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這個節日的形成,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歷程?鍛彰趣義2018-06-19 00:09:07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重午節、五月節、天中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等,正式形成可能是在先秦時,午月午日午時,所以又叫重午節。因為這個日子在先秦天文曆法中並不固定,所以重午節的日期每年都在變動,是漢之後固定在五月五日的。這是黃石先生的考證。

端午節這個節日的形成,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歷程?

還有學者認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因為它源於夏至。推測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端午和夏至雙節並存,習俗互相影響的時期,周處的《風土記》中的菰葉裹黏米,用慄棗灰汁煮,以及《荊楚歲時記》中的“食粽”,都是夏至日的事,後來逐漸成了端午節的習慣。

端午節這個節日的形成,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歷程?

此外這個節日似乎還和女兒有些關係,用蘭草水沐浴、用菖蒲辟邪制酒、系端午索、戴艾葉和五毒靈符等等,都是和女孩子有關的習俗,此外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歸寧。為什麼如此,並沒有一個確鑿的解釋。

吃粽子這件事不和屈原有直接關係,但端午節的起源倒似乎真的和屈原有關。據《風俗通》描寫,當時的五月五日有在手臂上系五彩絲的習慣,事為了闢兵和鬼,使人不得病,這個習慣來自屈原。

端午節這個節日的形成,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歷程?

《抱朴子》又說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是源自屈原,但在其他的書,如《荊楚歲時記》中,這個習慣又被說成是與伍子胥、越王勾踐等人有關。所以將一個節日習俗和一個歷史人物聯絡在一起的做法,古已有之,非要明確其真偽,是沒有意義的。

端午節這個節日的形成,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歷程?

總的來說,端午是先秦就有,在漢以後逐漸固定下來,在魏晉南北朝逐漸豐富起來的一個節日。它的誕生有很多種說法,辟邪驅鬼的、防疫防病的、祭龍的、轉換季節的,不一而足。總的來說,辟邪驅鬼和防病除疫的性質更突出一點。至於為什麼人們最終選擇了屈原作為這個節日的代表,而不是伍子胥或越王勾踐,那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