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穿插游擊隊2021-01-12 19:31:07

提起甘肅,人們總會有聯翩的浮想。對一些人來說,它意味著享譽全國的西北美食,跨域三千多里的風物人情;在另一些人的心裡,它則意味著飄搖的終年不化的祁連白雪,翻滾著莽莽黃沙的大漠孤煙,以及遍歷了斗轉星移的古老城市。

甘肅省內的城市,無論大小,普遍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平涼、白銀、天水、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玉門……即便沒有去過,人們也總經由詩賦、史籍、乃至歌謠的寫錄,而對這些名字十分熟稔。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甘肅省地圖,圖片源於網路

這些城市究竟何時得名,為什麼這些地名聽起來總會既覺詩意,又有一種古樸蒼涼之感呢?

初開河西

甘肅,位於我國西北邊陲,東西橫貫河西走廊。先秦時期中國初分九州,甘肅屬於雍州之地。不過,甘肅與中原王朝真正建立緊密的關係,還要晚到秦漢之際。也正是在這段時間,甘肅境內的大部分城市有了最初的名稱。

這裡最早得名的城市,要數榆中縣。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有兩個榆中,東部的榆中在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和包頭之間,據《史記》記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二十年之後攻佔了中山國,向西攻城掠地至榆中,說的就是這個榆中。西部的榆中即今天甘肅省榆中縣,秦始皇三十二年

(前214年)

,大將蒙恬向西驅逐匈奴,攻佔了自榆中至黃河沿岸的地方,並在河邊建城,是為榆中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一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

不過,秦滅之後,榆中再次被匈奴部族攻佔。一直到將近80多年以後,情況才有了轉機。這則故事,還要從鮮衣怒馬的少年“戰神”霍去病說起。西漢元狩二年

(前121年)

春,剛剛年滿19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騎將軍。是年春、夏之際,霍去病兩次率兵出擊河西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當時的匈奴諸部,已經吞下了此前龍城之戰、漠南之戰的敗果。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電視劇《霍去病》劇照,霍去病

在春季攻勢中,霍去病率一萬驃騎出隴西,轉戰河西五國,與單于的兒子交戰。再越過焉支山,6天中急行軍一千多里。連續掃蕩5個匈奴部落,斬殺匈奴折蘭王、盧胡王,殲滅匈奴軍近萬。驚慌失措的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率殘部逃走,霍去病追擊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附近,才收兵回撤。

在夏季攻勢中,霍去病與公孫敖、李廣、張騫率領數萬騎兵分三路路進軍。在公孫敖迷路遲到,李廣、張騫部慘敗的局面下,霍去病並沒有放慢攻勢,而是果斷決定孤軍深入,在四壁無援的情況下,向渾邪王和休屠王側背發動突襲,殲敵三萬餘人。俘虜匈奴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讓匈奴的實力受到一次極大的打擊。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兩年之後的元狩四年

(前119年)

,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五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在這一場史稱“漠北之戰”的戰役中,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七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

(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

,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

(今蒙古國的宗莫特博克多烏拉山)

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

(貝加爾湖)(《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驃騎將軍霍去病)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李廣、衛青、霍去病出徵匈奴示意圖

隨著與匈奴的連戰連捷,“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漢武帝在河西地區接連設下張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扼守河西走廊。四郡的名稱,也頗有講究:

武威

:意為彰顯大漢軍伍的武功軍威。

酒泉

:因“城下有泉,其水似酒”而得名。

敦煌

:“敦”意思是“大”,“煌”意思是“盛”,就是盛大輝煌的意思,因其廣開西域,故而得名。

張掖

:意為“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也即張大漢之臂膀,斷匈奴之腋窩。

自此,河西走廊和中原王朝的命運開始交織。

雍涼之地

提起詩詞中的邊塞,“涼州”這個名字總是繞不過去。唐代詩人王之渙曾作《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是唐朝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不少達官顯貴、文人騷客都曾為其填寫唱詞,除了王之渙所作之外,還有王翰、孟浩然、張籍、陸游等人的作品。

在成為武威市一個普通縣區的名稱之前,涼州曾經是包括整個河西之地在內的大行政區。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史稱“十三刺史部”。十三個刺史部中,十一個採取了《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中的古州名,

(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幷州)

,但改其中的梁州為益州,雍州為涼州。而涼州,正相當於今甘肅一帶,因“地處西方,常寒涼也”而得名。又因為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被稱讚為“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十三刺史部地圖,圖片源於網路

與涼州大約同時得名的,還有當時的一眾地方。

天水郡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

(前114年)

。據傳,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導致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這裡新設的郡,起名為“天水郡”。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傳說,並無據可考。

除此之外,還有因往來玉石運輸而得名的玉門

(古“玉門關”所在)

;因瓜果香甜而得名的瓜州

(《漢書·地理志》: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

等,也是在這段時間得名。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玉門關遺址

自漢代以後,包含河西地區的涼州,先後曾有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等政權在此建立。不過,在這期間,這裡的地名一直沒有大的改變。同時,一批新的地名也逐漸出現。

前秦建元十二年

(公元376年)

,前秦皇帝苻堅以長安門戶高平

(現在的平涼)

為後方,厲兵秣馬,以涼主張天錫“雖稱藩受位,然臣道未純”為由派兵十三萬進攻前涼,兵臨河西,赤岸

(臨夏黃河邊)

一戰殲滅涼軍三萬八千餘人。八月兵臨前涼都城姑臧

(今甘肅武威)

,張天錫被逼出降,前涼至此滅亡。始以平涼之名置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史冊。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平涼市

西魏廢帝三年

(554年)

,改西涼州為甘州

(今天張掖市轄下有甘州區)

,張掖郡屬之並且作為郡治。甘州之名,蓋因這裡山下有泉水,以甘泉取名,因此名為甘州。這裡的“甘”字,也是後來甘肅省名中“甘”字的來源。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張掖市甘州區

再說蘭州,隋文帝開皇三年

(583年)

,置蘭州總管府。這也是蘭州得名之始,迄今已經一千四百多年。在此之前,蘭州一直名為金城。之所以改稱此名,是因為緊鄰皋蘭山,因而簡稱作蘭州。“皋蘭”兩個字,原本是匈奴語,其本意已經湮沒不可考,有人認為“皋蘭”就是“祁連”,都是匈奴語中“天”的意思;也有認為乃是“河流”的意思。

甘肅一名中“肅”的由來,則可以追溯到隋文帝年間。仁壽二年

(公元602年)

,改酒泉鎮為肅州。此後,肅州建制時斷時續,直到2002年,才最終確定撤市,改為肅州區,隸屬酒泉市。

靈臺縣名,則為託古所定,取周文王伐密須國,築“靈臺”之意。始置於隋大業元年

(605年)

。同樣具託古寓今之意的,還有隴南之地的幾個縣區。北周年間,今天的隴南境內建有武州

(今武都區)

、文州

(今文縣)

、康州

(今成縣、康縣)

、宕州

(今宕昌縣)

、鳳州的廣化縣

(今徽縣)

、兩當縣和秦州長道縣

(今西和縣北部、禮縣北部)

。今天,隴南市下轄8縣1區

(武都區、康縣、文縣、成縣、徽縣、兩當縣、西和縣、禮縣、宕昌縣)

,其名稱合起來,即為“文武成康、禮和徽昌、兩當”。暗合上古賢王之名,又有對民風物產的期盼。儘管在取名之處並未刻意為之,但長久以來形成的巧合,無疑也成了對生活在這裡的人民的殷切祝願。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隴南市行政區域圖

“甘肅”以降

甘州與肅州得名,是在隋朝年間。兩州合稱甘肅,則是在北宋年間。其時党項人建立西夏,以涼州作為輔郡,也就是陪都。由於河西地區是西夏重要的糧食和畜牧業生產區,西夏人非常重視這裡的防禦,因此在甘州

(今張掖)

成立了“甘肅軍司”。不過,當時的軍司只是軍事建制,類似於今天的軍區,而不是政區建制。

直到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成立甘肅路總管府;1281年又正式成立“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簡稱甘肅省。這樣,才有了“甘肅省”的誕生。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元朝甘肅省地圖

到宋元之際,甘肅省內大部分地方的地名已經固定下來。不過,在此之後,仍然有一些新的地名出現。

北宋元豐四年

(1081年)

,宋軍收服西夏故地,神宗在此建定西城,取“安定西邊”之意。不過,宋王朝最終止步於河西走廊,並沒有再向西拓土。後來,金皇統三年

(1143年)

設定西縣。

“慶陽”一名,取於宋代政和年間。宋太祖建隆元年置慶州團練,乾德初又升為慶州。到英宗治平年間改設環慶路。乃合環州和慶州首字而得名。政和七年

(1117年)

在慶州設“慶陽軍”節度。“慶陽”這一名稱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

在此時得名的城市中,不得不提的,是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以及因此而得名的嘉峪關市。嘉峪關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

(1372年)

,是明朝長城最西邊的關口。它坐落於今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嘉峪山隘口,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又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因嘉御山得名,而嘉峪關市又因關名而立。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嘉峪關

除此之外,甘肅的許多地名都是取自於意,寓意景象繁榮國泰民安的“景泰縣”,人民安居樂業的“民樂縣”,永遠昌盛的“永昌縣”,永遠安定的“永定縣”,人和政通的“和政縣”,邊遠安定的“靖遠縣”,西方安定的“安西縣”,民風淳樸的“民勤縣”……不一而足。

千載思慮

關於甘肅的地名,曾經有過一個有趣的說法——兩千年前的甘肅人穿越到現在,大概也不會迷路。雖然甘肅省的名字變來變去,直到北宋時期才第一次作為“甘肅”被確認下來,但大多數縣市的名稱卻基本都完整地儲存到了現在。

不僅是名字沒怎麼變過,就連版圖的模樣,也因為河西走廊一帶獨特的地理格局,保持著最初的樣子。

歷朝歷代,人們賦予這片土地的,無一不是安邦定國的大國夢。這樣的夢想,隨著一以貫之的取名準則,從秦漢盛世起,伴隨著那條悠長的絲綢之路,一路走到現在。並且仍將走向更為蓬勃的未來。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

一首涼州詞,越過玉門關:甘肅地名為何那麼好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