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宜糖60秒2019-04-09 14:05:41

提及骨質疏鬆的危害,您想到的是什麼?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骨折,骨質疏鬆是導致骨折的重要原因。我們總說,骨質疏鬆是沉默的殺手,因為骨質疏鬆在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也可以說骨質疏鬆很隱蔽,我們很難發現,在無聲無息中威脅人體健康。

骨折

骨折是骨質疏鬆最為嚴重的症狀,骨質疏鬆症的本質是過量的骨吸收(骨組織的體積和密度逐漸下降),它使骨量、骨結構及骨的生物學特性發生衰變,在這一慢性變化過程中,骨的微細損傷日積月累,骨的重建和修復失去代償和平衡,最終使得骨強度下降、脆性增加,這是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病理基礎。

駝背和身材縮短

很多人覺得人變老後身高會變矮、身體也會變得駝背,是自然規律,應該要坦然接受,可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老人駝背的罪魁禍首就是骨質疏鬆,以“駝背”為主的身材縮短、脊柱變形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體徵。骨質疏鬆者由於骨量減少,椎體骨結構變得鬆散,骨強度減弱等改變,導致脊柱的稱重能力下降,身體自身的重量作用也可使椎體逐漸變形。由於脊椎椎體的向前彎曲動作較多,所以椎體前方壓縮變形更為常見。

由於骨質疏鬆,椎體會出現壓縮變形(壓縮性骨折),使得椎體原有的立柱結構形態發生改變,每一個椎體的高度可減少1~3毫米。同時椎體間隙變窄,再加上駝背的共同作用,使得骨質疏鬆患者的身高可以縮短數釐米,嚴重骨質疏鬆者脊柱長度可縮短10~15釐米。

腰背疼痛

糖尿病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疼痛是骨質疏鬆症的典型症狀之一,50%以上的骨質疏鬆患者會出現疼痛的症狀,包括肌肉疼痛和骨痛。骨痛可發生在全身各部位,最常見為腰背痛。由於骨吸收的不斷增加,骨量嚴重丟失,骨小梁出現病例改變,骨皮質變薄、髓腔擴大,骨內壓增高,從而影響微迴圈,產生瘀血、骨膜應力增大等,引起張力性疼痛。在椎體因微細骨折引起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失去原有穩定性,肌肉需代償性增加張力,從而引起肌肉痙攣性疼痛。

可是很多人出現腰背疼痛會以為是年紀大了,身體退化而導致的正常現象,很少會把腰背疼痛和骨質疏鬆聯絡到一起。這也是骨質疏鬆總是在無聲之中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原因。

牙齒鬆動、脫落

糖尿病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對於牙齒鬆動或脫落,很多人會認為是牙周病造成的。口腔骨組織是人體頜面部骨骼中重要主城部分,隨著年齡增加,全身骨量下降,在口腔中易發生牙折、齲齒、牙槽骨吸收以及牙齒鬆動等問題。而絕經後女性由於雌激素的作用導致骨質疏鬆也會影響到口腔,從而容易出現牙齒鬆動或者脫落問題。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牙齒過早脫落問題,要及時檢查骨密度。

發須早白為骨質疏鬆提供早期線索

人老後,頭髮會變得花白。很多人知道這是自然規律,但您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嗎?當人老後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會逐漸衰退,頭髮黑色素的形成也會逐漸減少,而黑色素是保持頭髮發黑的根本原因。可是有很多人還很年輕,頭髮就已經花白了很多,其中一種原因就是骨質疏鬆導致的。國外一項研究顯示,年齡超過40歲的男女,如果白髮的比例已經高達50%,那麼這些人以後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將是一般人的4倍多。研究人員認為發須早白與骨質疏鬆之間的聯絡可能與基因有關,據推斷髮須早白與骨組織的生長可能聽命於同一組基因的指揮。此項研究為人們早日發現自己是否患上骨質疏鬆提供了一項便捷線索。

一生之中,鈣質有高峰有低谷

鈣是形成骨組織的主要成分,只有攝入足量的鈣才能有效促進骨形成。20歲之前,是骨量迅速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攝入更多的鈣,可以在30~35歲達到儘可能高的峰值骨量,就好像一個學生,只有透過更努力學習,才能獲得高分是一個道理。35歲之後骨量呈緩慢下降趨勢,50歲以後女性骨量迅速下降,容易發生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的預防方法

1。注意鈣的攝入

糖尿病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由於20歲之前是骨量迅速增長階段,此階段要多吃含鈣、磷高的食物(人體內99%以上的鈣和86%左右的磷以羥基磷灰石的形式構成骨鹽,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特別是牛奶、奶製品、豆類、雞蛋、綠色蔬菜、海帶、魚等。做到堅持低鹽飲食,注意多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可以增進食慾、促進鈣的吸收。

2。影響鈣質吸收的因素

(1)避免吸菸酗酒,吸菸會影響女性體內的雌激素作用,酗酒可因酒精毒性作用造成營養不良,影響鈣質吸收;(2)少喝濃咖啡、濃茶和碳酸飲料,這些飲料會造成鈣流失增加,資料顯示,骨折的發生率與咖啡因的攝入量成正比。

加強體育鍛煉

糖尿病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鍛鍊對保持骨健康至關重要,長期缺乏運動會導致嚴重的骨質丟失。但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可以增加骨量,通常只有承重訓練、衝擊性訓練和抗阻力訓練等符合牽拉肌肉增加骨密度的運動才可以增加骨密度。

承重訓練 在直立狀態下機體抵抗重力進行的運動,如行走和跑步。快步行走、長距離行走和山地行走對增加骨量具有意義,普通行走作用不大。對於老年人可以採用快走、慢跑、有氧舞蹈等。對於年輕人可以採用下肢綁沙袋增加阻力進行跑步運動。

衝擊性運動 運動過程中骨骼與關節承受短暫而重複的負荷應力的一種運動形式。高衝擊運動一般需要雙足同時離開地面,如跳躍、跑步、跳繩等;中等強度的衝擊運動主要包括瑜伽和健步走等;低強度的衝擊運動包括散步、踏步操、騎車等。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衝擊運動要注意安全。

抗阻肌力運動 以增強肌力為目的的抗阻訓練可在肌肉直接牽拉的方向刺激骨骼,也可在骨骼支援重力的情況下增加重力對骨骼的作用,因此可以改善骨量。主要運動包括啞鈴、槓鈴、橡皮圈或重力訓練裝置等方式。

其他運動 一些非衝擊性訓練可以改善人體協調、柔韌性和肌力,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平衡訓練:增強下肢肌力和平衡功能,如太極拳;(2)姿勢訓練:改善姿勢和步態,減少駝背等畸形;(3)功能性訓練:改善日常活動能力,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4)瑜伽和普拉提可改善肌力和柔韌性。

【宜糖健康】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