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愛生活的鹽多多2019-05-05 17:17:39

獼猴桃雖然雌雄一體,但是雄花更有活力,所以必須要進行雌雄相互傳粉才能結果,而且如果不依靠外力結出的果實一般質量都不會很好,所以需要透過人工來進行授粉。一般情況下單單是供自家人享用就可以透過風力進行傳粉,只不過所結的果實不多也不會很大,但是如果你是以種植大片的獼猴桃為事業,那麼就儘量的使用人工授粉,這樣結出的獼猴桃會更有營養,同時產量會更高。如何在授粉的時候避免獼猴桃小果和畸形果呢?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一、品種退化

獼猴桃生產中相互引種時間較長,倒致品種基因嚴重退化,特別是美味糸列中的海沃德退化較為嚴重,應加強復壯優選。

二、施肥問題

獼獼猴桃生產中表現問題突出。大部分果農重視前期管理,輕視後期管理。施肥偏大元素化肥,輕中:微量礦質肥。重根施,輕葉片噴肥。重化肥,輕有機肥。施肥方法上不當,肥量大集中,距樹主杆近,肥液濃度高,嚴重燒根。有部分果農在生長季節長用拖拉機施耕傷根。在施肥上應作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基肥與追肥相結合。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相結合。土壤施肥與葉面噴肥相結合。果園施肥與灌水相結合。

三、掛果量超載

獼猴桃美味糸列畝掛果量在2500公斤左右,中華系列應在15OO公斤左右。超量有可能產生果小。

四、花粉質量問題

獼猴桃花粉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果實的大小質量。有兩種情況,一是買粉要給純粉中新增一定的副料,比例不能超量,否則花粉質量差,果實小,二是自釆粉加溫過高,有用大鍋直接加溫,也有用電熱氈加溫,導致溫度不均勻或高,將花粉活力殺死。脫粉的溫度為18度至2o度。

五、授粉時溫度問題

獼猴桃人工授粉溫度有一定的範圍,溫度過高或低都到雌蕊接授i率有影響,低高的溫度範圍為15一28度。最佳為25度。

六、充分授粉問題

獼猴桃人工授粉對天氣,溫度,授粉時間,蕊頭沾粉個數的多少,都對果的大小有影響。獼猴桃花期一般為3-5天,當天開的花應在苐二天授粉,特別不能授半開花。雌蕊柱頭授粉的個數為海沃德17個,徐香14個,華優8個(西農大,安成立教授試驗結果。)

七、幼果期不能受旱

由於獼猴桃幼果期葉片多,蒸騰量大,根糸淺,幼果需養營量大,都需足夠的水分。

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

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

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

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瞳影簡生2019-05-05 18:23:04

泥猴桃向來有維C之王的稱號,也是男女老少食補佳品,但是真正種植起來,掛果不實、畸形果讓很多泥猴桃種植新手略顯頭疼,那如何科學授粉提高成果率,降低果實畸形的出現呢?

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

這首先要了解泥猴植株的特性,泥猴桃的植株分雌雄,其授粉有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兩種。自然授粉中以昆蟲(如:蜜蜂)傳播為主,但單靠昆蟲要求數量夠多,而且泥猴桃的花沒有蜜腺,蜜蜂並不是特別喜歡,一般一畝地的泥猴桃需要一整箱的蜜蜂,不少於3萬隻蜜蜂進行授粉。

如果單靠風力授粉又很難達到效果,原因是泥猴桃的花粉粒大較一般花粉質重,平常風很難送至雌性植株授粉。如果出現授粉不良,受泥猴桃掛果特性影響,授粉達13粒果種即可成果,但落果和畸形較多,正常授粉良好的果實種子能達到900粒左右,此時果實成熟口感也最佳。

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

按照泥猴桃的花期計算,一般果園的雄花相較雌花早開2天,而且雌雄花花期僅為6天左右,如不注意很容易造成花期不遇,因此,適時採用科學的人工授粉極其重要。 人工授粉如何進行:

首先是花粉的採集,建議在雌雄授粉前的2天前,選擇生命力旺盛、花粉萌芽率高的,用鑷子等工具將花葯取下,在25到28度下,採用距離100cm的適宜瓦數燈照方式使花葯開裂,取出花粉,並對花葯殘餘花粉以蓋報紙等方式脫粉。授粉則最好於上午8到10點對新開的雌花進行授粉三次,而且時間5天都可以授粉,但最好要把控在花開的1到2天進行,隨時間的增長掛果率和果實種子數量都減少,到第4天授粉的掛果率也很低,一定避免無用功。這種方式缺點是浪費花粉。

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

另一種原始方法,也是效果最好的人工授粉。透過採集10點以前開花期當天的雄花,因為晴天的情況下,10點以後雄花花粉會自然脫落,陰天則任何時間都可以。將雄花雄蕊向上,對雌花進行授粉,以蕊碰蕊的方式,一般1朵雄蕊可授7朵雌蕊,這種效果最好,但是最費時費力,優點是比直接採集花粉授粉,要節約花粉。

獼猴桃授粉正當時,如何避免獼猴桃小果、畸形果?

最後,不知道您是不是大量種植,如果大量種植建議您多去同行之間交流學習,因為獼猴桃種植多為區域性種植,同行較多,多學習你也能當老師!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關注“瞳影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