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隨心說說看2020-06-12 15:54:21

崇禎拒絕講和基本原因有兩點:

可以說崇禎是歷史上最悲催的皇帝之一,他勤勉上進有振興帝國之志,怎奈大明王朝腐朽太久,千瘡百孔已病入膏肓,沒落的王朝在內憂外患中,終於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那一刻轟然倒下,對於一個心氣兒很高的崇禎皇帝,面對這幾百年的江山基業就這樣結束在自己手裡,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有多糟糕:茫然?憤怒?不服?悔恨?愧疚?秋風落葉下他的心情我們不得而知,對於自縊在萬歲山上我們只能理解為他真的是生不如死,或是給國家與子民一個交代亦或留給自己些許的尊嚴!

相比較外患的滿清鐵蹄,崇禎皇帝更恨內憂的李自成,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他的組織成員多為草莽、流民、甚至是地痞流氓,這樣一群所謂的“部隊“根本沒有規矩和誠信而言,由於歷史的侷限性他們打仗多為自己,所到之處烏煙瘴氣民不聊生,他們沒有政治綱領更沒有文化素養,對於這樣一群烏合之眾崇禎皇帝骨子裡是討厭他們瞧不起他們的,所以說崇禎皇帝根本不可能跟他們和談,跟他們談判除了感受他們的囂張和受辱之外不會有什麼?個人認為崇禎皇帝有尊嚴的自盡是最好的解脫,至少對大明江山的列祖列宗是一個交代,亦或許能得到史官筆下的一點憐憫……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付凱914588672020-06-14 19:00:06

崇禎末年,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關外後金清兵步步緊逼,自松山潰敗後,遼東盡失明軍只能退防山海關。而關內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也來勢洶洶,志在滅明。

潼關之戰,明朝最後的支柱——孫傳庭部全軍覆沒,李自成軍入主陝西,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改元大順,調兵東渡入晉,欲對北京形成包夾之勢。此刻明朝危在旦夕,人心惶惶,此時敗局已定,迴天乏力,明朝的有識之士認為“南遷”還能尚存一線生機,在這個生死存亡的情形,“南遷”再度提上議程。

其實“南遷”之議並不是到了1644年局勢無法逆轉之際才提出來的。早在明朝忙於兩線作戰,首尾應接不暇之時。據《明史》記載,崇禎的正宮周皇后就率先提出這個議案“後性嚴慎,曾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周皇后南遷的意圖很明確,可當時李自成並未兵臨城下,崇禎也就不以為然。

隨著李自成稱帝,局勢越發不可收拾,崇禎漸漸緊張了起來。在《明季北略》就曾這樣寫道:“正月壬辰(初三),帝召中允李明睿陛見”。李明睿就是“南遷派”主要代表人物,在這次會面中,他更是提到:“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當時崇禎對於他的這個建議也表示十分贊同:‘朕有此志久矣’,“南遷”這個想法存在崇禎心中很久,還私下召見了很多大臣,即將要南遷佈置謀備,更是密旨命令天津巡撫馮元颺在沽口準備三百條漕舟以待命,即河槽解凍後便可啟程南下。

雖然崇禎南遷的意圖也很明確,準備也相當充分,可是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當李自成的主力軍抵達山西,此時的朝堂已經人心惶惶,十分恐慌。左都御史李邦華就提出“請帝固守,而太子監國南京”的建議,可是這個建議很快就引來以光時亨為首等多數大臣的極力反對,“太子往南,諸臣意欲如何?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眾臣聽後皆沉默不語,這乃是崇禎的心病,他的內心實在不願唐玄宗、唐肅宗的歷史再度重演,由此崇禎不得不發自內心感嘆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

之後李邦華等人再三請願南遷,可是崇禎的態度卻有了很大的轉變,怒言道:“國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決,無復多言。”自此“南遷”問題就此被擱置。隨著駙馬鞏永固提出:“聖駕南行,徵兵親討”被否決之後,崇禎南遷的的機會也煙消雲散了。

到了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自知救兵無緣的崇禎,南遷的念頭再次湧上心頭,崇禎換上了宦官的衣服混入人群中,準備離開京城,可是城內已經亂作一團,大街小巷皆是起義軍,無奈之下只好回到內苑,最後走投無路的崇禎在萬歲山自縊身亡。

相信很多人會疑問,南遷是當時唯一可行的策略,為什麼到最後都不能付諸以行呢?其實自李自成稱帝后,江南反叛軍佈防空虛,崇禎完全可以趁此機會南下。由於當時朝廷大臣都認為不該南遷,崇禎又反覆不定,不敢力排眾議,下定決心南遷,所以也失去了南遷的最好機會。

其實崇禎虛榮心極強,很大程度上無法接受拋棄數百年宗廟家業,委曲求全。另外,久居深宮的他無法審時度勢,過分高估京城守軍的能力,這一切皆因京師數次被圍,最後皆化險為夷。所以在起義軍攻破章義門後,還幻想著李國幀率兵救駕。但是他不是知道的是,現在京城守軍已經是畏賊如虎,毫無抵抗的慾望,最後他也就盼不來李國幀,等不及吳三桂,就落得亡國的下場。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尋根拜祖2020-06-26 18:01:02

一艘巨大的海輪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歷經風雨,它已經破舊不堪,偏偏又不小心撞上了冰山,被撞出了一個大窟窿。船長說:哪位兄弟去修復一下?三副說我去,船長很感動,好兄弟,加油。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三副正帶著一幫小兄弟埋頭苦幹,背後突然捱了二副一棒子:船長,這傢伙根本不懂修船,造他這麼弄,非把船弄沉了不可,殺了他還是我來吧。船長愣了愣,好吧。二副帶著一群小弟,進入底倉開會。突然間艙門被撞開,三副的跟班四副帶著一幫人闖進來,一頓刀砍槍戳……

“報告船長,二副企圖以修船為幌子,對你奪權,所以我宰了他!”船長不置可否,好吧,由你代替二副,你去修吧。新任二副還沒笑出聲,又蹦出來一個人說:老大,這傢伙是二副的小舅子的表兄弟媳婦家的大侄子,想乘機搞沉船替二副報仇!船長嚇了一身冷汗:把這傢伙扔海里去!

緊接著,海輪又被撞出了幾個窟窿,船身開始傾斜。船上的人分成了兩大幫派,不管誰提出去修船,立刻就會被另一夥人幹掉,個人私產被搶劫瓜分一空。於是他們都指責對方是破壞修船的罪魁禍首,說到感動之處眼淚鼻涕,大義凜然,邊擦眼淚邊瞄著下一個接近窟窿的人,悄悄摸著刀把,準備出手……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大明王朝就是這艘海輪,道貌岸然的水手們,就是大明的文官集團!

上天垂憐,給了大明多次機會,也給大明派去了多名擎天博玉柱,怎奈大明的政治環境已經朽透了,在背後捅別人刀的人尚可活,誰要是認為自己是救世主,非要出面挽救危局,誰就得死!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軍包圍北京城,炮轟西直門、彰義門和平則門,一路上守將們或逃亡,或不戰而降。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剛剛投降的太監杜勳為代表,入皇城跟崇禎帝談判,提出三個條件:

1。割西北一帶給李自成稱王;

2。朝廷給李自成部犒賞百萬;

3。李自成可以不奉召覲見皇帝。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為了表達誠意,李自成還答應兩個承諾:

1。協議達成,李部立刻退軍河南;

2。李自成可以幫崇禎帝剿滅國內叛亂,和出兵對付關外清軍。

眼看就要亡國了,李自成居然提出這麼低的條件,還附帶自我承諾,對崇禎皇帝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事。

可結果出人意料,崇禎帝居然嚴詞拒絕了!李自成一張熱臉貼上了冰涼的大屁股,他一聲令下,第二天就攻入皇城,大明滅亡。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與崇禎秘密談判的事,記載於民間筆記,說實話難言可信。李自成佔盡優勢,憑什麼給自己戴上一道箍?不過,這個記載並不妨礙我們對問題的探討,假使談判是真的,也註定不可能談成功,因為大明這條船,已經容不下任何正義存在!

文官集團的反對勢力太強大

崇禎帝一朝的文官集團,是歷史上最無恥的一個群體!人人都以道德君子自居,人人都對別人暗下殺手,人人都是加害人,人人也都是受害人。

這是一個群魔狂舞的時代,他們站在各自的利益立場,不論是非,只要是利益衝突方的提案,一律反對,只要是利益衝突方的人,一律往死裡打。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大明朝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席捲大半個中國,關外滿清對峙山海關,面臨一觸即潰的危機。其實每個人心裡明白,大明根本沒有力量對付內憂外患了,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犧牲區域性,保全大局。

方案一:承認滿清獨立,換取關外一時安寧,集中兵力解決內憂;

方案二:收買李自成,換取李自成為我所用,平息內憂,集中精力解決外患;

方案三:遷都南京,讓出半壁江山,從江南另圖出路。

這三個方案,反覆提起,多次秘密操作,可是每次結果都很慘烈,往往以動議人的腦袋為代價,畫上句號。

比如袁崇煥,曾經與皇太極秘密通訊,被釘上叛國罪凌遲處死。兵部尚書陳新甲,奉旨秘密談判,剛開了個頭就因資訊洩露,被崇禎帝當替罪羊丟擲去斬首示眾。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又比如遷都,倡導者侯恂、周延儒、李明睿等人,要麼被殺要麼被貶。反對者凜然爭議:天子守國門,君臣與江山同生死,怎麼能做出如此禍國之舉,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其實反對者才是滿嘴噴糞!假如遷都,一大群北方士族集團怎麼辦,他們的家業都在此,房產地產商鋪,大姨太小老婆林林總總數百口,損失得多大!所以,你這個皇帝得替我們當傻大個,前面頂著!

總之,大臣們每個人冠冕堂皇的言辭後面,基本都暗藏禍心!他們就像舞臺中央的辯論賽選手,每個人都有兩套臺詞,當正方時侃侃而談,切換到反方同樣義正辭嚴,一點不違和。

崇禎搖擺不定一再失機

崇禎帝作為帝國大老闆,他為何不當機立斷,做出“明智選擇”?其實崇禎也難,他也是利益方,顧忌太多,加上能力不足,擔當不夠,導致一再錯失良機。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1.崇禎帝缺少責任擔當

以上三個方案,不是簡單的國家前途的抉擇,涉及諸方利益,想要達成一致是絕不可能的,對決策失敗的可能性,需要崇禎皇帝個人的擔當。

然而崇禎表現得相當猥瑣,他不光沒有擔當,還四處推卸責任,陷入了文官集團布好的龍門陣。尤其是陳新甲之死,談判的資訊一外漏,崇禎帝立刻一問三不知,把責任全部推卸給陳新甲,導致陳新甲慘死。

陳新甲的死,讓所有朝臣都看清楚了崇禎的嘴臉:這傢伙不能替他辦事,早晚會被他賣了!難怪崇禎到最後成了光桿司令,敲響鐘鼓,竟無一人上朝,他要不是皇帝,早就被人踹了!

2.崇禎帝優柔寡斷誤事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崇禎帝對利益集團的鬥爭慘烈,顯得束手無策。文官集團打成一鍋粥,利益相互滲透,牽一髮動全身,打哪個都手疼,所以,在痛苦的觀望和悲號中,目睹巨輪沉沒。

這就是崇禎帝的性格缺陷,信一個人不能堅信不疑,恨一個人又不能徹底剝離,導致利益鬥爭越來越複雜。

曹化淳曾經對崇禎說:假如魏忠賢還在,總不至於這樣。

都說魏忠賢禍國殃民,客觀講,晚明的文人集團之所以肆虐,就是少了魏忠賢勢力的掣肘。魏忠賢夠狠毒,有他在,文官集團會發展到無法遏制的狀態嗎?

崇禎殺了魏忠賢,自己又不具備魏忠賢的殺伐手段,替文官集團打死了大老虎,自己卻落得被狗咬!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3.面子害死人

崇禎特別忌憚把三個方案公開化,除了缺少責任擔當外,他的面子問題也害死了他。與叛臣賊子談判,不是等於自降身價嗎?承認滿清獨立,承認李自成合法化,不等於喪權辱國嗎?遷都不等於丟失祖宗江山社稷嘛!

都對,死社稷的義,值得誇獎,可是頂著屈辱,臥薪嚐膽東山再起,更難能可貴,更是偉丈夫。一個連面子關口都突破不了的皇帝,活該亡國。

江湖傳聞,杜勳和申芝秀代表李自成談判時,轉述了一些李自成的狠話,犯上的話,讓崇禎的尊嚴受到折辱,面子大失之下,他惱羞成怒,憤然拒絕談判。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和、戰、降都是無解的難題

其實,即便崇禎同意和談,恐怕結果也是狗咬豬尿泡。大明的問題,表面上是決策選擇問題,本質卻是政治腐敗的問題。決策選擇錯失機會可能還會再有,事實上崇禎是多次錯失機會。甚至選錯了還可以修正,唯獨政治生態朽了,即便選擇對了,也改變不了結局!

我們可以演繹一下,假如崇禎同意李自成的條件,李自成撤兵。我相信李自成剛走,朝廷立刻就會有人站出來,清算贊同和談的人,並且撕毀協議。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就算崇禎雄起一把,頂住壓力,李自成拿著銀餉替大明剿匪,接下來一定會有人跳出來,想方設法拌李自成的馬腿,甚至崇禎也會被說服,跟李自成翻臉。

所以,大明從根子上爛了,指望區域性施救,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戰、和、降這些抉擇,哪一個都是無解的結局。

大明拿不出解決方案,歷史給出了方案——去死吧!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2許雲輝2020-06-12 09:25:50

1644年春,李自成兵臨京師城下,向崇禎提出三個退兵條件:割地西北,封西北王;索要百萬軍費犒賞義軍;不覲見皇帝。

崇禎氣歪了鼻子:自明建,朱元璋就定下“四不”祖訓,後代君主絕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明朝皇帝都頗有骨氣,戰敗亦不降不逃。1449年,明英宗於土木堡被瓦剌俘獲,在當人質一年間,始終未低頭違反“四不”祖訓。正因無油水可榨,他才被瓦剌送回。

李自成大兵壓境前,崇禎大可率眾文武南下避敵。南方國土遼闊,南京尚有一套完整行政機構,足以仿效南宋,與北方劃江而治,甚至還有北伐中原的翻盤機會。但是,崇禎拒不南下。

崇禎堅拒李自成的三個條件,首先因割地賠款嚴重違反“四不”祖訓和國家利益,其次不願放下尊嚴與亂臣賊子和談,最後是已下定戰敗自縊保名節決心。

故,明朝是真正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語文黃師傅2020-06-14 17:13:18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絕講和

一、站在崇禎皇帝角度考慮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1、

李自成是農民起義。是亂臣賊子奪他的天下,和亂臣賊子講和,作為一個高傲的皇帝他辦不到。

2、崇禎皇帝,是一個自認為有能力的人。他說過“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據史書記載,崇禎皇帝非常勤政。起得很早,睡得很晚。他從他老爹手裡,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他老爹據說有二十年未真正的上過朝,重用宦官。他整天做木工,不理朝政。崇禎皇帝接手時,明朝內憂外患。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3、無錢賠償。崇禎皇帝時,內憂外患。內有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張獻忠和李自成的起義,只是最大的兩支起義,其它還有很多。外有大清虎視眈眈,隨時入關。為鎮壓各地農民起義,為了阻止大清入關。耗盡了大明王朝的財力物力人力。國庫早就無錢。

4、存在僥倖心理。崇禎認為京城牆高城厚,李自成斷時間無法攻破。各地勤王之師趕來,就會打敗李自成,趕走李自成。

5、張獻忠投降明軍後又多次反叛。李自成講和,疑心病很重的崇禎根本不相信。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二、站在李自成的角度考慮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1、自己就是一農民。能夠當一個西北王足夠了!有地盤,有朝廷賠償的錢。能過逍遙自在的日子何樂而不為。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2、講和條件裡有一條,李自成不用朝見皇帝。如果達到講和條件,自己就是沒有稱號一個土皇帝。

3、攻打京城,牆高城厚。能夠兵不血刃,達到自己的目的,少死人,何樂不為。

4、起義軍內部爭鬥。劉宗敏等即將領,手握重兵,居功自傲。攻進北京後,從劉宗敏強佔吳三桂的妾,可知李自成基本上約束不了他。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以上這些,大致就是崇禎皇帝,不和李自成講和的原因。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正能量說史2020-06-12 12:16:27

照理說,京城形如累卵,這是大明的最後機會。可崇禎拒和談,親率六師死拼到底!是錯失良機, 還是氣數已盡。

如果我沒記錯,崇禎說的是他再考慮下吧。

其實簡單說就是沒想好。這個和談來的太突然,各種令人咋舌的條件,他需要消化,需要和大臣們討論權衡利弊,畢竟事關重大。當然大臣們一如既往的沉默,把皮球踢給他。

崇禎這邊的籌碼,京城前幾次清軍入關沒破,還有些軍隊,等吳三桂的精銳來勤王。但他忽略了一點,他的部下們早都對他忍無可忍,已是眾叛親離的前夜了。

他猶豫的是,李自成這個人言而無信,自己三百萬根本湊不上,如果靠著對人民敲骨吸髓來湊上賠款。哪天李自成再來就比現在還絕望,他很看重的名聲也會如桀紂差不多。其實他本人是很怕死的。

李自成這邊,我猜是對攻下北京信心不那麼大,擔心有很大傷亡,加上自身核心部隊就幾萬,帶了這麼多降軍,心裡也是慌得一筆。吳三桂部隊來了,萬一久攻不下,降將復叛,那不死也得脫成皮。所以先敲詐一筆,確定合法地位,回去鞏固一下根據地再來。

崇禎雖然昏庸,但是很多選擇也不是看起來這麼簡單。比如南遷、和談之類,當然他優柔寡斷、患得患失讓他錯過了很多機會。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積極的餅乾w2020-06-11 22:43:34

有很多記載都可以證明,李自成在西安的時候已經稱帝了。這方面,投降大順的明朝文官應該是最清楚的,張家玉在給李自成上疏時就稱其為“大順皇帝陛下”,很明顯李自成稱帝是在西安,而不是臨離開北京時才稱帝。

所以,封西北王、中分天下、出任大將軍、明帝遜位這四個選項中,封西北王和出任大將軍首先可以排除,李自成不可能眼看勝券在握還平白無故給自己降級。

中分天下一說也不怎麼靠譜,明廷其實已經孱弱得不堪一擊了,宣大、居庸兵馬降闖,劉澤清、高傑南逃,理論上應該存在的京師三大營不戰而潰,崇禎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是關寧軍。崇禎或許會以為關寧軍能解京師之圍,但是我們從後面李自成的表現來看,李自成是沒怎麼把吳三桂放在眼裡的。如果吳三桂真的來救崇禎,李自成也有把握戰而勝之。這樣一來,和崇禎達成和約也就沒有多少必要性,因為崇禎在政治意義上已經是個死人了。

從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的舉措來看,調白邦政負責漕運,派董學禮、武愫前往徐州整頓防務,派劉暴招降黃得功、高傑、劉肇基等人。他應該是打算平定了華北之後就迅速收取江南的,畢竟不把大運河打通的話,北方的糧食供應也會是個大麻煩。如果不是因為清軍突然插手,李自成將能夠集結十萬以上的兵力下江南,屆時江淮明軍勢必土崩瓦解。以劉良佐、劉澤清的節操會幹什麼自不必說,與李自成結怨太深的高傑、左良玉,與崇禎有私人恩義的黃得功就算不肯投降,他們部下的李成棟、、金聲桓、馬進忠、田雄、馬得功、李國英、徐勇等人也不會去拼命。劉肇基、乙邦才、黃蜚、吳志葵、魯之璵、諸葛晉明、程秀夫、王東日等人雖然在清軍南侵時選擇了抵抗到底,但是如果來的是闖軍,他們也未見得一定抵抗。由於李自成對清軍的威脅重視不足,他對接下來局勢的預判應該是“江南不難平”,實際上很多投降李自成的明朝降官都持這樣的觀點,這樣的話,和崇禎中分天下也毫無必要。

二月中旬,李自成在進軍太原的時候下了一道詔書,裡面曾經提到,大明朝“君非甚暗”“臣盡行私”,給崇禎找了個臺階,還稱“爾能體天念祖,度德審幾,朕將加惠前人,不吝異數。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爾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慶,用彰爾之仁。”再加上崇禎的兒子朱慈烺投降之後被李自成封為宋王,假如崇禎不死,宋王之爵大約就是留給他的。由此推斷,李自成在談判時提出的條件很可能就是崇禎遜位。就是讓崇禎“心甘情願”地“主動”把皇位讓給他。這樣的話,可以給潛在的投降派一個極其光明正大的理由,有利於更多地區的和平開城。

這樣一來,崇禎難以接受李自成的和談條件也就很好解釋了。其實崇禎也沒想到自己完得這麼快,身死不過是去年十月份的事,十一月三邊失守,十二月陝西全境失守。到這時,李自成不過也就佔了明朝十五省中的兩個而已。但是緊接著,一月份李自成稱帝,二月份掃平了山西,三月份就到了北京城下了。崇禎整日坐在皇宮裡看自己的手下的這幫人的報告,對於國家的瞭解是嚴重失真的,李自成打下半個河南的地盤,花費了三年時間,奪取並鞏固湖北四府也花了一年,按照這個進度推算,陝西、山西兩個省,怎麼也能堅持兩年吧?

明軍在寧武、大同、、居庸、大同都有非常強大的軍隊,足可以與李自成一決高下。但是崇禎卻沒意識到這些軍隊都已經徒有其表,他還盼著李建泰出馬能剿滅李自成,卻不知道李建泰已經混到了連手下的三千兵馬都約束不住,地方上的縣令都不肯開門接納他的程度。

崇禎並沒有意識到,他現在面對的主要問題已經是如何不被李自成剿滅,他還有很多幻想可以依仗。幻想吳三桂、劉澤清、高傑會來勤王,幻想闖賊不一定能打破京城,幻想過些天再跑也來得及。既然崇禎並沒有真正著急,那麼以大明朝的辦事效率,議和這麼大的事拖個一年半載也是很正常的。

崇禎並不拒絕談判,三月十七日的時候,李自成的談判代表杜勳縋城而入,並沒有被直接拉出去砍了祭旗,而是得到了大太監王德化的禮遇。根據李長祥《天問閣集》中記載的兵部尚書張縉彥的回憶,李自成一方負責談判的除了杜勳這個投降的太監之外,很可能還有一員闖軍武將,張縉彥在正陽門城頭巡邏的時候,發現太監們在設宴款待一個人,太監們稱此人是“城下都督爺”,而且對張縉彥出示了崇禎的手書,上面只有四個字:“再與他談”。

假如前面的猜測正確,李自成提出的要求是讓崇禎遜位,崇禎要再談也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他肯定不會那麼輕易地放棄皇位。但是李自成和崇禎使用的顯然不是一套話語體系,李自成不會像大明的官僚那樣磨磨唧唧地一拖再拖。長期頓兵於京城之下,很明顯也對闖軍十分不利,如果吳三桂突然忠誠度爆表,趕來增援,李自成背靠明軍防守的京城對付幾萬關寧軍也不那麼容易。既然談了兩天都沒有結果,李自成就認為和崇禎沒什麼可談的了,在三月十九日下令攻城,然後一天就攻下了京城。

破城當日,崇禎召見了自己的妹夫鞏永固、表弟劉文炳二人,問他們能不能帶家丁保護自己逃走。這兩人作為實在親戚,還是比較替崇禎著想的,在孫傳庭死後,就提議崇禎把永王、定王兩個兒子送出去,但是崇禎已經沒錢可用,又不肯偷偷摸摸把兒子送走,動搖京城士氣,所以就一直拖延症發作,沒有照做。鞏、劉二人均表示,您要是早幾天說這事,我們沒準還有轍,現在才說,啥辦法也沒有了,大家一起死吧。崇禎帶著一群太監嘗試了一下,發現確實逃不出去,於是大家就分頭自殺去了。

崇禎之前遲遲不肯南逃,也不肯把兒子送走,也很好理解,因為直到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這天以前,崇禎都不確定李自成到底能不能攻破京城。

之前每次清軍入關,都有各路勤王軍來保護崇禎,每次京城也都保住了。崇禎到最後也認為吳三桂還能來救自己,到最後都認為京城的城防是可以依仗的。如果他留太子守在北京,自己去南京,那麼如果北京守住了,自己豈不是要和唐玄宗一樣“被太上皇”,如果他把太子送去南京,自己留守北京,萬一此舉動搖了京師的軍心,本來能守住,現在守不住了怎麼辦?自己豈不是白死了。再加上沒想到李自成的速度會這麼快,崇禎就在猶豫之中把最佳的逃命時機錯過了。

我們從後世的角度,看各種史料,可以對當時的全國局勢有一定的瞭解。

但是崇禎對全國大局的瞭解可能不如任意一箇中等水平的現代明史愛好者。

他這輩子都沒離開京城這一畝三分地,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際,他不知道怎麼給士兵分軍餉,不知道怎麼讓士兵在守城的時候吃上飯。至少三年前他叔叔福王朱常洵被殺的時候,他就知道李自成的口號是“不當差,不納糧”,可他沒理解這意味著什麼;一年前,他的本家親戚鄖陽推官朱翊辨告訴他,李自成開始種地了,民心開始被賊爭取過去了,他還是沒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

崇禎統治的並非真實的大明,而是他想象中的大明,他不瞭解農民,不瞭解士兵,不瞭解山川、河流、道路、田地,他對大明的瞭解,大多來自官樣文章,也就一部分臣子的彙報能帶來些真實情況。比如說吳甡曾告訴崇禎,驛卒們已經被逼得賣妻鬻子,快要活不下去了,崇禎沒在意;盧象升曾經告訴崇禎,小民的土地都被豪勢之家佔去了,要對大戶徵糧,別再對小戶徵糧了,再徵就把他們都逼成流寇了,崇禎又沒在意;堵胤錫曾經告訴崇禎,大明朝的官軍中有大批唯利是圖的暴徒,對百姓比土匪更殘暴,是他們把良民都逼成了賊,崇禎還是沒在意。崇禎永遠堅信自己是對的,有錯的永遠是大臣。他自己撥款不夠數,卻把招安陝北流寇失敗的責任推在楊鶴頭上;招安張獻忠、羅汝才是在他的支援下進行的,但是張獻忠、羅汝才復反時殺頭的卻是熊文燦;鄭崇儉未失一城,未喪一旅,甚至還兩次擊敗張獻忠,就因為要給崇禎信任的楊嗣昌背鍋,就要斬首市曹;真正和清朝議和是崇禎自己,一旦事情洩露,殺的卻是陳新甲;既不給足孫傳庭軍餉,又不許孫傳庭屯田,一定要孫傳庭立刻和李自成決戰,打輸了之後又一口咬定為他賣命到死的孫傳庭臨陣脫逃。

崇禎一直幻想著會有人來救自己,可是他連自己的臣子都不懂。

1629年己巳之變時,袁崇煥、耿如杞、梅之煥等人來救崇禎,他們的最終下場如何?

1636年丙子之變時,朱聿鍵等人來救崇禎,他們的最終下場如何?

1638年戊寅之變時,盧象升、孫傳庭、祖寬等人來救崇禎,他們的最終下場如何?

1642年壬午之變時,範志完、趙光抃等人來救崇禎,他們的最終下場如何?

當然,也不是說崇禎殺、罷免的人就一定都沒有罪,比如說祖寬,就以軍紀敗壞、姦淫擄掠著稱,但是他為崇禎賣命打農民軍、打清軍,戰功卓著也是事實。而崇禎殺他的理由卻不是因為他殺害了老百姓,而是因為“失陷藩封”,因為他沒有保護好崇禎的堂弟德王。

就衝崇禎這麼用人,再一再二再三再四,這回甲申之變,第五回了,早就認清了崇禎套路的吳三桂、劉澤清、高傑他們要是還能來救崇禎,他們對大明朝是有多忠誠?

可崇禎不這麼覺得,他依然覺得自己是聖明之君,覺得都是群臣誤他,卻不想想,溫體仁、周延儒這一幫亡國之臣,不都是他這個亡國之君提拔起來的嗎?周奎、王之心這幫鉅貪,不正是他的親戚親信,被他縱容出來的嗎?賴誰啊?

正因為對自己的定位如此不準,崇禎對於天下大勢的判斷離譜得出奇,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天下絕大部分人拋棄了。

還相信自己擁有隻存在於吃空餉的報告中的那些虛幻的兵力,還以為自己能憑城堅守,還以為自己能等來援軍,還以為自己有可能打敗李自成。

所以他為了拖延時間會和李自成和談,但讓他把皇位讓給李自成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在覺得自己還有翻盤的希望的時候怎麼可能交出權力。或許李自成只有在北京城下殲滅吳三桂甚至殲滅多爾袞,才能真正讓崇禎明白大勢已去,可那就不是李自成辦得到的事了。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幷州別駕2020-06-12 17:33:16

皇帝的尊嚴怎麼允許亂臣賊子隨意踐踏呢!帝王家的人都認為“士可殺,不可辱”。不然,等自己百年之後,無言再見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李自成提出的第一個條件:將大明朝的西北一帶劃分給李自成。第一個條款無疑是割地賠償,讓崇禎直接認輸。當時,李自成帶著自己的起義大軍來到了紫禁城,他的軍隊勢如破竹,攻破皇宮的防守完全不在話下。但是李自成有意羞辱崇禎,他覺得崇禎已經是刀俎上的魚肉,任他宰割。此時不羞辱一番更待何時呢?他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向崇禎提出了和解。崇禎當時覺得很奇怪,但是他也不能明白李自成的意思,直到他看到了李自成的第一個和解條件。

他的第二個和第三個條件分別為:大明朝賠付李自成兩百萬兩白銀、李自成願意以鄰國之誼的情義幫明朝平頂內亂。崇禎看到剩下的兩個條件之後,他氣的差點背過去。他對使者說:“即使你們這些亂臣賊子撕碎我的身體,你們也別想殘害我的百姓!”這個使者聽了崇禎的話之後,趕緊回去稟報李自成。這些都在李自成的掌握之中,他的這些條件不僅僅是順從民意,讓自己不當以下亂上的亂臣賊子,他還有更深的一個計謀,那就是逼崇禎自殺。

當李自成具備得民心,順天意這兩個條件之後,他登上皇位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可惜崇禎並沒有看透這個計謀,他傻傻的以為李自成僅僅只是羞辱自己,他在最後一刻都想著護自己的百姓周全,讓自己的死亡結束李自成的殺掠。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定遠有多遠2020-06-14 13:36:00

李自成和談條款裡有一條是要求封他為西北王。崇禎恪守成規認為明朝乃朱家天下,不得有外人為王。如和談李自成定堅持不讓。崇禎寧死不願承擔明朝列祖列宗的規制毀於己手之責。談亦無果,故而以死明志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呸i啥也不是2020-06-12 15:04:04

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崇禎皇帝上位之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當時的女真人屢屢侵犯國家土地。國家內的李自成等農民實力也是剿不完。大明王朝處在動盪之中。崇禎17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並且率領軍隊進攻京城。

但是也不知道崇禎皇帝心裡怎麼想的,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之下竟然拒絕了李自成的這個和談條件,最終導致李自成率領大軍攻進京城,崇禎皇帝最終自殺。明朝的國家也宣告終結。那麼當時崇禎皇帝為什麼不答應李自強的小小請求呢?

李自成雖然兵臨城下,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考慮。山海關那邊還有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吳三桂,他手上的鐵騎可不是吃素的。假如不是為了抵抗後金,早就把自己給踏平了,而且南邊也有數10萬大軍,虎視眈眈,這都是大隱患,所以這樣綜合考慮李自成這個條件就無可厚非了。但是崇禎皇帝那邊兒的回答就有點兒欠妥了,有點兒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感覺。

在明朝遷都京城之後,就以天子守國門為國策,所以如果崇禎皇帝親自答應這個條件,就會覺得愧對於天下,愧對於祖宗。因為崇禎皇帝實在是太好面子了,所以他不想答應這個請求,李自成只是要一個朝廷的態度,假如崇禎當時能夠好好的安慰李自成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了,說不定大明得以延續,繼續傳承。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為何拒講和?不一樣的歷史1232020-06-16 17:07:19

在大明末年的時候,當時朝政虧空赤字特別厲害。有一個大臣建議大明的末代崇禎皇帝取消掉驛站,每年可以為國家節省幾百萬兩白銀,崇禎皇帝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就答應了他的建議裁撤了驛站,剛開始的時候確確實實為國家減少了大量的財政負擔,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裁撤了驛站給國家帶來了幾十萬的流民,而這些流民裡面有一個人叫李自成,另外一個叫張獻忠。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在揭竿起義之後經過奮戰,1644年他帶領農民起義軍摧毀了北京周圍的駐防,兵臨城下。當時的大明可以說已經是病入膏肓,風雨飄搖,無論是戰鬥力、經濟能力,都已經崩潰,幾乎沒有什麼抵抗能力。而率領大軍君臨城下的李自成這個時候竟然向崇禎皇帝提出了和解的請求,大概的意思是說其實自己也並不想推翻大明的統治做皇帝,只要崇禎皇帝答應封他做異性王爺,管理整個陝西地區的軍政,他便馬上撤軍,並且會進攻滿清,為大明效力。但是他也有條件,條件是崇禎皇帝需要為他的軍隊提供軍餉。

推廣BOSS直聘,匯聚高薪名企,崗位要求、薪資待遇等真實招聘資訊,^^線上註冊,完善簡歷,隨時隨地,直接開聊,聊爽就約面試,。。。按照正常的道理來講,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肯定是保命要緊。他只要答應李自成的這些要求,便可以獲得苟延殘喘,收拾力量等待機會,最終到底鹿死誰手還不可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崇禎皇帝這個時候竟然拒絕了他的這一個要求,在將自己的家人刺傷刺死之後,他來到了後山,找到了一棵歪脖子樹,直接吊死了。這多少讓人看起來感覺難以難以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失去自己的江山,都不願和李自成和解呢?

首先,小編覺得,是因為崇禎皇帝的性格過於自我。

崇禎皇帝生於皇家,後來貴為大明皇帝,在骨子裡面就對等級制度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覺得自己是皇帝,是天子,是天下之主,什麼都要自己說了算。他不能夠忍受別人來脅迫,要求他做什麼,他不懂得妥協,寧願自己去死,都不願意接受可以活下來的機會。這和大清國的皇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清的皇帝,只要一戰敗,就想方設法的賠錢了事,反正是賠了錢,自己繼續做皇帝,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別人怎麼說管他呢。

第二個原因應該是崇禎皇帝覺得不甘心。

他如果在這個時候與李自成達成和解,也就相當於承認了李自成的政權。當時李自成的手中已經控制了陝西,河南,山西這幾塊地方,如果得到崇禎皇帝的承認,可以說他就已經拿到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崇禎皇帝不願就這樣輕易的把自己的半壁江山送人。

推廣BOSS直聘,專業人才招聘網站,海量熱門職位招聘資訊,輕鬆找工作。^^保定人才資訊網,眾多名企招聘資訊,搜尋您想要的職位。。。第三個是他不想滿足朝內官僚和士大夫階級的陰暗目的。

經過多年的觀察,他發現自己這個皇帝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孤家寡人,朝廷裡面的這些人雖然表面上看上去對他畢恭畢敬,但是一旦出現危機,很多人還是要先保住自己的性命。李自成兵臨城下之後,很多人紛紛向李自成求和。崇禎皇帝看透了他們的嘴臉,深深的感到失望,甚至是絕望。所以他寧願自己去死,都不願意滿足朝臣們的想法。

第四個原因是他打心眼裡面就看不起李自成。

依然是他的那種思想,認為自己是皇帝,高高在上,李自成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根本和他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現在去要騎到他的頭上拉屎,皇帝竟然要向一個賤民低頭,他覺得是對自己還有大明王朝莫大的侮辱。

第五個原因是出於崇禎皇帝對李自成的仇恨。

李自成在一路攻打過來的過程當中已經殺死了很多明朝朱氏的皇室成員,這些人都是崇禎皇帝的至親。可以說他和李自成已經結下了血海深仇。他覺得即使這個時候自己答應了李自成,他也沒有臉面去見祖先。還會成為全天下的笑柄。

基於以上原因,崇禎皇帝寧願上吊而死,也不願意滿足李自成的要求。不得不說,崇禎皇帝確實是一個鐵血男兒,其實他並不是一個昏君,也不是一個庸碌無能的人,對權術的掌握還是非常到位的。無奈當時國家已經病入膏肓,等到他接手的時候。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了,自己還要落下一個亡國皇帝的頭銜。相信在臨死的那一刻。他是異常絕望的,他不知道,在他死之後如何去面對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