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有什麼工藝?叫醒不過三生2017-08-14 18:51:21

佛山是著名的“藝術之鄉”,陶塑(石灣公仔,石灣5000年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素有“南國陶都”美譽)、雕刻(木、磚、玉、牙、骨雕等)、塑扎(紙紮、紙塑、臘塑等)、繡花(即四大名繡之一的廣繡)和剪紙可以合稱為佛山歷史上光彩奪目的“五朵金花”。

遊客可在繁華的百花廣場、興華商場、南海廣場等商業廣場飽覽名店風采,也可以在街頭巷尾的小店尋覓到民間工藝精品。石灣藝術長廊公仔街,是佛山市最大型的陶瓷藝術品集散地之一。當然,佛山盲公餅也是小有名氣的地方特色小吃,不防買些回去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可購買的特色商品還有:大良木屐、南海藤織品、柒色紙、炮竹煙花、順德蠶絲、大良梳蓖、竹器、竹織、紙傘、銅鑿金花、佛山鐵鍋、莨紗綢。

佛山有什麼工藝?大洋網2018-07-30 16:52:33

在南海丹灶鎮有竹編工藝。

佛山有什麼工藝?

蘋果籃

佛山有什麼工藝?

美女娃娃竹編

佛山有什麼工藝?

甘惠玲在做竹編

佛山有什麼工藝?

竹編需要用到的工具

佛山有什麼工藝?

甘惠玲可以迅速地切割出細細的竹片。

位於南海丹灶鎮的羅行村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村中的甘惠玲老人,數十年來始終堅持著古老的竹編工藝,用樸實無華的竹子製作各種各樣的物品。這項古老的技藝已經在羅行傳承了300多年,曾經是整個羅行的經濟支柱,但如今卻日漸式微。為了振興這項古老的技藝,年近七旬的甘惠玲老人獨闢蹊徑,用只有一毫米寬的竹絲製作工藝品,讓竹編這項古老的技藝煥發了新生。

午後陽光中,甘惠玲坐在自家的堂屋,手裡拿著一把砍竹刀細細地削著手中的竹子,不一會兒,粗大的竹子就被削成了一條條細細的竹篾,最細的只有頭髮絲那麼細。甘惠玲把削好的竹篾飛快地穿過竹條的縫隙間,再從籮底的另一邊拉扯出來,如此反覆,篾絲不停地在指尖前飛舞,不一會兒一個巴掌大小的竹瓶已現雛形。今年六十七歲的甘惠玲從12歲起就跟著長輩學習竹編,她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學習竹編,讓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背景:300年製作史 村民以此為衣食

羅行始建於1688年,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年的歷史。據最早的文字記載,羅行圩曾稱為“籮行圩汛”,村民都是世代相傳的竹手工業者。

令人驚訝的是,雖然盛產竹器,但羅行本地卻不盛產青竹。製作竹編的原料全部從懷集、四會、廣寧的山區採購而來,在山區砍伐好的青竹被紮成竹排,順北江漂流而下,直抵羅行。在鼎盛時期,羅行約九成的村民都以竹器編織為主業,不少竹器遠銷至北京等地。織一個普通的竹籮,工序多達十多道,生產的竹器品種也多達數十個。而羅行本地的竹器廠鼎盛期員工多達400人,曾一度出現通宵達旦作業的場面。

甘惠玲說,她的童年時代,幾乎所有的同齡人都會學習竹編。十來歲的孩子就會幫家裡人做竹器的底部來賺零用錢。當時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日常生活都要用到竹編,挑菜的竹筐、盛飯用的竹籃、打魚用的魚簍、給小嬰兒用的搖籃都是竹子做成。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各種工業製品的盛行,竹編在羅行悄然衰落。

製作:工序繁雜 需十餘個步驟

甘惠玲告訴記者,製作竹編一般需要十餘個步驟。首先是準備工具,最主要的是一把結實鋒利的砍竹刀。這把刀不但要用來處理青竹,還要用來切削竹子,做竹篾,所以務必鋒利。然後,將整棵青竹砍掉頭尾部分,並用刀將竹節全部去掉,這樣可以為下一步的切削節約時間,也防止刮傷自己的手部。

做完初步的加工後,再用刀把竹子切開,將整段竹子切成合適抓握的大小。之後,就進入了至關重要的削竹階段。甘惠玲用刀子把竹子由厚到薄,削成一條一條竹篾。為了保證竹編的順利,篾條最好寬厚一致,這一步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稍有不慎鋒利的砍竹刀就會割傷手部。

編制環節,無論大小竹器,首先要用竹篾做好底,羅行人稱之為“存籮底”。器物越大,底就要做得越大越厚。然後將削好的竹篾條像織毛衣一樣自下而上編織。一般而言器物越大,竹篾越粗,反之則越細。

最後作收口處理。一根繩索不斷地在竹縫隙間穿梭,固定整個作品的造型。最後把做好的竹編放在乾燥處晾乾,就可以使用了。

甘惠玲表示,與一般的手工藝不同,竹編的備料工作是最重要的。一件竹編結不結實,造型勻稱與否,全靠竹篾。削竹子做竹篾是最費時間的,還容易受傷,現在不少年輕人怕傷手,很少學習這門手藝了。

創新:竹編大瘦身 成為工藝品

與羅行一般的家庭不同,甘惠玲的母親是當地的醫生,所以甘惠玲在小時候並沒有馬上學習竹編。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竹編的興趣日益增長。她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她幫其他竹編匠人“存籮底”,每做五個可以換到兩分錢。

15歲那年,她正式拜自己的姨丈為老師。學習竹編手藝。隨後的十餘年裡她在農忙之餘一直製作各種竹編。後來,竹編的市場日益縮小,甘阿姨也開始做起了服裝生意,竹編漸漸成為她的愛好。

2012年,羅行舉辦了一次竹編大賽,甘惠玲參加了比賽並獲得冠軍。從此之後,她就開始琢磨如何讓竹編再次復興。既然大件的器物可以用工業塑膠和金屬製作,那麼能不能製作小巧的竹編工藝品供人使用玩賞呢?在南海區社工組織的幫助下,甘阿姨開始了大膽的嘗試。把竹篾削成只有幾毫米寬的細絲,然後編成只有半個巴掌大的魚簍、花瓶、手串等,在甘阿姨的妙手下,一件件別緻的竹編手工藝品應運而生。在甘阿姨的家裡,她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只有兩個手指大小的葫蘆、小巧的儲物盒、竹編的飛鳥以及小巧玲瓏的手串,還有一個完全用竹篾編成的蘋果樹盆景,從花盆到果實都完全是用竹篾編成。甘阿姨告訴記者,有買家願意花上千元購買這個盆景,但因為做的時間久她還是捨不得賣。

除此之外,甘阿姨還自己購買顏料,學習給竹編上色。此外,她也對竹編的製作加以改良,在做好的竹編外壁刷上一層油,這樣既美觀又增加了竹編的使用壽命。

心願:望羅行竹編代代傳承

為了讓竹編不斷傳承下去,甘惠玲會到羅行小學定期授課,教授小朋友竹編手藝。但是為了保護小朋友的雙手,甘阿姨省略了削竹的步驟,直接在家做好篾條再帶到學校裡,帶著小朋友們一起編。在她的帶領下,不少小朋友對竹編這項祖輩們的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甘阿姨透露,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也愈發力不從心,現在製作幾個小工藝品,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前不久醫生告訴她,由於她長期低頭工作,她的頸椎已經受到了嚴重影響,必須多多休息。甘阿姨表示,只要身體允許,她會把竹編一直做下去,接下來她希望能多收幾個徒弟,把羅行竹編傳承下去。

南海區社工麥少歡是羅行本地人,她參與羅行竹編的保護工作已有四年之久。她告訴記者,羅行竹編已經被評為佛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南海十大手信之一。近些年為了振興羅行的竹編工藝,在區、鎮政府的幫助下,他們在羅行建立了竹編文化館,並在2017年舉辦了第一屆竹編文化節,吸引了大量遊客。

但是在竹編工藝的傳承上,缺乏年輕力量的進入始終是個問題,目前在羅行依然掌握著竹編完整工藝的只有三十餘人,絕大多數的竹編手藝人的年齡都偏大,最大的已經有七十多歲,年齡小的也有四五十歲了,隨著這批手藝人的老去,羅行的竹編傳承面臨著挑戰。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王浩宇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