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古人歸隱現象?阿里郎C羅2019-08-31 08:51:18

為修道。二、為躲避,例如躲避戰亂、賦稅、勞役、兵役、仇殺等等。其實古代的隱逸生活要比普通大眾的生活強出許多,自己開幾畝田,沒有人管,沒有賦稅,沒有勞役,逍遙自在,糧食蔬菜若有剩餘,還可以下山去換點酒喝,或者乾脆自己釀酒。而今天隱居卻是比較痛苦,因為相對來說,古代的隱居生活比大眾生活要強,當代隱居的話,生活卻不如普通大眾,這在心理上會有對比。在這個意義上說,隱居者的減少倒是一種進步,很多學者在嘆息隱居者的喪失,認為是當代人的物慾太強,這話很有道理,但也不絕對,因為我們的社會生活很好,國家政策很好,沒有人逼著去做勞役、兵役、沒有苛捐雜稅,而且生活很豐富,到處是樂子,根本不必避世。至於修道者,隱居只是一種修行方式,真正得道後,最後還是會入世,因為他不忍心拋棄眾生。隱士文化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成分,即便隱士消失了,但是隱者情懷卻會經常叩擊我們的心靈,這便是安寧祥和。 關於古代的歸隱,有很多種原因,但是我們看得最多的聽得最多的也就是從官場歸隱,以及名人的歸隱。 古代官場歸隱派的人又可以分為一種是卸甲歸田的還有一種是厭倦官場的黑暗的。 厭倦官場黑暗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但是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陶淵明在歸隱山林之後反而越來越多的人登門拜訪,名氣越大。 歷史上歸隱山林以致湮沒無聞者數不勝數,緣何陶淵明名垂青史收萬眾敬仰。我感覺這主要與他的成就分不開的。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絕對是東晉歷史上的一朵奇葩,自成風格,清新脫俗,如潺潺流水,又如馥郁芬芳,沁人心脾,滲入骨髓。不過陶淵明的卓越成就和他橫溢的才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廣大人們認可,等他死後才被人們所接受,推崇,直到現在萬古流芳。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放光的。這並非作秀,這是一種人格操守,這是心靈的抉擇。 歸隱歸隱,迴歸自然,隱身於世,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說是逃避也好,說是清高也好,只要內心無雜念,靈臺常空明,到哪裡其實都是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