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謝邀請!

首先看到這個問題是真的百味雜陳,不知道這結的是親家還是仇家,這就不是頻繁往來和不往來的事情了,你連友情長時間不聯絡都會淡,等到失去聯絡就散了

2

高度認同!

因為親家之間,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天敵。為什麼?

比方說,兩個親家母在一起聊天:婆婆說:“你養的閨女忒懂事,能幹,還孝敬,在家裡啥也不讓我幹,我真幸福!對你閨女,我是一百個滿意!”媽媽會想:“哼,我閨女在家,十指不沾陽春水,到你們家來當老媽子,心疼死我了。這個沒良心的,我是白養閨女了。”如果婆婆說兒媳婦不好那就更不行了。所以,親家之間少見面或不見面最好,省得無事生非。

3

從大機率上看,這句話是正確的。古人告訴我們“親戚遠了香,鄰居高打牆”。

人有接觸,就會產生矛盾,特別是兩家的兒子,女兒結為夫妻,要生活在一起,他們本身就有柴米油鹽,家務事誰做的問題需要磨合。兩家親戚的頻繁介入,由於一般都會偏疼自己的孩子,兩方父母的介入,不僅會使小夫妻倆的矛盾激化,還會影響兩親家的關係。

就算不管小倆口的事,就算是門當戶對,一家有一家的生活方式,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有不同,如果經常來往,就避免不了說自己會怎麼樣,或在神色中顯出不以為然來,久而久之,會形成矛盾。

如果兩家經濟或地理位置相差甚遠,那就更難以避免在風俗,道德甚至三觀上的差距,經常來住會以不愉快收場。

畢定是過去完全沒關係,將來也只有兒女一條紐帶相連的兩家人,各過各的,何必找不自在?

當然也有例外,但前題條件太難了,需要門當戶對,爰好相同,還需要都是道德出眾,懂得仁恕的兩家人才能做到,這種機率太小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

4

個人觀點還是不要經常見面的好[呲牙]

5

親家之間不能頻繁往來,這說法我不完全認同,要看各家的具體情況和兩親家自身的素質修養!

我鄰居老兩口都是退休職工,獨生女兒,初中語文老師,女婿外省的,同所學校數學老師,也是獨生子。結婚的時候兩家合力買了套複式的房子,頂樓的,每層可以單獨出入的,女方父母住樓上,有了孩子後他們讓女婿也把父母接來,男方父母和小夫妻住樓下,男方父母剛來的時候,什麼也不熟悉,生活也不習慣,都是女方父母帶著出去逛街,去超市購物,還帶他們認識鄰居朋友,現在兩親家每天早上一起賣菜,一起公園鍛鍊,那個時候小孩基本都是一起帶,現在孩子上學了,誰有空誰就去接,小兩口有個什麼矛盾,女方父母順著女婿,男方父母幫著兒媳!一有空4位老人還坐在一起打牌呢,相處可好了!小夫妻過的也開心,家裡的瑣事兩家老人都幫忙幹了,他們只管安心上班,哪個父母做好吃的就到那裡吃!

當然不是每個親家都能做到像我鄰居家這樣,有的為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計較。我哥家就是,剛談的時候,女方就提出好多亂七八糟的條件,比如過年輪流過之類的,生了小孩後,矛盾更多,在一起不是她看不慣他,就是這個說那個做的不好,小兩口也經常為老人的嘮叨生氣,後來乾脆就不怎麼往來了,有事通通電話倒也客氣!

許多人都認為,親家都是站在自家孩子的角度說話看問題,各自都心存一定的私心,許多問題都難達成共識,再加上各自的生活習慣差異,經常走動難免會有矛盾產生,還是少走動反而客氣!

可是我認為,如果兩家人三觀一致,又都是通情達理,善解人意,這樣的兩親家還是應該常往來,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兩親家是因兒女的婚姻才結成的緣分,大家又都有共同的目標——為了孩子的幸福!最起碼應該比親兄弟姐妹還親!親家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小夫妻的幸福!

對於那些真的不能和睦相處,見面就會掐的親家,為了少給孩子添堵,就少往來吧,畢竟距離可以產生美,難得見面也不好意思說多!

總之,為了我們兒女的幸福,兩親家不管怎麼做,都應該儘量處理好關係!

6

“親家之間”肯定不能太頻繁地走動,是有以下幾點原因決定的。

一、再好的親戚,再親的親戚經常來往,經常走動就不親了,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和特別的節目,不要輕易去來往和走動,走動多了,給別人帶來麻煩,自然也就不好。

二、這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決定的,很多人說親家越走越親,不是這樣子的,真正的親家是出於真感情和共患難的,這樣的親家才是真的親,如果沒有特別的感情,即使你天天走動來往也是枉然,其最終也是沒有趣味的。

三、親家走動多了,就像喝白開水一樣自然沒有味道了,保持正常的來往就行了,任何東西都要把握一個度,中國的哲學思維偉大之處就是度的把握。我這樣說不知道各位有什麼樣的想法和看法,歡迎大家點贊評論留言轉發,期待下一篇文章我們再見,天中謝謝你們的信任與參與。

7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來往,”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非常認同。

親家之家不能頻道來往,這也是我的親身經歷。

前幾年,孩子剛結婚,由於兩家都是獨生子女,兩個孩子過年時就顯得分身乏術,力不從心。

為了不讓孩子們為難,我們主動提出兩家人都去北京和孩子們一起過年,家務、飯菜由我們兩個老的承擔,每年我都給孩子貼補2000塊錢。

就這樣,每年的臘月二十六我們從遼寧,親家從山東風風火火的兵分兩路,浩浩蕩蕩的進京過年。

到了之後,我親自出馬購物買菜,買雞,買魚肉,回家也是我親自下廚掌勺做飯做菜,包餃子擀麵,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和兩個孩子做。

第二年如是,第三年照舊……再後來,我想明白了,這分明是在抓我二百五嗎?作為一個家庭婦女怎麼可能不會幹家務呢,話說回來,你不會做可以,但打個下手總可以吧?總不能連幫把手都不會吧?實在不行,摘菜,洗菜總會做吧?

再後來,逢年過節的只讓親家老兩口自己去和兒子兒媳、孫子一起過年,我就在老家自己過,眼不見心不煩,圖個清淨,懶得伺候完了小的還要伺候老的。

但那種滋味真的不好受,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嫁到人家就成了人家的兒媳,逢年過節的只能陪著人家的父母過年,心有不甘啊。話又說不出口,又怕孩子們為難,所以每年過年都是我一年裡最難熬的幾天。

其實孩子們過年時也並不開心,因為媽媽一個人過年,她們心裡也不好受,每天打好幾個電話,一會問吃飯了嗎?一會問吃的啥?一會問餃子包好了沒?我們彼此心照不宣,唯恐說出來對方會難受。

一方面要照顧公婆吃喝,一方面要顧及媽媽的情緒,我理解孩子們的苦心,儘量的安慰讓孩子們寬心,只說什麼都好,其實哪也不好,只是不說而已。

基於以上論述,親家之家還是少來往點比較好,至少彼此之間留個好印象。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你認同這句話嗎?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你認同這句話嗎?

8

我認同這句話,包括同胞兄弟也是如此。有亊必上前,大事必登門。平時經常電話問候既可,保持適當距離,距離產生美!

9

謝謝邀請:認同。親家遠來香,隔壁高打牆。

10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說得很經典,可謂洞察了世相人心。

兒女親家,是十分重要的一門親戚。原本八杆子打不著一撇的兩家人,由於兩家的子女結了婚,兩家變成了親家,這種關係是一種姻親關係。這種姻親關係,在所有的親戚中,可以算得上是最高等級的親戚關係了。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你認同這句話嗎?

互為親家關係的四個人、兩對夫妻,如果條件允許,應當保持必要的往來。因為如果連必要的往來都沒有,就不像親家了,就顯得生分了。這些必要的往來主要包括:逢年過節互相走訪、互做生日、兩家的紅白喜事互相往來。大體上就是這些。還有,兩親家還會經常在結為夫妻的子女家的重要活動、重要酒宴上有交集。

為什麼說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往來呢?原因有三個:

第一、往來太頻繁互添麻煩

。親家是很尊貴的親戚,親家上門不是小可之事。中國是禮儀之邦,民間是非常重視親家光臨的禮數的。親家光臨了,必定竭誠接待,宴席安排必須上檔次,各種禮數必須周到。一則顯得熱情禮貌,二則顯得自己有面子。正因為如此,親家之間如果往來頻繁,接待任務很不輕鬆,花錢、費時、費辛苦,大家都會很累。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你認同這句話嗎?

第二、往來太頻繁反而不美,甚至橫生枝節。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整天廝混在一起反而看不出美了。俗話還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口子了。夫妻二人那感情是沒說的,但也會吵架鬧矛盾,舌頭和牙齒還會咬到呢。親家之間如果往來太頻繁,由於雙方的脾氣、愛好、修養、性格的不同,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和諧的事,甚至造成不愉快,這樣反而影響了親家之間的感情,事與願違了。這就叫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第三、往來太頻繁會牽扯到子女,這樣給子女添了麻煩。

兩親家太過頻繁的往來,少不了雙方子女的參與,比如說聯絡、接送、陪同諸方面,做子女的一般難以置身事外。如果兩親家有了什麼不和諧的事,又會傳導到小兩口這邊來,這不是增添了小兩口的麻煩嗎?甚至還會影響到小兩口的感情和諧。這就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親家之間,不能太頻繁的往來”,你認同這句話嗎?

親家之間的往來,基本上應遵循兩條原則:

原則之一、無事不登三寶殿。

除了那些該往來的正常往來,沒有事就不要隨便登門,免得打擾對方。你有時間,別人不一定有時間;你有興致,別人不一定有興致。

原則之二、非請不到。

除了那些該往來的正常往來,其他時間不要冒昧登門。你不請自到,變成了不速之客,人家沒有準備,就會手忙腳亂,難免禮數不周。當然,如果親家那邊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幾次打電話邀請你過去玩耍,那你不妨恭敬不如從命。

11

我認同,用事實說話。我家對面鄰居有一女兒招一它女婿,也是本鎮上的,也是獨生子。結婚後生了一大胖小子,為了姓氏商量多次,在中間人的調解下姓周許;那婆婆每天都要來看孫子,洗洗刷刷的,跟孩子親得很,孩子只要她抱不要別人,時間一長親家覺得不對勁,傍敲側語的不為她動,火了,直接叫她走人,她不幹,來個破罐子破摔,這是我家孫子,我想抱就抱,你管不著,後來還幹上了,這讓兒子媳婦好為難吶。後來還是司法幹部去調解,維持婚姻現狀,小孩姓氏不變,雙方父母各帶一週,每個周未居委會交接,上學後周未學校辦公室交接,不得鬧事,就這樣兩家互不走動,只有小兩口包辦一切,有苦無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