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有什麼由來,為什麼叫“西河”?土豆你個圖馬桶2018-07-05 14:46:25

感謝提問

一、簡介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創始人一般認為是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起源時間約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早期,西河大鼓以說唱中、長篇書目為主,如《楊家將》、《呼家將》等。西河大鼓進入天津後,發展迅速,出現了許多著名藝人,產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趙(玉峰)派,以及20世紀40年代由馬增芬及其父馬連登創立的專工短段的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紛呈,展現出多彩多姿的藝術風格。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為一人自擊銅板和書鼓說唱,另有專人操三絃伴奏。其唱腔簡潔蒼勁,風格似說似唱,韻味非常獨特。西河大鼓的傳統書目,有中長篇150餘部,小段370餘篇。內容大部分是歷代戰爭故事、歷史演義、民間故事、通俗小說、神話故事和寓言笑話等。其中不少書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情節曲折,語言生動,繼承了中國民間文學的優良傳統。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名稱來源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河間是西河大鼓的主要發源地,起源時間約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流行於河北、山東、河南、天津、北京以及東北和西北部分地區。

有關專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調”(至今河北省中部農村的老年人仍稱之“梅花調”),流入天津後才改名為西河大鼓。因為天津人習慣把大清河、子牙河統稱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兩河流域最為發達,為了將二者區分開來,便把冀中傳來的梅花調稱作“西河調”了。

西河大鼓有什麼由來,為什麼叫“西河”?中華善德網2018-09-04 14:48:16

高高山上到有一位老僧,身穿著衲頭幾千層。

你要問老僧年紀有多麼大,曾記得黃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澄一澄,總共是四千五百冬。

老僧收了八個徒弟,八個弟子個頂個的有法名。

大徒弟名字就叫青頭愣,二徒弟名叫愣頭青。

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點,四徒弟名字就叫做點三僧。

五徒弟名叫蹦葫蘆棒,六徒弟名叫棒葫蘆蹦。

七徒弟名字就叫隨風倒,八徒弟就叫做倒隨風。

八個徒弟,學會了八中藝,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青頭愣會打磬,愣頭青會撞鐘。僧三點會吹管,點三僧會捧笙。

蹦葫蘆棒會打鼓,棒葫蘆蹦會念經。隨風倒他會掃地,這倒隨風他會點燈。

……

這是西河大鼓《玲瓏塔》中一段經典唱詞。

西河大鼓有什麼由來,為什麼叫“西河”?

西河大鼓流行於河北中部、京津等地,因為舊時鼓曲藝人多沿著大清河入津,大清河舊稱西河,故該曲種被冠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濫觴於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進入天津以後,發展尤為迅速,出現了很多著名藝人,流派紛呈,藝術風格多彩,被廣大民眾所喜愛。

舊時,每到集市、廟會之時,人們就蜂擁前往說鼓之處,尤其在農村,“聽鼓”是最受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說鼓時,邊彈邊唱,用悅耳的唱調將一部部經典傳奇故事說唱出來,觀眾們則聽得不亦樂乎,齊聲喝彩。

到了城市裡,說鼓的場所主要轉到書館、茶社,藝人的表演也更加專業。有的以唱功見長,有的以演技出色,還有以“俗”的特點而得到觀眾熱捧的。著名藝人王雲峰的演出特點就是“俗”。他的鼓書書詞通俗、書理易解、書道好記,頗受市民階層歡迎。而藝人魏聚奎的表演風格則是質樸而不失典雅,委婉而不減真摯。藝人趙玉峰則將評書之“釦子”和京劇之“身段”引入西河大鼓的演唱中,頗合京津時尚,被行內譽為“趙派”……

西河大鼓有什麼由來,為什麼叫“西河”?

在這些藝人的傳承、發揚之下,西河大鼓繁盛一時,很多經典節目在京津等地可謂耳熟能詳。如《響馬傳》、《呼家將》、《薛家將》、《劉公案》、《施公案》、《前後七國》、《小兩口爭燈》等都備受喜愛。

說西河大鼓,就不得不介紹一下它的創始人馬三峰。

馬三峰,原名馬大河,河北高陽縣人,主要藝術活動年代約在1840~1880年之間,是公認的西河大鼓主要創始人。他對鼓書唱法進行大量改進、創新,最終奠定了西河大鼓的雛形。

馬大河出身貧苦,在他十多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人無力養活全家。15歲時,馬大河隨母親被迫改嫁到新安縣端村,為了生活,他給一家開面鋪的富戶當童工。馬大河雖然生活貧苦,沒有上過學,但天生具有藝術天賦,尤其是在說唱之上。他生來就愛唱,看戲學唱戲,聽書學說書,一聽就會,一學就懂,學會之後還能當眾表演出來。

不僅如此,他還會創作。本村的新聞事件、道聽途說的趣聞軼事,只要傳到他的耳朵裡,沒過幾天,肯定被編成曲目。村裡人對他自編的曲目都十分愛聽,常常誇他時天生的說書材料。馬大河也樂此不疲,就連做工時都邊蹬羅床邊唱。

村裡人看到馬大河的天賦,就建議大河的母親,讓他去學說書。不久,他就拜當地有名的說書藝人田東文為師學習木板大鼓。在師門之內,馬大河改名叫做馬瑞河,他還有個師兄叫做馬瑞林,兩人常常搭檔說書。馬大河說書風格潑辣、奔放,妙趣橫生,說到痛快處宛如身在戲中,如痴如癲。於是,人們送了他一個外號“馬三瘋子”。而他的師兄馬瑞林則風格迥異,其表演穩重、深沉,一字一板,人們於是送其綽號“馬大傻子”。“三瘋大傻”聯袂演出,相得益彰,轟動當地。

後來馬大河在說書的途中,結識了雄縣韓西樓村的韓雲甫、韓雲亭兄弟倆,韓氏兄弟,一個是秀才,一個教私塾,兩兄弟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樣樣皆通,特別喜歡馬三瘋子的說書藝術並與他結為摯友。馬瑞河經常住在韓家,通宵達旦地與韓氏兄弟切磋說書藝術和技巧。馬三瘋子所說的《響馬傳》、《少西唐》、《前後—亡國》等中篇—書和短段子,都是經過韓氏兄弟加工、整理、潤筆、完善。他又從韓氏那裡學到了《罵城》、《寧武關》、《火燒綿山》、《聽琴》、《揮琴》等許多書段。

西河大鼓有什麼由來,為什麼叫“西河”?

馬三瘋子原來演唱重用的是中三絃,因為感覺著中三絃不如韓家的大三絃音域寬廣、音色悅耳,也不如大三絃適合農村街頭、廣場的演出,以後便改為用韓家的大三絃伴奏。又將木板擊節改為鐵板擊節,將木板大鼓的單一板式改為頭板、二板、三板多種形式。後來又增添了頭板中的“一馬三跳澗”和緊五句,以及二板中的“雙高”和“反腔”等花腔和曲牌,又吸收了戲曲、民歌的唱調,演出後均獲得巨大成功,大受聽眾歡迎。許多木板大鼓書藝人爭相習仿。就連成名於馬三瘋子以前的梅門木板大鼓書名家孫池海的傳人也改新唱腔了,由此形成了西河大鼓書的雛形。所以後輩西河大鼓書藝人普遍認為,馬三瘋子是首推西河大鼓的奠基人、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