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解決藩鎮問題是否可以透過類似“推恩令”的方式解決?劉三解2017-12-31 22:35:22

事實上,你說的這個辦法,唐朝已經施行了。

唐朝中後期的藩鎮,有節度使所在的,牙兵聚居的本鎮,還有節度使管轄下的外州,也叫支郡。

唐朝在德宗朝,神策軍建立後,也對藩鎮的許可權進行了調整,比如控制藩鎮的巡屬範圍,之前的代宗朝就抑制藩鎮鎮將攝署州刺史,之後更是控制藩鎮對於支郡的管理許可權,到長慶年間更是加大支郡的獨立性,給下面的藩將以更大的權力,從而削弱鎮將對於支郡的控制力。

其實這種變相的推恩令,在唐朝早已實施,之所以唐朝無從終結藩鎮割據的局面,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問題。

唐朝的制度體系實際上承繼的是南朝的制度,是一個貴族統治的政權,而這種貴族統治又側重於門蔭制度下的權力分配,而非北朝序列的軍功貴族導向。

這就導致了唐朝政權前期雖然不斷擴張,普通武人的地位其實是在不斷下降的,由高祖太宗朝的地方豪強擔任府兵,逐漸走向了人人以“侍官”為賤的世風。

而節度使制度本身的基礎恰恰是武人的職業化、階層化,作為一個仰賴於財政供養的職業軍人階層,武人的利益訴求和文化貴族化的中央政權體制有著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

所以,安史之亂的爆發,與其說是一次偶發性事件,不如說是一個必然事件。

胡寶華在《唐代天寶年間軍費開支蠡測》中對比了天寶年間諸藩鎮的供衣供糧資料後發現,幽州藩鎮的數字遠遠低於其他藩鎮,與總兵額只有其1/3的劍南節度使部差不多。

所以,作為軍人團體,河北地區的藩鎮反叛並不令人意外。而他們的反叛建構的新的河北道的社會、經濟結構,則完成了轄區內的小軍功貴族化建設,實現了作為獨立階層的獨立分配。

在此條件下,唐朝除非能夠拿出河朔三鎮的將兵足夠有誘惑力的籌碼,否則根本無從收買對方的忠誠,哪怕是短暫控制,也不可避免的再次叛亂。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階層的利益,他們手裡還有刀,你不給我,我就自己來搶。

唐代解決藩鎮問題是否可以透過類似“推恩令”的方式解決?古河洋橋2018-01-01 16:26:14

不可以,需要強有力的皇帝才可以推行“推恩令”!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推恩令本來是文帝時期賈誼弄出來的,漢文帝自知權威不夠,只能忍耐;景帝削蕃,引發七國之亂。只有武帝,諸侯乖乖就範。

唐代解決藩鎮問題是否可以透過類似“推恩令”的方式解決?賈三2018-01-01 20:37:38

不能!在處置地方割據勢力時,漢朝與唐朝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推恩令”(或與之相類似的措施)的作用得以發揮,建立在中央政權的實力強於地方割據勢力的基礎之上。使割據勢力畏懼與中央發生衝突,而被迫選擇服從,那怕這種措施的結果是自身被緩慢而有效地削弱或消滅。因為,一旦對抗就會迅速的被消滅,服從反而是苟且存世之道。

漢朝推恩令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漢政府在面對地方割據勢力之時,擁有全面壓倒性的優勢。所以,看似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僅僅三個月就被平定。反觀唐朝,則不具備這種優勢。安史之亂後唐政府國力損失嚴重。僅以控制的人戶而言,已經下降到開元時期的八分之一。其它則可想而知。反觀各地藩鎮則實力大增。由於唐代宗措置失當,“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使得安史降將搖身一變成為控制一方的霸主。這種情況隨著唐代中後期歷史的發展而更趨惡化。因而在面對雄藩之時,唐代政府多數時期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其措施自然也起不到預想的效果。

所以,這種基於實力的措施,在面對漢唐兩代截然不同的情況之時,就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唐代解決藩鎮問題是否可以透過類似“推恩令”的方式解決?我愛碧梅2018-05-19 21:09:25

藩鎮節度使又不傻,有了漢武帝推恩令後苦逼的諸侯們的榜樣在前,怎麼會自廢武功,分散自己的力量。藩鎮的形成是因為節度使們傭兵自重,對朝廷的旨意陽奉陰違,甚至公然違抗。到後期攻佔長安趕跑,挾持,廢立皇帝。中唐晚唐形式類似春秋,戰國時期。唐皇就和周天子一般,諸侯藩鎮怎麼可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