樸素辯證法軍事思想淺介》吳其同 工程兵工程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