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哪些效應是容易導致人犯錯的?Shapiro2018-02-10 15:38:50

【鮮活性效應】

誰該向誰道“一路平安”? 朋友B開車20公里送A去機場 A將從那裡飛往750公里以外的某城 離別時 朋友B會對A說:“一路平安” 諷刺的是 B回家的20公里車程 死於交通事故的機率 比A乘坐航班不幸遇難的機率高出三倍多。然而受“鮮活性效應”的影響仍然是B為A祝福,這只是因為坐飛機飛到天上去看上去很危險,還有平時只要飛機失事都會造成極大的傷亡事故給人們留下非常鮮活的印象和記憶,但這樣的記憶反而無助於我們做出理性的判斷。人們過分看重更鮮活和更容易從記憶中提取出來的證據,這就是鮮活性效應。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1974就有專家發現捕獵野鴨者願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費用以維持適合野鴨生存的溼地環境。但若要他們放棄在這塊溼地捕獵野鴨,他們要求的賠償卻高達平均每人1044美元。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比如說,你願意花十元錢買一個好吃的麵包,但是當你買到麵包之後,別人拿十元錢找你買,你也不會買,當你擁有某樣東西之後就會過高估計擁有它的價值。

【巴納姆效應】

星座測驗是怎麼製造了這種“很準”的假象,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巴納姆效應”。 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有個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了明尼蘇達的多相人格測試後,拿著兩份結果給這群人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測試結果。兩份結果中一份是自己的測試結果,另外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之後的結果。讓人感到意外的時候絕大多數參加者竟然認為平均之後的結果更準確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徵。“雖然你的個性有些弱點,但你也還有很多潛力沒被挖掘。”“有時候你顯得有些內向、小心謹慎,有時候又會變得外向、樂於交往。”“你有自己的期望和追求,但當中有些不太切合現實。”是不是覺得這些描述和你特別地相像?事實的真相是這些一般性的描述適合絕大多數的人們。為了讓人產生“很準”的假象,星座書都會寫一些人皆有之的性格描述,讓人無法第一時間否定。下次你看星座書時,可以試著先把星座名稱擋住,你可能會發現每一個星座寫的都是你自己。

【過度自信效應】

當人們預估自己在做某事的成功率或者正確率的時候,預測的結果常常會高於實際結果,哪怕是在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也是如此。比方說,有一項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調查,讓他們自己估計自己智商在人群中處於什麼位置,80%的的學生都把自己排在人群中的50%以上。再比如,大多數的司機都會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大多數司機要好,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在司機眼裡只有兩種人——開得比他慢的新手和開得比他快的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