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老發連結的人是什麼心理?孟界同2018-10-29 10:55:28

凡事,必有動機。即便是下意識的動作、表情、穿戴、聲音等,其背後,也有動機,也有其用意,也想表達其本人的某種想法。正常意識的行為和言語,更有其動機。

動機,換句直白的話說,就是“為什麼”。

一個人,不論窮富、權位、居住哪裡,他(她)都會歸屬於某一個單元,比如,同學、同鄉、校友、同事、某一個部門、某一個興趣小組、某個行業、某個小區業主群、在深圳的甘肅人,等等,這每一個單元,就構成了所謂的微信群。

發連結,一般都是在朋友圈或某個特定微信群。常發連結,這是一種健康和正常的心理表現。在朋友圈或群裡長久不發連結的人,心理多半處於亞健康狀態。一個群裡,如果一直沒有人發連結,那麼這個群就不會活躍,這個群就沒有新鮮的東西,這個群就沒有外來的思想,就有可能是一潭死水,就會無趣,長久下去,這個群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表現、展現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有影響他人的需求。這些心理活動都是正常的。心理活動是很複雜的。所謂冰山一角,我們看到的露出水面的冰山,僅僅是一點點,我們沒有看到的,沒有露出水面的,在下面,則是巨大的、深不可測的。心理活動就是水下面的,就是我們沒有看到的。我們沒有看到的這些心理活動,有時只有其本人知道。比如說,張三貪腐,我想把這件事說給上級領導,但我又沒有直接證據,於是,我就把這件事告訴李四,其實我是希望李四把這件事說出去。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奇怪。“我希望李四把這件事說出去”,這個心理活動過程,只有我自己知道。而這種心理活動過程,又是不能被外人知道的。“道可道”,有人把這個“道”翻譯成“不可說”,這句話就成了,“不可說”可以“不可說”。似乎是亂七八糟的。但“道”在其中,全憑悟。

常發連結,也要看連結的內容。有的連結,可能是幽默、笑話、音樂、新聞、名人軼事、新思想、新模式,等等,這都是允許的,也是正常的,也是應該受歡迎的。有的連結內容,可能是極端的、暴力的、反動的,等,這些連結是應該堅決抵制和反對的。有的連結,可能是自己遊山玩水的、減肥、徒步的、美食的,等等,這也未嘗不可。

當然,常發連結,也要有度。也要分情況,別人在群裡發了一個訃告,你接著發了一個笑話連結,這顯然不合適。

常發連結,對於不常發連結的人而言,是不是覺得別人在顯擺。這肯定有一點。但這沒什麼。如果你覺得別人在顯擺,你也可以恰到好處的顯擺一下。“顯擺”,這是健康的心理表現。中國人受孔子的思想影響比較大,矜持,是中國人的一個性格特徵。矜持,有時是好的,有時是錯誤的。不該矜持的時候,多數中國人表現的比較矜持。這是需要修正的。矜持,往往演變成善良和沉默,再衍變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再衍變成躲避逃避推諉,最後耽誤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