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有的人看到好的文章都不願意分享,寧願自己偷偷留著?Choi女士的精緻日記2019-09-27 11:46:45

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是比較優秀的產品經理、技術大牛,至少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都有著過硬的專業實力,除去那部分性格較為內向的人,他們平時大多樂於分享。

但我卻幾乎很少見到他們在公眾場合或者朋友圈裡分享著自己專業的想法和見解,朋友圈裡大部分都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生活點滴。

和他們漸漸熟悉之後,發現他們每個人幾乎都有一個私人分享空間,可能是網路部落格、一個七八個人的群,或是一個雲端的筆記空間。

在那裡幾乎都堆滿了他們的思考精華和經驗覆盤記錄,包括我自己,以前每個產品的專案覆盤和資料記載,都會放在石墨的文件裡面。

過去幾次的聊天中發現,其實他們都是那些樂於分享的人,典型的分享型人格,但工作層面的資訊在朋友圈裡分享意義不大,一度覺得朋友圈似乎更貼近生活,比較適宜傳播生活的資訊。

更有些人會覺得,無論自己提出什麼樣的看法和觀點,在繁雜的交際圈裡帶來更多的只會是白眼、爭議和調侃,根本起不到分享的意義,而這種反饋對於分享者來說,大部分都是沒有意義的。

是的,他們本身熱愛分享,但在社交的鎂光燈下,還是選擇了吝嗇,當他們發覺你是個能聽進去的傾聽者或交流者,彼此也許能分享更多。

畢竟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往往最有價值的那部分資訊常常藏匿在塵世中,得不到充分的分享,就像一件沉睡了多年的寶藏,等待人類去挖掘和重啟。

基於這個原因我做了「雅格布」這個產品,旨在更充分地還原純粹的優質內容分享。

自從開始做雅格布之後,我恨不得能把所有關於產品設計和戰略定位的精華知識都覆盤一次,以我自己親身的產品試錯經歷再沉澱出來。

我認為這是有價值的,至少這裡面都是人民幣的教訓,由投資人給予的機會所堆砌出來的。

而那些指引我不斷前進的資訊幾乎都是從我身邊的各位老師身上“扒”下來的,更有些過於深奧的領悟,還是工作幾年後才恍然大悟。

這些老師都是比我優秀很多的人,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於總結,也樂於分享,但只是樂於向我分享。

為啥這麼說呢?

拋除開各種商業的宣講和座談會,這種分享僅限於在他們私人的圈子裡進行,或者在那些必要的分享時刻,例如專案的覆盤會議,季度OKR制定策略會議,以及一些棘手問題的解決交流中。

他們從來都沒有把這些無私的分享予以一個體面的形式在社會中牟利,而是不斷在學習和工作中傳承下去。

當中有我的前同事、前領導、創業者、所在行業獨角獸一線產品的負責人、企業家等,不得不說,網際網路更是讓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到後面這兩種“老師”。

我人生當中幾個重要的選擇都離不開他們的引導,我感謝他們同時亦陷入了沉思:

如果我沒有遇見他們,結果會是怎樣?因為這些有用且優質的資訊,都不會來自大眾媒體,幾乎全部都來自這群樂於分享的老師。

同樣是這群把知識當氧氣的人,他們有些已經陷入了分享者的困局,他們也渴望有人交流,更渴望感受純粹的分享。

能找到小圈子分享真知灼見的人是幸福的,小圈子的定義沒有社交關係的捆綁,沒有社會地位高低的比較。

有的只是純粹的分享:你推薦的,我喜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