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果樹942020-03-07 07:58:07

危害年年有,防治!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鍾銘聊科學2020-03-06 02:53:25

蝗災剛消停,草地貪夜蛾又來了。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草地貪夜蛾,全球十大危害害蟲之一,原產於西半球的熱帶地區,在零度以下的地區無法生存,冬天時會飛往美國的南方地區越冬。

草地貪夜蛾雖然是一種蛾子,但它們飛行能力很強,在夏天時,它們可以隨著季風飛行很遠的距離,比如:從美國東部飛往西非、東非甚至南非等地區,給當地農作物帶來嚴重的危害。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草地貪夜蛾

草地貪夜蛾屬於夜盜蛾屬,屬於草地貪夜蛾種,該種一共有兩種亞型,分別是:水稻亞型和玉米亞型。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顧名思義,水稻亞型的草地貪夜蛾更喜歡危害水稻,而玉米亞型更喜歡啃食玉米。無論是哪種亞型,都會對當地農業產生危害。

草地貪夜蛾原發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去年1月份首次入侵我國西南和華南,由於該生物從未在我國出現過,因此我國缺乏該物種的天敵。再加上我國西南和華南地區植被茂盛,氣候適宜,因此草地貪夜蛾得以迅速生長。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據瞭解,草地貪夜蛾在炎熱的夏季在30天即可繁殖一代,而在春秋季節需60天可繁殖一代,而冬季需要80-90天。

雌性每次可產卵大約1500枚卵,如果不加以控制,等到來年草地貪夜蛾種群數量將會成倍的增加。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根據目前監測,我國在去年已有240萬畝的土地遭受草地貪夜蛾的攻擊,產量損失在5%以內。而且,由於該物種數量基數大,以及等待夏季時會遷移至北方,到時會危害我國更多的農業生產。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再加上目前全球氣溫普遍偏高,據科學家介紹,這些生物的北遷時間或許會提早,因此需要在此時就要重視以及預防。

無論是蝗災還是草地貪夜蛾,很多人都把它們歸為蟲災,認為既然是蟲災,那就用農藥預防。

然而農藥對當地環境造成大量汙染不說,還會破壞當地環境。而且據研究發現,草地貪夜蛾抗藥性較好,所以農藥預防並不是最好的手段。

最好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預防,在美洲,草地貪夜蛾有許多天敵,它們的幼蟲會被許多鳥類,鼠類以及昆蟲等捕食,除此之外一些病毒、細菌也能對它們造成傷害。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儘管它們有許多天敵,然而這些天敵的主要食物並不是它們,所以它們可以在眾多天敵下依然可以存活,只是數量會被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然而,除了美洲之後,其他國家就沒有了它的天敵,或者說它的天敵種類以及數量都比較少,無法控制它們的數量,因此得以氾濫。

目前,各國都在積極尋找對策,以消除該物種對農業的影響。

草地貪夜蛾為什麼會成災?

草地貪夜蛾由於原產於美洲,它對美洲東南部危害最大,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常規的害蟲,當地人經常使用農藥對付它們,經過數年累月的淘汰與被淘汰,該生物對農藥已經產生了抗藥性。

再者,一般生物能夠大規模繁衍,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環境適宜該生物生長。

草地貪夜蛾適宜的環境是溫度較高,較溼潤的熱帶以及亞熱帶地區,喜歡啃食禾本科的植物,而禾本科又是農田裡種植最多的植物。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再加上雖然草地貪夜蛾天敵眾多,然而一旦飛出原產地,天敵就不會對其形成制約,所以草地貪夜蛾才會對其他國家農業產生危害。

我國在2019年1月時,在雲南地區首先發現這種蛾子,繼而傳播至南方各省。由於該物種屬於入侵物種,在環境適宜情況下,草地貪夜蛾才會成災。

蝗災和蛾災

雖然蝗災和蛾災同樣都屬於蟲災,但形成的機制卻不相同,蝗災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極端氣候的影響,讓原本不適宜蝗蟲生存的地區變得可以大規模繁衍,以至於成災。

而草地貪夜蛾則屬於生物入侵,由於該物種有較強的飛行能力,較強的產卵能力,再加上一旦飛出原產地天敵變少,因此成災。

蝗災剛剛過去,聽說草地貪夜蛾要來了,這會給農業帶來多大危害?能科學解釋一下嗎?

如今,雖然蝗災基本已經消失,但由於各國土壤中有大量的蝗蟲卵,印度稱:今年6月份蝗蟲或捲土重來。草地貪夜蛾的全球擴散,也將會使一些國家農業面臨威脅。

也就是說2020年,世界各國會面臨兩場蟲災。

為了減少蟲災的影響,我們能做的就是提前預防,及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