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出門用什麼東西來證明自己是自己?創意廣告君2019-08-13 22:11:04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王宮殿門禁森嚴,朝廷軍政臣吏、皇帝國戚以及當差行走即使可以出入也須持有出入證,那麼,如此嚴格的“安檢”,古代人如何證實自己的身份,順利透過呢?

其實從很早的時候,古代的人已經開始使用類似於今天身份證的憑證了。

據考證,最早的身份證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發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發放,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資訊。國人必須持有,如若沒有就被認為是黑戶,或者間諜之類的。而透過城門關口之類的,也要拿出照身帖證明自己的身份,否則就很有可能過不了關口。

古代人們出門用什麼東西來證明自己是自己?

在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由於形狀像魚,因此叫“魚符”。“魚符”上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以及官居品級等。

當時,高官的“魚符”都是用黃金做成的,顯示其官品、身份之高;低一級官員的“魚符”是用銀子做成的;更低一級的官員,則是用銅做成的了。“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使用。這時候,“魚符”就是過古代“安檢”時必備的身份證明了。

古代人們出門用什麼東西來證明自己是自己?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戴“魚袋”。魚袋是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 ,古代身份證如此簡單,很容易造假作偽,甚至出現連皇帝都敢騙的現象。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有的會在身份證上特別註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後果,如明朝就規定:“借者與借與者同罪”。

到了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板片,其實際用途與“魚符”沒有什麼區別,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而且,明代“牙牌”的用處已不僅侷限於官員們,開始向中下階層的平民們發展了。

古代人們出門用什麼東西來證明自己是自己?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一類怪事。

古代人們出門用什麼東西來證明自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