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扎心君2021-05-28 17:54:20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大音希聲。

慢工出細活。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 ,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層樓臺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微末。

曲徑通幽。

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百折不撓,百鍊成鋼。痛並快樂著。

外重者,則內拙。樸實無華。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天空飄飄然的肥牛2019-02-18 15:14:55

樸與拙相通。有道是大道至簡,樸與拙是“道”的別稱。“巧”是表象,會變易不持久。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君一易經大義2019-02-18 16:32:05

拙為事之根本,事之質,巧為事枝末,事之文。至拙為正實,至巧為虛妄。正實能久,故能大,能成,虛妄一時,不能久,不能大,不能成,天下事終以實勝,正勝。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本然堂講席2019-02-18 17:35:41

樓主好!對晚清重臣曾國藩這句“唯天下之至真,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名言,可有多種解讀方法。簡析如下,供參考。

【1,此句邏輯的儒家出處】

源頭是四書五經的“人性論”,依據於“人性在根本上與天性、地性一樣圓滿,只是後天原因導致這個本來能永恆的本性迷失”,故人人都需學習、繼承和傳播聖賢教誨,從恢復自己的圓滿本性開始,最終將徹底反思自我的覺悟,推及一切人,實現個人和社會都“明明德,止於至善”,在人間建設一個永遠幸福的大同社會。反之,人若失去對內在圓滿人性的認知力,就不能主宰命運而痛苦,事運趨敗,家國趨亡。因此,人生一世,無論是誰,只要向著“仁、愛、公”的方向修身、正行、恢復內在人性,就叫趨向“至真”,反之叫“至偽”;能真心、真行儒家聖賢教育的人,看起來公心奉獻,永遠無私,與社會大眾不同,顯得“至拙”,其實卻勝於俗世所謂的“至巧”,能最終實現人生真正的幸福。所以說,天地間的那個看不見的“人性界限”將決定一切的興衰,天下人在“真與偽、拙與巧”的人生選擇上,將以是否追求“人性圓滿”為界限,而顯出高下之分。可見,曾的這句話濃縮了儒家思想的全部精髓。

【2,此句邏輯的道家出處】

《道德經》和《易經》都有相同含義的表述,是從“道、無、有”三個核心字關係的角度宣說的。如前者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句,意思是“道”孕育萬物,主宰萬物,與萬物一體而不離;“道”的屬性是“無”,所以無形而不可見,顯得神秘。“道”天然就有制衡一切的無窮力量,以“平等一切”為法則,調控萬物在“有”中趨向兩極的變化,迴歸中態;萬物凡違背“道”的決定力,都將趨敗直至滅亡。要想悟道,人必須遠離“有”的兩級態,常在“道”的中態,無為也就無求,無慾也就無爭,平等於一切,就能永居“道”的絕對聖地,超越時空和矛盾,得到與“道”一樣的永恆和永生之能力。此時,人若能通道、明道、在道、守道和行道,叫“至真”,反之叫“至偽”;人順“道”的無為,不與一切為敵,看起來顯得“至拙”,卻是最智慧的,遠勝於世俗所謂的“至巧”。因此,天下人面對“道”時,選擇“真偽”,還是選擇“拙巧”,將決定人生的沉浮和未來的興亡,都是無上的“道”力暗中早定的。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智者行道而永生,愚者逆道而自滅,是誰都不能違背的聖道規律,故“真勝偽、拙勝巧”反映的是最高真理,曾的這句話提煉的也是道家思想的終極真理。

【3,此句邏輯的佛家出處】

每部佛經都在講“什麼是佛、怎樣作佛”,人能覺悟成佛,叫“至真”;人不覺悟,繼續流浪生死苦海,叫“至偽”。人能信受佛教,畢生不移,徹底無我,無心於一切,慈悲於一切,不與一切對立,叫人間的“至拙”,相反,迷逐慾望,沉溺妄想,自害自誤,甘心做凡夫,叫人間的“至巧”。可見,人若“至真”能出離生死,獲得永樂;人若“至偽”永在苦海,沒有出期和休止。同理,人若頓悟成佛,外表看起來“至拙”,不如迷人的“至巧”,卻是真正的大智。所以,曾的這句話總結的也是佛家思想的核心。

【4,此句的教育意義】

曾在家書裡講此話,是自己畢生奉行聖賢教育的最高體悟,是要告訴世人“儒道釋”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絕對正確性,警示後人不要鄙視、拋棄、忘記聖賢教育的終極益世性價值,勸誡社會敬畏“人性、道性、佛性”對世界和命運的因果決定力,即人有私則易敗,人有求則易亡;人有欲則易衰,事有爭則易滅;人有心則易迷,行有念則易誤。命運都是自作自受,天道公平對待一切;“無我”是命之真,“有我”是命之偽,“無心”是行之拙,“有心”是行之巧。人生大事,懸殊前途,何去何從,都在自己當下的“一念”。世事無常不可戀,世智無真不可靠;一世無求最聰明,一生有求最愚蠢。人命常在顛倒中,自救必須靠聖賢。

【5,此句的象徵意義】

“真”特指人心的守人性、順道性、覺佛性,“偽”特指相反的人心違背“人性、道性、佛性”。同理,“拙”特指人行的“無我(公)、無心(正)、無求(仁)”,“巧”特指相反的人行之“有我(私)、有心(欲)、有求(迷)”。所以,此句也是曾以傳統文化的真理為老師,給自己確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最高標準。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爨典璞旅2019-02-18 15:27:26

懷壁若石,行事入世,低調出世,守拙報璞。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一東2019-02-18 17:21:33

謝邀!

“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出自《曾國藩家書》,“抱朴守拙”也可說是對曾國藩人生境界的褒獎。

僅從《老子》道學的角度闡述自己的看法,至巧當然是好的,也為世人所求,我們做工作,學習再學習,訓練再訓練,一門深入下去,日積月累,精益求精,就是為了使技能達到

“至巧”的程度。

《老子》亦言

“有無相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事物總是相反相成的,當技能或方法臻於純熟時,有時反而會被所掌握的技能方法所束縛,所以時時要明白陰陽相生、五行相剋的道理。

至拙勝至巧,有多重解讀,以

“至拙”的精神和方法達到“至巧”的境界,“至巧”為成果,而“至拙”成了境界;至拙與至巧相依相成,相互轉化,適時才是好的,兵法雲“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至巧是很高的境界,如果要戰勝它,用其反面“至拙”,是出奇制勝。

《老子》四十五章言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贏若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抱朴守拙”即是清靜,不在乎方法巧拙,在乎守住本性本原,合於天地,則天地合之。

“抱朴守拙”其境界合乎天地,超乎智巧。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青雲2149552052019-02-18 15:50:55

非常對不起,我不懂此語,網友己徑回答了。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鏡花水月1280633292019-02-18 17:47:46

為天下至拙是說庸及中笨和大巧不工還有至愚 這和自然現象的 庸笨至愚以及大巧不工是一體的現象能勝天下至巧 因為這聖中之及勝天下至巧 吃虧是福能吃虧懂吃虧是拙的體現

抱撲是抱著樸素 庸 笨至愚 大的巧妙都以不工整畫大自然 這是拙的意義 也是以拙畫巧借笨庸至愚的巧以及大巧不工

你怎麼理解“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這句話?抱朴守拙是什麼樣的境界?陳武魁2019-02-18 16:32:00

遵循簡單的基本原理,卻不見的是愚拙。而且卻戰勝所謂自為高明的能工巧匠。因為遵循這個簡單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到天地的道或規律所謂天人合一。但道德經的基本原理不過為現象所歸納為純粹的純粹的簡單原理。如果是唯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見不到本質與實體性的發展。所以這種觀念不能成為現代所遵循的所謂的道。不過是純粹一種真理性罷了。所以只能依守靜篤以對待。而且不能成為後代繼續發展的理論體系。儘管超然與塵世之外。成為道深莫測的道家秘密。正如水滸中的公孫勝 ,宋朝初期的陳博預言宋太祖,張天師等。而且延續今天的道教,仍然修行于山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