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的耕地什麼時候處於休耕期?天才地傑2019-10-02 22:39:49

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今年正式啟動了。

7月17日,農業部在河北省召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推進落實會。據悉,這是農業部日前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後的一次推進落實會議。

記者瞭解到,先期輪作試點500萬畝、休耕試點116萬畝。其中,河北省主要在地下水漏斗區開展休耕試點工作。

“我國先天不足的農業資源稟賦,超多人口的糧食供給壓力,使得耕地水資源超強度利用,資源環境已亮起‘紅燈’。”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此前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保護耕地資源,也是保護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給土地“加油”

目前,我國用全球8%的耕地生產了全球21%的糧食,化肥消耗量大、水土流失、地下水超採、土壤退化等因素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

在採訪中瞭解到,我國耕地資源一直處於高強度乃至過度開墾的狀態,輪作休耕問題在以前並沒有引起系統關注。

“忽視輪作休耕問題,不僅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及農業環境成本的持續增長,同時農業生產率也難以得到提高,甚至會出現類似於賣糧難的問題。”河北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告訴記者。

以華北平原為例,作為我國農業主產區之一,該地區由於地下水過度開採,河北、北京等地近30年來淺層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20~40米。地下水過度開採還造成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現象,2006~2010年,衡水市發生了十多次地裂現象。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市長楊慧建議在華北平原超採漏斗區特別是衡水實行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並擴大退耕還林試點,為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事實上,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提出“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與此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均出臺了土地輪作休耕政策,如在華北地下水超採區退耕冬小麥,實現“一季休耕、一季雨養”。

當前,衡水正在實施這種種植模式,將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改為一年一熟制。但問題也同樣存在,楊慧認為,雖然該模式節水效果好,但也存在監管難、遇到夏季乾旱年份水量難以控制等問題。

“適時的科學推進耕地輪作休耕,不僅順應自然規律,同時也可實現藏糧於地,是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所研究員秦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可以適當給土地“加油”。

據瞭解,試點聚焦重點區域也有所不同,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開展輪作,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汙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休耕。“今後3~5年,農業部會適時研究擴大試點規模。”餘欣榮說。

讓農民算明白賬

目前,華北地下水超採區耕地休耕政策已基本制定,冬小麥退耕決策在部分地區也已試點實施,“但整體還處於初始階段,關於政策的瞄準目標和補償標準的研究尚為空白。”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李秀彬說。

毋庸置疑,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保障。要讓農民願意開展輪作休耕,必須保證其收益不減少,這樣才能真正把輪作休耕的任務落實下去。“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安排一定面積的耕地用於休耕的同時,對休耕農民給予必要的糧食或現金補貼,如河北省按照畝均500元的標準對壓減冬小麥的農戶進行補貼。

李秀彬團隊在調研後瞭解到,河北省這一標準的制定依據並不充分,且尚未付諸實施。他認為,補償標準應顯著低於500元/畝,這樣可有效降低政策的投入成本。

然而早在此前,記者參加在保定舉行的小麥推廣會時,有當地專家就指出,在過去幾年間,華北平原存在農戶主動退耕冬小麥的現象。

統計資料也顯示,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華北平原冬小麥種植面積呈收縮趨勢,長期以來主導地位的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在部分地區已演變成春玉米一年一熟制,春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在李秀彬看來,應避免將農戶主動退耕耕地納入政策範圍,瞄準尚未退耕冬小麥的耕地成為土地休耕政策有效實施的前提,而確定合理適度的生態補償標準則是政策實施的重中之重。

餘欣榮也強調,試點實施過程中,要分割槽域、分作物制定完善可複製、可推廣的耕地輪作休耕技術模式。維護農民利益,對承擔輪作休耕任務的農民給予必要補助,讓農民有賬算、收益不減少。

據悉,今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整合部分專案資金,支援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中央財政安排14。36億元,其中輪作補助資金7。5億元,休耕補助資金6。86億元。

華北平原耕地在冬季處於休耕期。農作物的生長會消耗土壤中大量的養分,使土壤肥力降低,因此需要休耕。 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如氮磷鉀等等,土壤經過春耕春播夏收秋收等長時間耕種會使這些元素含量減少,透過休耕可以使土壤得到一定的補充和恢復。還有就是華北的冬季氣候寒冷,降水稀少,不適宜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