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李小勉同學2018-03-16 08:30:31

誰敢隨隨便便造反的,以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普遍認為只有皇命的人,亦即皇帝的苗才有資格做皇帝,除非是社會大亂,民不聊生 否則和平時代,你再多兵權,天下不服,還不是自尋死路,不反還好,一反才知,很多兵沒有使用權,我猜測下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一枚明粉2018-07-28 22:39:56

邊鎮有十萬大軍,你以為你就能排程動十萬人。我把

實際指揮兵力、排程兵馬步驟、後勤供給步驟、朝廷其他政策

都講一遍,你就發現造反是多麼扯淡的事。

作為一枚明粉,我自然以明朝為例。

1、實際指揮兵力

比如遼東鎮,萬曆年間額定兵力為94045名。是不是很多,九萬大兵。實際上總兵指揮多少呢?

總兵直轄部隊為廣寧大營的部隊。廣寧大營兵力情況為:

廣寧正兵營:主兵5312名,客兵降夷家丁2978名。

左營:主兵2645名,客兵家丁52名。

右營:主兵1500名。

加起來一萬多名,其他都是各將管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九邊七十萬大軍,沒有統治藝術,哪行?)

所以在看撫順追擊戰的時候,明軍竟然有六個組成部分。(要把戰兵、守兵、雜兵算進去就更好玩了)

這個應該這麼理解:雖然是上下級領導關係,但

人事、排程絕不是上級一句話能定

2、調動兵馬步驟

調兵有很複雜的程式。一般是兩種情況,

上峰調令;緊急軍情

第一種就是兵部火牌。

第二種就是首先塘報到達是緊急軍情,各地將領就近率所部救援。之後看敵情,由總督、巡撫決定下一步作戰情況,總兵沒有權力決定。而且這時候就需要上報朝廷,塘報也需要轉交兵部一份。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以文制武)

這種情況下,文武分離,

文負責統籌,武負責作戰

。調兵程式還比較繁瑣。如果這還想造反,就看工資有沒有吧。

3、軍餉與後勤供給

明代邊鎮的工資一般由戶部發,戶部在九邊設定有餉司,一般有郎中承擔,屬於司級幹部,比知府略低。主要接受與發放戶部運來的糧餉。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衝陣作戰才是武官的事)

物資採購由邊鎮道廳負責,道比巡撫略高,廳屬於府佐貳官,他們平時負責採購糧食、馬草等物資,戰時一邊做監軍、一邊負責部隊行間供給聯絡。

其他

軍馬由兵馬負責,武器由戶部負責,軍戶戶籍由五軍都督府管,軍令、軍訓、軍政由兵部負責。

總結:

在這種情況下,還能造反。當想到自己真正鐵桿就三百個家丁,父兄還在另一個鎮,孩子還在國子監讀書,就想開了。

如果再加上儒家觀念,自我認識,我覺得造反這個想法就不會有。

參考文獻:

《四鎮三關志》、《度支奏議》、《明實錄》等。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Y-Y-Y2017-09-10 12:36:55

其一:古代將領並不是獨立的,一般情況只有統兵權,人事權和後勤保障都在中央。一旦中央斷了糧餉,可能你還沒出兵就被自己人幹掉了。(安祿山就是有了三鎮人事任命的權力和徵收賦稅的權力後才有資本造反)

其二:一般情況下,邊關重將的妻子兒女統統住在京城,表面上看是皇恩浩蕩,實際是人質。(安祿山造反後其在京長子被斬首)

其三:古人講究忠孝,你造反,但是你的手下不一定會真心跟隨,除非你的內部鐵板一塊,一榮俱榮(類似於李世民的秦王府),否則朝廷大軍還沒來,自己人先打個兩敗俱傷也不是沒可能。

其四:中國人講究出師有名,你如果出師無名,百姓和其他實權派對你強烈反對,那你也寸步難行。

其五:軍力和朝廷不對等,僅僅邊關一軍,遠遠不足以與掌控天下的朝廷相抗。要知道以一鎮軍隊正面對毆朝廷大軍還能勝利的藩鎮造反僅僅只有朱隸一例,這還是因為朱隸本就是先皇親子,並以清君側的名義獲得當時寧王支援,並藉此掌控了當時明朝最善戰的幾隻軍隊,並且朱隸僅僅是出奇兵猛攻南京,並不是佔領全國,如果建文帝出逃蘇州或者別的由他親信所在的城市,便可號召天下兵馬勤王,朱隸很大可能,又要退回北平,甚至還不一定回的去。

綜上所述,藩鎮造反中央的難度實在太大,各朝代的統治者都對其加以嚴格控制了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史學達人2019-03-02 06:32:54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敢不敢造反,是由自己的利益決定的。若是他的利益受損,甚至都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他們肯定會選擇造反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歷史很長,各個朝代的制度都不一樣,所以將軍造反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下面我就按照漢朝將領鎮守邊關的時候,造不造反來舉例給大家說明這件事吧。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大家都知道,漢朝是劉邦建立的。

到了劉邦晚年的時候,為了江山永固,他把異性王,基本上全部給屠殺了。但是,燕王盧綰除外。

我們先說為什麼劉邦不殺盧綰?

盧綰和劉邦的關係,是同鄉同村同年同月同日生,還是同學。

可以用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來形容他們的交情。像盧綰這樣的人,劉邦早就把他當作兄弟了。儘管他在跟著劉邦起義的過程中,立的功勞不大,但是,最終劉邦還是選擇把他給封了王。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盧綰也是劉邦老鄉中,唯一個被封王的人。即使蕭何,張良這樣的功臣,也僅僅是被封的侯而已。

可見,劉邦對盧綰是多麼的信任。

但是,到了劉邦晚年,他躺在病榻上,就要奄奄一息的時候,盧綰卻反叛了。

那麼,劉邦對盧綰這麼好,他怎麼會造反呢?

這還要從劉邦和呂后屠殺異性王開始說起。

劉邦殺了異性王燕王臧荼(他死了之後,盧綰接替了臧荼的燕王的位置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逼走了韓王信、殺了代國丞相陳曦。

呂后聯合蕭何,用計殺了韓信。

可以說那時候,劉邦封的異性王之中,除了長沙王和燕王盧綰之外,幾乎都被滅掉了。

你說盧綰害不害怕,他會不會多心,萬一劉邦在臨死前,下了除去他的命令,是不是他的小命就不保了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盧綰所統治的燕國,就是在邊疆,他的地盤正是和匈奴相接。為了取得匈奴那邊的情報,盧綰經常派自己的心腹去匈奴那裡瞭解情況。

正好被劉邦殺的異性王,韓王信的兒子也在匈奴,他就遊說盧綰的使者,讓盧綰反叛。否則,盧綰早晚也要挨一刀的。

很明顯,他用的就是離間計。但是,盧綰卻上當了。

這也不怪盧綰,正是這個情報和盧綰的想法不謀而合。索性,盧綰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開始聚集兵力造反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一開始劉邦聽說盧綰要造反了,他還不信,他抓了匈奴那邊的俘虜,俘虜還是說盧綰要造反了,劉邦還是不信。

劉邦只有派自己的心腹,去調查盧綰,可是,盧綰避而不見。

就這劉邦才真的相信盧綰反了。

於是,劉邦派了樊噲前去平叛盧綰。盧綰的軍隊和樊噲計程車兵,打了起來,最終盧綰抵不過樊噲,他就帶著全家和心腹,向匈奴逃去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但是,劉邦也沒有得到最終勝利的訊息,他就去世了。盧綰逃到匈奴去,就後悔了,因為他本不想反的。

本來盧綰還抱有一絲希望,他覺得就他和劉邦的關係,再去給劉邦道個歉,劉邦說不定會饒恕了他。

他還想給劉邦去解釋一下呢?說自己造反,也是逼不得已。

但是,他最終沒有見到劉邦,因為就在他走到邊界的時候,他聽說劉邦去世了。

盧綰明白呂后是個什麼人,若是呂后抓到他,肯定會滅他九族的。就這樣盧綰再也沒有回到漢朝,而是死在了匈奴。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你看,有的時候鎮守邊疆的將軍,謀反都是逼不得已,在自保呀。

若是,劉邦沒有屠殺異性王,相信盧綰也不會多心造反的。

所以說那些鎮守邊疆沒有反叛的將領,只是生命沒有遭受到威脅而已,一旦有了生命危險,他們肯定也是會選擇反叛的。

中國歷史上,鎮守邊疆的將領,大部份都沒有選擇反叛,是因為君王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們不懷疑邊疆的將領。邊疆的將領當然不會謀反了。

你說對不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尚宮女史2019-02-20 17:30:39

首先要說一點,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未必會手握重兵,再者,不管有沒有手握重兵,歷史上都有反叛的例子,所以要不要反叛,在於個人,也在於當時的大環境。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將領並不會選擇反叛,畢竟反叛是有風險的,這風險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了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四姑娘以唐朝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大業十三年,時任太原留守的李淵在晉陽起兵,然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大唐得以建立。太原這個地方在當時是真正的軍事重地,兵家必爭之地。而李淵雖然剛成為太原留守不久,但是他在太原這個地方已經經營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民心是有的,但是卻沒有什麼兵力。

即便是成為太原留守,成為太原的最高軍事長官,但是他能自主使用的軍隊人數是相當有限的,而且楊廣還給李淵安排了兩個副手高君雅和王威,名義是輔佐李淵,實際上就是監視李淵在太原的一舉一動。

李淵要起兵就必須招兵買馬,但是招兵買馬必須有合適的理由,至少必須得到楊廣的同意,在太原就必須要徵得高君雅和王威的支援,最後這個理由自然是找到了,那就是對抗劉武周和突厥,只是李淵在徵完兵之後交給了自己中意的人來統領,這讓高君雅和王威起了疑,好在最終李淵設計殺死了兩人,終於在七月帶領三萬人誓師,攻取長安,由此大唐建立。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唐初的兵制繼承的是隋朝時期已經成熟的府兵制,府兵制的重要特點是內重外輕,而且兵權握在皇帝手中。天下設六百多個折衝府,府兵就分散在這些折衝府中,有輪流番上宿衛和戰時出征的任務,平時沒有任務的時候就是從事生產,農閒的時候則進行訓練。

宿衛的時候受十二衛大將軍和太子六率遙領,而在參加對外戰事的時候,則

“凡發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與折衝勘契乃發。”

皇帝指派一個統帥,然後下發府契,需要州刺史和折衝府同時對上府契才能從折衝府領兵。戰爭結束之後,統帥回到朝廷,而府兵回到折衝府。統帥和府兵之間完全沒有粘性,擁兵自重的情況並不會發生。

武德年間和貞觀之初,李靖和李績奉命在靈州和幷州鎮守對抗突厥,成為大唐的鋼鐵長城,皇帝完全不用擔心會出現擁兵自重的情況,當然皇帝對軍事統帥的提防是天然的,這是源於對皇權的保護,並不代表邊鎮將領就真的有問題,或者有能力反叛。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但在高宗和武則天之後,府兵制遭到了破壞,漸漸的募兵制佔了上風,並逐漸取代了府兵制,成為大唐新的兵制。募兵制的形成本來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京師和皇帝以及大唐的邊境安全,但卻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成了一種威脅,原因就在於為了邊鎮戰時的便利,節度使逐漸成為邊鎮的老大,土地、人民、甲兵和財賦等的權力全在於節度使,軍隊與節度使之間的黏性很大,這種黏性對朝廷來說就是一種威脅,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軍隊聽命於節度使而不是皇帝。

在這樣的情況下,節度使擁兵自重就成了常態,但是想要直接對抗朝廷的畢竟只是少數,多數節度使只是想要在邊鎮做老大,並不會向朝廷宣戰,只除了個別,比如安祿山。

安祿山之所以選擇反叛也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朝廷的不信任和逼迫,這一部分多是來自於安祿山和楊國忠的不合,最終讓不甘於人後的安祿山起兵反叛。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當時安祿山已經成為三鎮節度使,統兵達到了近二十萬,而朝廷的中央軍還不到十萬,這差距也是沒誰了。而安祿山有能力起兵的原因除了兵多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以內外閒廄都使兼知樓煩監,好的戰馬都歸了他的范陽,兵力自然強悍無比。

安祿山一反叛,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唐直接從強盛轉向衰弱,之後更是出現了藩鎮問題,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甚至河朔三鎮直接割據,搞起了自治,和大唐形成了近乎平等的關係。藩鎮起兵對抗朝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朝廷的威懾力已經再也不復從前,但凡兵力強悍點的藩鎮都不甘心聽命於朝廷,這不得不說是大唐的悲劇。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孝陵衛小校2017-09-09 18:05:46

謝邀。

這個問題莫名其妙。類似於諸葛亮為什麼不廢掉劉禪自己當皇帝?岳飛為什麼不殺掉高宗皇帝自己打江山?曾國藩為什麼不揮師北上滅清稱帝?

人生在世不是過家家,也不是打戰略類角色養成遊戲,難道還儲存一下,每種可能都試一試?為什麼一高興就要造反?

那麼這麼幾個問題需要考慮一下:

有多少兵算手握重兵?

造反成功的機率有多大?

造反之後要幹嘛?

沒有什麼敢不敢的,既然提問者這麼問,那麼不管有什麼理由也攔不住你造反,那你反嘛,只要你喜歡就隨你咯!

正兒八斤的分析是沒有任何必要的。大兄弟,你加油,我相信你會成功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小約翰2017-09-13 10:57:53

誰說不會造反了??

事實上中國古代地方於中央的矛盾從來沒有斷過,整個封建史就是一部地方與中央的鬥爭史。歷代造反者層出不窮,邊將造反減少是在宋朝以後才基本絕跡的。

這個話,最早要從周朝說起。

夏商兩代都屬於奴隸制部落聯盟,還不能真正算作一個朝代,到了周朝,中國開始向封建社會轉型,但王權依然非常薄弱,加上交通條件極度落後,天子只能分封。

分封的諸侯,有兵有地有錢糧,自然就有了和中央叫板的資本,所以才會出現“周鄭交質”這種事情,到了東周中後期,天子徹底變成了擺設,最後被秦國捎帶手就給滅了。

秦始皇他老人家統一天下以後,深感周朝的制度之操蛋,廢除了分封制。秦朝的統兵將領從來都是由中央看的死死的。但看的再緊,防止造反終究還是要靠制度,從秦朝開始定下了之後歷代防變的基本制度——軍地分離。

換句話說就是,統兵的歸統兵,御民的歸御民。軍事將領不兼任地方長官,軍隊財政依靠中央統一調撥,無論是王翦白起,還是蒙恬章邯,供養自己的軍隊都要靠中央,一下子就沒了造反的資本。

沒錢打個屁啊!

其實歷朝歷代,只要把這點做好的,基本在將領造反這方面都沒出太大的問題。

細數一下後世的地方造反,都是軍事財政結合。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地方親王們在各自的封國裡儼然是土皇帝。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是因為農民起義造成的軍權下放,地方的州牧太守們擁有了自己的軍隊,加上自己本來的地盤,自然就開始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了。

唐朝的安史之亂也是一樣,唐玄宗對安祿山可謂皇恩浩蕩,讓安祿山一個人身兼三個鎮的節度使,節度使是什麼呢?“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財賦

”掌握了

唐朝一半的國防軍和北方的大片領土,那不造反才有鬼。

安史之亂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是整個唐朝和之後的五代,軍隊和地方從來沒有成功分離過,軍隊成為了將領的私產而不是國家的武裝。長達百年的時間成為了各路軍頭的大亂鬥,皇帝換的比走馬燈都快,這一切的終結——從趙匡胤開始。

趙匡胤本人武將出身,政變起家。本身得國不正,加上長期的戰亂,讓他對將領的不信任感達到了極限。所以宋朝建國後沒多久就“杯酒釋兵權”,收奪了將領的兵權。宋朝開始,不僅軍隊和地方分開,地方和財政也要分開!地方財政全部上交中央,由中央統一二次分發,這中間雖然有巨大的資源浪費,但是卻徹底收回了地方的軍權財權。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軍隊的私人化,宋朝的將領調配異常頻繁,甚至幾個月一換,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樣雖然導致了宋朝軍隊戰鬥力的下降,但是確實讓兩宋三百年來沒有過武將造反。

宋朝的統治術的核心來源於趙匡胤的一句話——“我派一百個文官去地方,他們怎麼貪汙,都比不上一個武將作亂的危害大。”

宋朝的分權制度基本為後世提供了模板,元朝不論,明清兩代的分權制度的基本原則基本承襲宋朝,只不過相比宋朝比較簡化,但是地方將領也再也沒掌握過財政權。直到太平天國造反,清朝的地方督撫們才第一次掌握自己的軍隊和財權,間接的導致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還是趙家皇帝的姿勢水平高呀!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深度工場2018-09-10 17:42:53

有網友問: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手握重兵,為什麼不敢造反? 其實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皇帝的直屬部隊主力是否精銳,是否保持完整。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比如經常有人問為什麼曾國藩不帶來湘軍反清,首先是真正曾國藩直屬的湘軍只有6-8萬人,主要都在天京附近。而在江蘇還有李鴻章的淮軍,戈登的常勝軍。在北岸還有僧格林沁部隊,豫軍張曜部隊,皖軍英翰部隊。

在浙江還有左宗棠的楚軍,在福建是左宗棠楚軍,沈葆楨,林文察的地方部隊和綠營兵。在北方清軍也有一定的實力,在陝西有剛剛打敗數十萬回軍的2萬多金順等人帶領的八旗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依克唐阿的部隊在也江浙附近駐防,依克唐阿可是後來在甲午戰爭取得2次勝利的將領,那也是甲午戰爭僅有的2次勝利。不是一個好對付的將領。鎮壓太平軍出名的江寧將軍都興阿也實力完整。

不要以為這些部隊不能打,太平軍主力陳得才、楊輔清、李世賢、黃文金,劉官芳的數十萬太平軍主力都是這些清軍牽制和消滅的,才有了曾國藩可以圍觀天京態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而袁世凱可以逼宮成功,那是因為清軍唯一的精銳軍團北洋軍都在袁世凱控制下。原因是八國聯軍戰爭,清軍主力武衛軍5個部隊,4個部隊全軍覆沒,只有袁世凱的武衛左軍躲避在山東保留下實力。

如果在1911年,清朝的武衛軍都存在,袁世凱根本沒有機會進行逼宮。他只是清軍5個主力軍當中的一個,但是歷史現實是經過八國聯軍戰爭,袁世凱成為唯一倖存的主力。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但凡皇帝還掌握了大量主力部隊,某些手握兵權的將領就不敢發動叛亂。一旦皇帝可以指揮的主力軍團被重創或者消失,地方上才會出現大批驕兵悍將,肆意妄為。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鄧海春2019-03-13 16:08:40

中國曆來疆域遼闊,在邊關地區往往因為天高皇帝遠,朝廷對邊關的管控力不從心,鞭長莫及。

但邊境又常常被遊牧民族等外敵騷擾,朝廷不得不在此佈下重兵,在邊關設立軍事重鎮,派大將鎮守,就成了各個朝代的常規操作。

那麼這些手握重兵的邊關將領們具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作為基礎,他們為何不敢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首先邊關地區多是偏遠荒涼之地,經濟極為落後。軍隊除了靠當地的縣邑供養外,還要依賴朝廷軍餉。打仗不僅僅是有軍事力量就能取勝的,長期作戰對經濟實力也是種考驗。

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敢反叛的底氣就是有經濟支撐,安祿山所駐紮的地方是河北,而河北的糧食產量相當高。除此之外河北還盛產鹽,鹽在古代可謂是財政方面的大頭,安祿山謀反所依仗的就是鹽和糧。

而大部分將領並沒有安祿山這麼好運,他們的駐紮地相對貧寒。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種說法可謂流傳甚廣,但大部分的將領並不是如此自由的。他們雖有調兵遣將之權,但卻要受皇帝耳目監督,比如說監軍。

例如戚繼光作為明朝赫赫有名的將領,卻經常被監軍絆住手腳。多虧張居正對他極為賞識,凡是對戚繼光不滿的監軍都被調走。久而久之,由於監軍都不敢得罪張居正,也就只能對戚繼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不是因為這樣,戚繼光是無法建立軍紀嚴明的戚家軍的。

同期的很多將領就遠沒有戚繼光好運,他們雖然作戰勇猛,但上報軍功時卻往往被監軍冒領。若是將領在朝中沒有支持者,這樣的事就非常常見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將領不敢反的直接原因乃是家人。為了讓將領不敢謀逆,他們的親人多留在京城或是家鄉,並沒有從軍這一說。

看似是為其家人著想,其實只是人質而已。李陵當年追擊匈奴,不想誤入匈奴圈套,最後投降。之後其全家都被處以族刑,他的母親和妻子兄弟都被殺死。

李陵僅是投降其家人下場就如此之慘,更何況造反。吳三桂本來投降了李自成,後來又歸附於清軍放清軍入關。此舉讓李自成十分惱怒,將他父親斬殺,並將他頭顱掛在城門示眾,回京城後還將他全家滅口以洩憤。將領造反,也就意味著將他的家人全部割捨,而古代最講究的就是孝道。李陵當年連累家室,就被隴西計程車人認為是恥辱。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最後,鎮守邊關的往往不是一個將領,或者說只有一個派系,往往會有多方將領相互制約。就算有將領意圖謀反,他也只有一支聽命於己的隊伍,而聽命於帝王的將領和士兵卻不在少數。就算是想造反,也要考慮一下能否打敗帝王駐紮在京畿的守衛軍,各朝帝王都是很重視自己的安全的,都會有精銳部隊放在自己周圍。

綜上所訴,古代帝王其實也想到了這一點,並且做出了很多對策來保證邊關將領的忠心。另外古代倫理觀念的滲透和君為臣綱的理念也讓很多大臣即使被帝王辜負也不敢有謀逆之心。因此,歷史上邊關造反的將領並不算多。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平沙趣說歷史2018-07-30 17:45:42

事實上,如果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真的能夠手握重兵的話,肯定是敢造反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在古代為了防禦外敵,在邊境都會駐紮有大軍,同時朝廷也會派幾個大將去鎮守,另外有些在朝廷內鬥中失敗的官員,也可能會被貶責到邊疆為皇帝去守土。

但這些將領或者官員並不都會造反,撇除邊將的忠誠因素,更多的是因為朝廷的防範措施。沒有幾個皇帝是傻蛋,他們也知道這些將領手握重兵的威脅,所以想方設法給這些將領加鎖,一方面令其沒有能力造反,另一方面令其即便有了實力也不敢造反。

將領造反需要很多條件,一軍隊,二理由,三時機,四無顧慮。朝廷的反制措施也主要出在這幾方面。

軍隊:儘量減少將領與軍隊的聯絡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幾乎每個時代的邊關都擁有重兵,但這些軍隊並不是將領自己的,而是朝廷的,將領或許想將其收歸己有,但朝廷決定是想盡一切辦法讓這些士兵並不完全忠於將領,或者說,是將朝廷放在將領之上,這樣,將領就缺乏造反的根本基礎。

不過朝廷的這種算盤往往很難打響,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軍隊遠在千里之外,戰場形勢又瞬息萬變,如果不給將領足夠的許可權掌握部隊,而是事事都由皇帝來定奪,戰爭很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一支強悍的軍隊,其主將必定是具有絕對權威的,主將一聲令下,全軍令行禁止。有個別極端的,連皇帝都不如軍令,如周亞夫。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再加上部將立功升遷的相關事宜,遙遠的皇帝自然不知,都是主將上稟的,如此一來,部將自然無比擁護主將,主將再透過部將們一步步下控,很快就可以控制整支軍隊。

這種情況,朝廷也料到了,所以不斷髮明新的制度,但總的來說都是在分化或壓制主將的權力,最常見的就是設立監軍。

監軍是政治在軍隊裡的延伸,保證軍隊一直處於正確的政治導向中,在古代,就是確保軍隊忠君愛國,而不是忠於主將。監軍名義上不算軍職,不參與軍事指揮,但是其監督主將的職能往往會對主將的決策造成巨大影響,通常擁有最終決定權。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由於是監督武將,所以監軍很少是武將,不是宦官就是文臣,

打仗

本就不是這兩個群體的主業,爭權奪利才是。所以很少能有監軍會打仗,但也很少有監軍會對軍事指揮不發一言,經常是不懂裝懂,瞎指揮一通,打贏了搶功勞,打輸了甩黑鍋。

皇帝也知道監軍的壞處,放權的確能增加武將的自主性,打勝仗機率可能高了,但同時武將擁兵自重造反的機率也增加了,與其如此,打敗仗就打敗仗吧,至少皇帝還是皇帝。

理由:儘量使其沒理由

雖然皇帝嚴加防範,但在一些昏君當政或者某些時期,朝廷為了打勝仗是會放鬆壓制的,這個時候,武將們就真正走上了手握重兵的道路。

軍隊有了,下一步是理由,所謂師出有名,沒有誰會傻到要直接反對皇帝,那樣子會招致群起而攻之,必敗無疑,如袁術。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當然,理由是這世界上最好找的東西了,隨便找找可能就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行就看看皇帝身邊有沒有什麼跟自己不和的,頓時扯起“清君側”的大旗。再不行也可以自己製造,像農民起義軍的迷信方法等等。

朝廷對此的反應大部分是直接駁斥,發兵鎮壓,小部分見造反勢大,會想讓造反方沒有理由,比如西漢七國之亂,以“誅晁錯”為口號,漢景帝就殺了晁錯,但七國軍隊依舊造反,證明這種方法沒什麼用。

時機:保持對邊關的壓制

造反就要打仗,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對時局的把握是造反能否成功的一大原因,畢竟造反都是奔著成功去的,沒誰還沒開始就想失敗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對將領而言,把握時局是他軍事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他們還會向中央派出間諜或收買中央官員,獲悉朝廷的一舉一動,再結合他們自己的準備,判斷時機是否成熟,成熟就反,不成熟就等。

對朝廷而言,他們也可以透過間諜來獲知將領的一些行動,但這種行為比較少,而且判斷很模糊,所以朝廷一般採取的都是時時防範,比如大量軍隊駐紮都城。一旦邊關有異動,可以拱衛京城,不擔心會被叛軍不戰破城,至於戰多久,誰也無法預料。

顧慮:家眷留在都城

為了防範邊將反叛,朝廷一般會要求其將家眷留在京城,美其名曰都城平安,免受邊關風霜之苦,其實就是人質。甚至有的時候,連邊關士兵的家屬也大多在都城,這樣不僅可以讓將領自己有顧慮,還可以直接動搖其對軍隊的掌控。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所以將領起兵前一般會想辦法把家眷或主要家人弄到自己身邊,如李淵起事前就想把待在關中的女兒女婿帶離關中,只不過他女兒是開了掛的,不走也沒事,還打下一片地盤。

如果真的弄不走的話,在權力誘惑或者自己的性命面前,將領也不會再管這些顧慮,比如安祿山造反時,他留在長安的兒子就被咔擦了,不過他還有兒子,不怕。而郭威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起兵時所有家眷都在汴京,全部被咔擦了,只得將皇位傳給養子郭榮。

如果以上四點都解決了,那就是考驗忠誠的時候

像唐朝,李淵鎮守晉陽,造反奪得天下。王忠嗣兼任四鎮節度使,沒反。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反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所以說,真正手握重兵的將領,是敢造反的,出於某些原因沒有造反而已。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正二位都承旨2017-09-11 18:41:57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給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為什麼不造反?兩個字:“虧本”。

首先,邊將雖然握有邊軍軍權,但畢竟軍隊數量不會很多,一般一個將領也就萬把來人,而且邊關又不止他一個將領,還有其他的鎮守各地,你想謀反是不是要先看看自己這點家底夠不夠面對朝廷的平叛大軍?

其次,自秦一統天下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是越來越強,尤其到了明清,沒有朝廷諭旨和兵部明發的“兵符”,任何一個將領都調不了兵。邊關將領只有防守的指揮權,沒有進攻的指揮權。還有就是,邊關是國家防禦蠻族的最前線,你想造反,邊關一定會防禦空虛,到時蠻子趁機進攻你老巢,朝廷又遣大軍來戰,兩線夾擊,你必敗無疑(就算你和蠻子聯盟,也未必打得過朝廷大軍,人家一來就二三十萬,你們這點人,夠使嗎?)。

最後,是造反的成本問題。眾所周知,邊關一般都是窮鄉僻壤之地,環境惡劣,農作物一般很少可以長得起來(參考雁門關或者劍門關就知道了),都是靠朝廷定期輸送給養。你一造反,朝廷首先就斷了你糧道,你那點存糧夠吃多久?而且,你想造反,你手下的兵不一定想造反啊!當年明成祖朱棣在北平起兵時,都要搞一大堆封建迷信來穩住軍心,你就可以確保一定做得到嗎?再說,和平年代誰想提著腦袋和你去玩命啊?每月定期領工資,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多好啊!除非在戰亂年代或許你還有機會,否則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是人的本性,不可違背。

所以咯,你這個問題很好解釋。以後來點高階的問題,別來這種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張生全精彩歷史2018-09-22 08:40:09

確實,古代王朝幾千年,鎮守邊關的將領數以萬計。但是真正造反(尤其是在大統一王朝造反),並且搞出一點聲響的,只有安祿山、吳三桂等少數幾個。

那麼,為什麼大將手握重兵鎮守邊關,他們卻很少造反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忠君愛國的岳飛)

首先,邊將受古代軍人的文化背景限制。

古代軍人的文化背景是什麼?是忠君護國。而且這兩點,從層次來說,首先是忠君,然後才是護國。就是說,如果皇帝和國家同時受到威脅,那應該把皇帝放在第一位。

比如說,岳飛在當世受到包括秦檜張俊等人的反對,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岳飛把護國放在忠君的前面。比如說,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很多明朝大臣跑去投奔李自成,遭到當時不少人的口誅筆伐。照理說,這不過是一個朝代的正常更替而已,國家還在那裡,有什麼可指責的呢?根本原因,還在於他們把國家放在君王的前面。再比如說,曹家致力於國家統一,而漢獻帝的劉家讓國家分崩離析。曹家取代劉家,應該獲得眾人一致認可吧,為何大家還要罵曹家呢?原因也在於護國與忠君在排位上,忠君是放在前面的。

因為有這種文化背景,所以,對於古代軍人來說,最高的理想就是封侯,封萬戶侯,“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而封侯,那是隻有皇帝才可能給他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平西王吳三桂)

其次,邊將受皇帝的各種防範措施限制。

古代大將在邊關鎮守,皇帝是有各種各樣的防範措施的。

一是把邊將家屬留在京城裡,作為人質

。吳三桂在雲南鎮守,就把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作為人質,留在京城裡。安祿山鎮守邊關,他的兒子安慶宗也留在京城裡當人質。

二是派監軍監督邊將

。皇帝一般都會把自己最親近的人派去擔當邊將的監軍,比如派上親信太監擔任監軍等等。而且會授予太監尚方寶劍,他有權隨時誅殺邊將。而且,如果大將和太監都向皇帝告狀,皇帝一般都會選擇相信太監。

(說到這裡,我其實還想到,秦始皇把扶蘇派去和蒙恬一起戍邊,未嘗沒有讓扶蘇監視蒙恬的意思。)

三是對邊將進行移鎮。

也就是把邊將從一個地方改換到另一個地方。一般只要大將沒有反心,他都會接受移鎮。反之,如果大將有反心,他就會拒絕移鎮,這樣,皇帝就可以很快收拾他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宋太宗劇照)

四是限制大將的軍事行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太宗派大將出徵的時候,授予陣圖。很多人都不理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宋太宗卻給大將規劃了打仗的路線,這不是瞎指揮嗎?其實,這就是宋太宗限制將領的一項重要措施。

五是放在邊關的軍隊不是最強悍軍隊。

放在邊關的軍隊,在所有軍隊中,其實是比較弱的,強悍的軍隊都在中央。而中央的軍隊,大將平常是調不動的。要調兵,必須要獲得皇帝的命令。古代的“虎符”,就是一種防範將領隨便調動軍隊的辦法。

六是邊兵經常會屯田,或者及時輪換。

這既是為了解決邊兵的給養問題,同時也是為了避免邊兵鬧事,還有就是為了避免邊兵和邊將太熟悉,“黃袍加身”,合夥造反。

有如此多的防護措施,邊將想造個反,實在是不容易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清史稿》等)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大秦鐵鷹劍士2018-09-22 18:30:55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原因只有一個,軍隊是國家的,不是將領的。

當軍隊屬於將領的時候,將領就可以造反了,比如安祿山、朱棣、吳三桂他們就對軍隊有絕對控制權,所以他們造反了。所謂對軍隊有絕對控制權是指:成軍權、人事任命權、軍響給養權均在將領手中,如此軍隊就成將領的軍隊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夏、商、週三代分封出去的諸侯,他們其實就是一方領軍大將,軍隊是諸侯自己的,不是中央王朝的,所以諸侯可以勤王,也可以不勤王,甚至還可以滅王。

唐朝冊封的節度使跟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諸侯性質是一樣的。朱元璋分封的王,跟漢朝初年分封的諸侯是一樣的。正因如此,所以漢初有七王之亂,晉時有八王之亂,唐朝有安史之亂,明朝有靖難之役,清朝有三番之亂。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如果軍隊屬於國家,則將領只有帶兵權,其它的諸如人事任命權、軍響糧草供應權都掌握在朝庭手中,那麼將領想造反,最情見的情形就是被手下的人給舉報了邀功。

正常的統一中央王朝,軍隊都是國家的,領兵大將只有領兵作戰的義務,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調兵權在中央,軍隊出動後的後勤給養都由中央安排各地供應,如果軍隊叛變了,則各地有權不給這支叛軍供應糧草。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宋朝時軍隊的調動權在中央的樞密院,明朝時軍隊的調動權在內閣,清朝時軍隊的調動權在軍機處。

邊防軍的供給權則在地方,受中央命令按時給軍隊提供給養,如果中央下令不給軍隊供給了,則地方上就不會給軍隊供給。因此一個將領想造反,他就要快速的攻佔一個地方,取得給養,同時還得將軍隊中不服從自己的將領剷除!這樣的造反很快會被攻滅,因為天下還有很軍隊來打叛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監軍、御史巡查、調防輪調、家屬做人質、忠君教育都只是輔助手段,軍隊調動權、將領任命權、後勤補給權在中央,才是控制將領造反的基本手段。不過宋、明、清三朝的軍隊戰鬥力都不行,最終還是岳家軍抗金、戚家軍抗倭、湘軍、淮軍平定太平天國的!可見凡事都是一柄雙刃劍,將領對部隊的控制力過弱會導致軍隊沒有戰鬥力,將領對部隊的控制力過強會導致軍隊成為私家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石頭說歷史2019-01-24 11:43:06

誰說邊鎮將領不敢造反?雖然最後成事的例子不多,但造反之人多如牛毛。下面我說幾個有名的:

1、秦朝的趙佗,在秦末大亂之時割據嶺南自立,建立了南越國。雖然嚴格意義上趙佗不算造反,但他沒有率軍勤王,坐看秦朝覆亡,和反了沒啥區別。

2、曹魏的淮南三叛。曹魏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三人因不滿司馬氏專權,相繼以淮南地區作亂,極大耗損了曹魏國力。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3、東吳的西陵督步闡(

東吳丞相步騭之子

),以西陵叛歸西晉,最終被陸遜之子陸抗平定。

4、東晉的王敦、蘇峻、祖約。

5、南梁的侯景之亂,基本上摧毀了南梁的統治,最終被陳霸先篡權,建立陳朝。

6、北魏的六鎮之亂,基本上摧毀了北魏的統治。

7、隋朝的李淵,以太原叛亂建立唐朝。

8、唐朝的安祿山和史思明,以及之後的藩鎮割據,對抗中央。

9、五代十國時期,北周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10、清朝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亂。

可見從秦朝到北宋之前,邊將造反的例子是很多的,幾次聲勢浩大的基本能夠動搖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甚至直接推翻朝代。

不過從宋朝以後,邊將造反的例子大為減少,而且成功者更是少之又少,這是為何呢?

1、重文抑武。

北宋以前武將的地位並不低,而且中原子民普遍尚武,甚至唐朝的文人都喜歡隨身佩劍,沒事就比劃兩下子。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但脫胎於五代十國的北宋統治者深知尚武之風不利於政權穩定,而大興文教則有利於政權穩定,所以重文抑武,刻意拔高文官,大肆打壓武將。同時北宋政府進行科舉擴招,鼓勵書院教育,並將殿試製度化。

重文抑武、推崇科舉的政策被後世所沿襲,朝野武將自認為低人一等,從心理上就失去了造反的可能性。這種情況在明朝尤其明顯,許多武將為求得一官半職不得不認文官或者太監為乾爹、幹爺爺。

2、中央集權。

邊將之所以能夠造反,是因為其控制了所轄地區的軍、政、財大權,再加上封建經濟的分散性,使其可以堂而皇之地和中央政府對抗。

唐朝的節度使制度是其典型。

北宋建立後,為強化中央集權,極大削弱地方權力,將地方的軍、政、財權均收歸中央,只留有勉強維持開銷的經費和口糧。

比如,將精銳之師編為禁軍,駐守中央。地方軍隊都是老弱殘兵;地方將領只有統兵權,調兵權歸於中央的樞密院;駐防地方的部隊2-3年更換一次駐地,割斷將領和士兵之間的關係;一旦作戰,中央派監軍(文官擔任),所有軍令必須報送中央審議之後才能實施。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設立轉運使,將地方錢糧收歸中央。設知州和通判,分割地方的行政區和司法權。這樣下來,地方窮的叮噹響,沒有權力,邊將根本沒有辦法造反。

這種強幹弱枝、強化集權的方略被後世沿襲,邊將造反幾無可能。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春日晴好2017-09-10 23:50:36

為什麼不敢造反?敢!最具代表性的是安祿山!最成功的是朱棣!

你看一個題目如此不經推敲。

不過話說回來,歷史的教訓大部分會被後世王朝吸取。中央對邊將造反都是嚴防死守的。不止邊將,自古手握兵權的大將都在防範範圍。然而還是有很多大將造反成功。五代十國時期最多將軍造反,趙匡胤也是屬於此列。更進一步說,整個中國歷史,其實得國最正的就是漢和明而已。其他的都是權臣,大將。一開始也是蒙受君恩的,慢慢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最後奪取別人的天下。

一般,1、國家對邊將的防範會把邊將家屬留在京城;2、會嚴禁邊將結交近臣,記得到明朝,邊將結交近侍就是死罪!夏言就是這樣被坑死的;3、邊將的權力一般都會被中央限制,包括人事,財政大權,後勤保障。

不過中國幾千年主要的外敵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到近代,才有變化。所以一般北方邊將多出強將。

造反是天下收益最高,風險最大的事業。野心家難免最熱衷此道。然而沒有天時地利人和,成功的機率也是極低的。

另外,文明一般也打不過野蠻。宋朝被滅,明朝被滅都是屬於先進文化被野蠻征服。道德傳統的力量雖強大,但需要時間比較長。也因為文化傳統,我們最終又復活了。元和清都統治過中華大地,然而我們最終沒有滅亡。這就是文化,這就是道德傳統的力量!

大家多珍惜我們目前中國的太平盛世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大一統,並強盛太平的時期其實很短。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古今歷史拾遺2018-03-16 01:39:49

邊關通常都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需要中央幫助後勤供應。要是造反的話,朝廷停止供應軍餉、糧草,過不了幾個月,軍隊就支援不下去了。士兵們吃不飽飯,很快就會譁變。

即使能夠獨立解決吃飯問題,但以邊關一隅之地對抗全國,勝算也是很低的。像安祿山這樣,擔任三鎮節度使、準備多年的人,造反也以失敗告終。歷史上邊關將領造反成功的寥寥無幾。

邊關軍政通常都是分家的,負責軍事、行政、財政、監察的官員互相制約,想造反也沒那麼容易。通常官員也都是隔幾年就換個地方任職,難以在一個地區形成勢力。

另外,邊將通常是一個人上任,家眷都在內地。要是謀反,就會滿門抄斬,一般人也沒這麼狠心。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歷史雜貨鋪2018-07-03 11:19:31

不敢造反說的有點誇張了,歷史赫赫有名的李淵和李世民就是邊將,朱棣也是,安祿山同樣也是,這還是隨口想到的幾個出名的。只能說是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造反的少,其實古時候皇帝和邊疆的將領矛盾挺多的。那麼為什麼大多數手握重兵的邊關將領不敢造反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首先第一點,在軍中會有一個監軍的職位,這個人是專門負責監督將軍的,而且這個人也會在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來保證自己的安全。第二點將領的確是有兵權,可是後勤什麼的全部都是京城在給,如果你有異動京城斷了糧草,用不了多久恐怕底下就有人反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第三點皇帝有人質,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隨便找個藉口把將領的家人給接去京城,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如果真要造反,那家人下場不言而喻。第四點,有兵符的存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將領只有防禦權,他們沒有進攻的權利,沒有兵符一個兵都調不了。第五點,只要腦子正常的造反都要多考慮幾下,自己只是一個邊疆的將領,手中握的兵能夠打得過全天下的兵嗎?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就這麼說吧,真正靠著一個藩鎮的兵力去對抗整個朝廷勝利的歷史上只有朱棣一個人,還因為他打出了清君側的口號,得到寧王支援,自己本就是朱元璋兒子,有這些條件在他才成功的。其他那些將領可沒有這麼多有利的條件。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最後一點,邊關的那些將領們都是高官厚祿,平時過的非常滋潤,無緣無故當然不可能選擇去造反,造反這個事情無論哪朝哪代都是九死一生的事,不會因為手握重兵就平白無故去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凡苗12019-03-05 16:38:10

堅守邊關的,一般者信任的,皇帝人為是可告的就叫他去,並且守邊關的人,他的家眷都在京城住著,假如你要造反,你的親屬出麼辦?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菸酒閣小學士2018-04-29 12:46:37

菸酒閣大學士認為:古代手握重兵的邊將造反比比皆是:

李淵、李世民是邊將(晉陽)造反奪的天下;唐朝的安祿山、史思明是邊關四鎮節度使,起兵反唐;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實質也是大將造反;南宋趙構遭遇劉苗兵變,皇帝被軟禁幾乎被廢。

還有明初鎮守北方(北京)的朱棣,也是起兵造反奪天下;明末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並攻打南明,與造反無疑;後來鎮守雲南的吳三桂與尚可喜、耿精忠等再次起兵造反,清軍西北大將王輔臣起兵響應,也都是邊將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擁兵造反不成的平西王吳三桂。

我們來來看武將要造反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武將要造反,憑什麼?憑他對軍隊的掌控,時局的把握。

第一:師出有名,造反要有理由。

沒有武將傻到要直接反對皇帝,起事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最不濟也打出“清君側”,告訴將士國家有危難,有奸臣,大家受到不公正待遇,不發餉是朝廷有壞人。

如七國之亂打的是殺晁錯的旗號;宋江打的是替天行道;安祿山喊的是誅殺楊國忠。像袁術那樣不識時務直接反對大漢和皇帝的造反,瞬間灰飛煙滅。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范陽節度使安祿山。

第二:軍營中將權大於皇權。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將對部隊有絕對的掌握,軍隊內只遵將令,如周亞夫、年羹堯、袁世凱等故事。

古代將佐靠的是戰功和舉薦制,沒有主將的認可,功勞不能上報,將佐絕對不可能受到提拔,主將要用誰要斬誰一言九鼎,造成了軍隊以主將唯命是從。

這也是監軍制度、主將子嗣必須留京(人質)的起因,皇權忌憚將權,但是要打勝仗,又無可奈何。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造反的徵西大將軍鍾會。

第三:古代有連坐制和從一而終。

舉薦制的優勢在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主將犯法下屬必受牽連,下屬謀反舉薦之人必連帶。部隊中有大量主將親屬舊部和保薦之人,造反時官兵除非起時明確反對(也有造反主將被下屬殺了。

如鍾會居功自傲,以武力脅迫部將造反,事敗被殺),一般戰敗後都要連坐,古代文臣武將都會畢生追隨保舉自己之人,輕易不改換門庭。

所以造反時下屬如果出首主將,叫賣主求榮,即使是檢舉謀反之事,按照古代道德觀,其人前程盡毀、無人敢用了,為世人所不恥。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

第四:恩惠於部曲和擁有起家部隊。

古代使用募兵制,很多官兵長期跟隨主將,官兵與主將有深厚感情。如安祿山將軍中戰將收為義子;朱棣的部隊是自己直接招募的,並得到蒙古和其他藩王的支援;吳三桂造反依靠起家部隊關寧軍。

主將造反時,恩威並重,許諾事成後富貴共享,為立威直接斬殺不從者祭旗,斷絕部下首鼠兩端心理,此時前後都是死,不如跟著主將拼一把。

第五:在於把握時機。

時局混亂主少國疑最易出權臣叛將,朝廷時局動盪不安,那時候有兵有地就是王,做個亂世梟雄,為子孫打個江山。

一打仗將官士兵就有提拔賞賜機會,軍管地方的收益,最能激起主將和部下的野心。如唐朝藩鎮割據、三國各路諸侯、隋末李淵王世充等等。

時機成熟下屬都可能慫恿主將造反,以求富貴,如趙匡胤黃袍加身、五代十國更是一部武將造反的戲臺。

古代皇權、相權、將權權力更迭,權臣篡位是家常便飯。隋朝首先創立三省六部制,把相權中的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開,完全杜絕了丞相篡位的可能。宋太祖把練兵權和統兵權分開,約束了大將的權力,大大降低了武將造反的可能:

從宋朝開始改革軍制,將精銳部隊禁軍集中在京師附近,並將兩司拆為三衙,對武將進行牽制。建立樞密院,統管調兵權,地方部隊將領平時只有練兵權。

戰時由樞密院指定將領統兵作戰,戰爭結束將領向樞密院交兵,使得將領不能長期掌握部隊。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感謝點贊和關注。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夏有涼風612019-04-01 00:13:13

謝邀,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古代戍邊將不敢造反的原因,是冒的風險比較大,這個風險,一個是來自外族的可乘之機。在古代,但凡戍邊,將士都是懷著保家衛國之心,一旦造反,外夷會趁虛而入,這是造反不可取其一。

二一個是戍邊軍鎮守四方,朝廷都派有監軍,你一方造反勢單力孤,四方聯合要不可能,糧草又歸朝廷供給,這是造反不可取其二。

當然古代也有“戍邊軍”造反的,如“唐朝”的“安史之亂”一直到五代,還有漢朝的分封諸侯,倆晉。

三就是戍邊軍家眷都在內地,軍隊是不會齊心跟守邊將造反的,大家都知道《三國》鍾會造反沒有成功,就是軍隊家眷都在魏國,將和士不一心就會引起譁變,這是戍邊軍造反不可取其三。

還有就是怕朝廷與外狄盟約,遭內外夾擊,這是戍邊軍造反不可取其四。如“安史之亂”唐就借了回鶻軍。

五就是在古代造反,那可是滅族的大罪,戍邊將即使手握重兵,綜合前四個風險,想造反也的掂量掂量自己項上那顆腦袋重約幾斤幾倆,不然借他十個膽也不敢造次。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林1437916692017-09-10 07:27:26

這裡要看古代是哪一代,至少宋朝以前造反還是很多的。唐代衰於安史之亂,亡於朱溫造反。秦朝趙佗直接建立南越,隋朝建立於楊堅篡位,衰於楊玄感造反,亡於宇文成都。造反太多,以至於皇帝不敢重用武將,往往在外戚與太監中間選擇,結果此消彼長,禍亂朝政。當然,邊關直接造反也不多,畢竟邊境經濟往往不發達,養活不起龐大軍隊,邊關部隊與守備部隊相比還是弱小。所以造反大多是從皇帝身邊做起。宋朝以後造反越來越不易了,自從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建立了文官制度,在部隊中派遣監軍,類似今天的政委,監軍具有否決權,武將淪為執行者,地位低下,國家基本都是亡於外族。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南朝居士2019-02-04 16:53:03

武將叛亂,首先得滿足兩個條件。

一,手下將領的人事權。

二,自給自足的後勤補給能力。

先說第二個,一般來說,後勤補給都是皇帝每月從外地調撥的,戰時也是如此,特殊情況可以派文官駐軍當地取,而武將是不能接觸駐軍當地的文官系統的,防止武將取得後勤補給能力,擁兵自重,

而一旦武將造反,中央斷他後勤,除非他能很快打破局面,不然後勤就能困死他。

再說手下將領的人事權。

只有你有了手下將領的人事權,他們都是你提拔的嫡系,跟你利益捆綁在一起了,你造反他們才會跟著你造反,甚至你不想造反,他們還要慫恿你造反,給你來黃袍加身。

而如果你手下將領不是你提拔的,是監軍代表朝廷提拔的,或者皇帝給你任命的,跟你不是利益相關的,他們還想著你造反,正好可以踩著你的人頭往上爬,取代你呢。怎麼會跟著你造反?

鍾會造反,但是手底下都不是他的人,於是他把這些人都囚禁了,結果呢?軍隊譁變,

一般情況,你的軍隊裡,會有監軍、副將、參將、參謀這些跟你級別差不多的人,他們人事權在皇帝手裡,他們怎麼會跟著你造反?他們本身就是制約你的。

比如鍾會鄧艾伐蜀,衛瓘就是持節監軍,衛瓘一句話,鄧艾就上了囚車。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鄧艾、鍾會之伐蜀也,

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

行鎮西軍司,給兵千人。蜀既平,艾輒承製封拜。會陰懷異志,因艾專擅,密與瓘俱奏其狀。

第三點,你周圍都是跟你差不多級別的武將和駐軍,如果你造反,沒有跟他們串聯,你要敢造反,其他軍隊馬上可以消滅你。

比如唐朝節度使分佈,東面有三鎮節度使,西面也有三鎮節度使,相互制約,安祿山一造反,西面的河西、隴右、朔方就來平叛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第四點,你是武將,你駐軍所在地的文官系統的高階文官比你價格高或者同級別,就可以制衡你,讓你不得不老實。

皇帝是不可能相信武將的,自己的老婆兒子他都不相信,會相信這些武人?

而這些武人也不可能忠心的,所以只有設定相互制約的權力格局,讓他們不得不忠於你,

皇帝就是透過以上幾點制約機制,後勤補給、監軍、人事權、同級別文官、同級別武將,只要你敢造反,皇帝很容易讓你成為孤家寡人。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我是隔壁小王2017-09-10 21:19:52

最關鍵是後勤啦,一般邊境重鎮都是軍事設施,“邊市”之類的交易地點都是另設一個地方,所以重鎮都是靠朝廷的軍餉作為主要支柱。明朝軍戶所又是不一樣的軍制,軍隊戰時為兵,閒時屯田,這個制度容易滋生腐敗,明朝後期國家的軍隊除了邊軍其他都成了農夫了,而且處處都是不滿額被各級將領吃空餉了,加上文官制衡武將,各地五品的兵備道都能對三品參將大聲訓斥,所以明朝軍戶所雖然獨立性大,但是被壓制的厲害難以造反。最有名的例子是清朝時期,十四阿哥在西北當大將軍王,手握重兵,可惜就是被四阿哥這個管後勤的捏的死死的。打戰後勤最重要,古代糧草排在第一位,比兵器還要靠前就知道多麼重要了。純手打,贊一下吧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電視劇裡看歷史2018-12-11 15:27:43

恭喜樓主,您這個問題算是說到古代皇帝的心坎裡去了。古代皇帝之所以能夠君臨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軍隊,可是皇帝自己不能在外領兵,兵權只有交付將軍,

皇帝的腦子也不傻,

為了鎮住這些將軍,皇帝們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規矩是約束權力最好的籠子

古代軍事上一般採用虎符制度。

虎符是中國古代兵權的信物,

皇帝制作了虎符,形如猛虎,一分為二皇帝掌握一半,邊關大將掌握一半。皇帝規定,凡遇戰事,皇帝發給將軍另一塊虎符,兩塊虎符合一才能調動兵馬,除此之外,一兵一卒也不能調動,違令者嚴懲不貸。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虎符

事實也是如此,戰國時期平原君盜魏王虎符才得以調動魏軍十萬以解趙國之圍。所以士兵見不著虎符就不會動身,將軍自然也難以造反。

調換防區

將軍造反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士兵要聽將軍的,那如果將軍和士兵沒有默契呢?

於是皇帝為了避免將軍長期掌握同一支部隊,經常將各個防區的將軍對調,比如三國曹魏諸葛誕和毋丘儉的防區調換,建國後我國各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沒有軍糧

士兵打仗是要吃飯的,將軍如果沒有經濟來源就不能維持軍隊的運作,鬧不好還會引起譁變,於是皇帝規定,朝廷糧餉的下撥要定量的,等到軍隊這個月糧草吃用的差不多了,再給你撥放下一批,這樣一來,軍隊造反的能力就基本被限制的死死的,實際上後來的邊關大將造反,多是皇帝把軍權之外的軍隊所在地的政權和財政權給予將軍才造成的後果,比如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就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有兵有糧,想幹嘛幹嘛,而清朝名將年羹堯,雖然手握30萬大軍,沒有糧食,也不敢亂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以上就是小編自己的看法,這與小編本人無關,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雷同不勝榮幸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隔壁老萬8882017-09-10 10:18:13

想要造反?除非你手裡有兵,還有錢,還有糧,還有人才,就是謀士和武將,最重要的是,還要你得有很大的聲望,天下歸心,至少一半以上,還要此時天下大亂,然而,這些天時地利人和,除了天下大亂這一苛刻條件之外,沒有準備個幾十年,你別想造反成功。 第一帶兵需要大量錢財,既然是造反,必然是要奔著成功當皇帝去的,萬一成功了,手裡得有能臣干將不是?所以,不是他們不想造反,而是沒能力造反,因為造反不成反被滅,不如安安生生的當武將,守邊疆,衛祖國,精忠報國,做一個忠臣,別背個萬世罵名。 還有,古代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很重 ,很講究信義,這就是與現代人的不同。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貓眼觀史2019-04-24 10:14:13

其實古代發動叛亂是要有條件支援的,雖說邊關將士手握重兵,但是也不一定非要造反,當年秦始皇去世,趙高假傳聖旨,扶蘇便自殺了,要知道他身邊有30萬大軍以及將軍蒙恬,就這樣的情況扶蘇都沒有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徵,沒有人能超過他們,有了這個位置,整個國家就是他們的,只要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就一定要聽從皇帝的差遣,無論是美女還是其他珍貴物品,只要皇帝喜歡,他們就會得到。

因此,很多人都想跨回去當皇帝,事實上,這個位置並不好坐,因為他們時常會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叛亂,國家治理好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問題,但是那些暴君往往會被叛亂分子推翻,不僅國家被粉碎,皇帝地位也在下降,基本上沒有好下場,所以任何皇帝都關心起義。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眾所周知,最早的起義軍是陳勝和吳廣,從那時起,無數的人紛紛效仿,許多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更多的人以失敗告終,除了這些平民起義,還有許多人想在王室中造反,畢竟,他們也是皇室成員,地位顯赫。一般來說,這些人也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反抗是容易的,就像朱棣和王莽一樣,他們只是透過篡權才登上皇位,這也是後來皇帝特別關注的問題。

除了以上兩種高叛亂機率外,另一種出奇的少,即守衛邊疆的將軍,為什麼他們鎮守邊關,手握重兵,卻很少叛亂?

保衛邊疆的生活本身並不容易,在古代,當人力和物質資源不豐富的時候,邊疆是一個非常荒涼的地方,自然條件非常艱苦,然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一個粗心就有可能讓其他民族進入邊境,尤其是匈奴,這將給整個國家帶來巨大的麻煩,因為古代匈奴和其他民族的力量也非常強大。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所以每一個守衛邊境大門的將軍都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眾所周知,趙匡胤就是最成功的反叛者,趙匡胤的成功只是因為他輔佐的是一個年輕的皇帝,沒有穩定的政權,所以他的地位自然是無可比擬的高。

他基本上控制著整個國家的軍隊和政權,這樣,如果沒有叛亂,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趙匡胤發動叛亂的條件也是獨一無二的,與真正守邊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事實上,在古代反抗並不容易,除了軍隊,最重要的是要有民心,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皇帝做得好,那麼你就沒有理由反抗。在古代,人們很迷信,如果你想發動叛亂,你首先應該讓百姓對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這樣幾乎就成功了一半,倘若違背天意,那自然是不容易的,所以很多邊將都沒有很好的理由去反抗。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在古代,每一個環節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戰爭也是如此,這完全取決於古人去戰鬥,在這個時候,糧草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前線的將軍,他生活在一個荒涼的地方,穀物和草一定是個大問題,他們大多數人都需要中央地區糧食的調撥,如果他們有一顆反叛的心,中央便會停止糧草供給,將士們連吃的都沒有,怎麼能打仗?這就是他們不敢反抗的原因之一。

邊疆的氣候和條件非常惡劣,他們自來到這裡以來已經遭受了很多苦難,所以很多將領的家室都安置在京城,皇帝當然會善待這些人的家庭,但前提是要服從,一旦有反叛的勢頭,他們的家人就要面臨死亡,所以邊關將士一般是不會反叛的。

而且古代人講究師出有名,發動叛亂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再說邊關的將軍們都肩負著保衛祖國的神聖使命,他們大多數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他們不會違背古人的良知和正義。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淡看天上月2018-09-12 09:37:44

古代鎮守邊關的守將手握重兵,他們敢不敢造反?這個得分情況的來說。

皇權的程度

守將敢不敢反,首先得看當時的皇權穩不穩固。像是漢初劉邦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共主形式而已,皇權極其不穩固。那時候韓王信造反投靠了匈奴,之後劉邦匆匆忙忙去討伐中了埋伏落得個白登之圍。唐朝中期,國力雖然達到鼎盛,但是當時統治者並沒有去解決皇權漸落,藩鎮勢力已經大到可以和皇權抗爭的地步,所以最終導致安史之亂。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忠君程度

當年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鎮守北部邊疆,雖然秦朝調兵必須透過虎符合一,但是若是這種制度真的可以長久的防範將領造反,那麼會一直沿用下來,但是這個在秦末漢初就已經不管用了,所以漢初劉邦手下很多造反,後來還有七王之亂。所以蒙恬不說帶著全部三十萬,至少可以帶著相當一部分的將士造反,但是他以死詮釋了自己的忠義。

然而朱棣就沒有這麼忠君了,朱允炆的匆匆忙忙削藩,給了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奪權,最終自己登上皇位。

明朝滅亡之後,吳三桂還是在鎮守著邊關。若不是李自成自己作死,手下把吳三桂的女人給碰了,吳三桂也不會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古代邊關將領敢不敢造反,這個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關。他若是有造反的心,只要時機一到,就立馬起兵了。而若是本無反心再怎麼有好時機也不會反,相反忠義的有些還會以死來詮釋自己的人格,當然有些則是被逼著反的。所以情況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並沒有什麼都不敢造反,也沒有都敢造反一說。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溫伯陵的煙火人間2017-12-28 10:19:25

這個問題涉及到三個問題:體制、民心、名分。

一、體制

體制的核心就是制衡。如果你是大將軍,你想造反,那你的副將會不會追隨你?中層軍官呢?士兵呢?如果在中間除了一個紕漏,跑出去向朝廷告密,你怎麼辦?或者他們合計起來,剁了你去向朝廷邀功,你說哪個收益大?

即便這支部隊都被你收買了,那隔壁的友軍呢,會不會拿這個事情當作自己升官發財的捷徑?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啊,不拼了老命滅了你,都對不起老天爺。

何況全國大大小小的部隊,你能打過幾個?

二、民心

歷來造反,都是在天災人禍集中爆發的時候出現。因為官吏腐敗、橫徵暴斂,民心早已不在官府這邊了,如果趕上百年一遇的大災害,農業遭受嚴重破壞,那麼就連飯都吃不上了。與其等著餓死,還不如反他孃的,興許還能活命。

如果在有口飯吃的年代,一個大將造反了,老百姓也不會跟隨他幹這種掉頭的買賣。這個大將連兵都招不起來,如果是抓壯丁,那是沒有戰鬥力的。

三、名分

普天下下,莫非王土。如果不是在皇帝昏庸如紂王、秦二世、隋煬帝,民族大義如元末、清末這樣的時代,大義名份都是不容易得到的。如司馬懿、趙匡胤之輩,千百年來都揹著欺負孤兒寡母的名份,這樣的朝代,都是不太穩固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船伕2019-04-12 11:27:29

宋朝以前造反的將領,數都數不過來,遑論不敢造反了。宋朝以後就很少有了。

就拿唐朝來說,從最開始的官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

安祿山

和范陽節度使

史思明

發動的安史之亂。再到後來終結唐朝的宣武節度使

朱溫-

和河東節度使

李克用

。手握重病的節度使幾乎是唐朝中後期的一個噩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正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訓,宋朝開始,就不斷削弱節度使,也就是領兵在外的將領手中的權利。原來在唐朝,軍隊的糧餉主要由節度使個人負責,於是往往會將部隊駐紮地的財權以及部分行政權,交給節度使一人負責。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時間長了,由於士兵的糧餉都是由節度使發放,這些“淳樸”的戰士就會對節度使形成一種歸屬感,或者說的直白點,就是效忠的人不再是皇帝,而是眼前這位將軍!所以宋朝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改部隊糧餉完全由中央負責,並且加快了各地區將領的對調互換。這也就是初中課本里講的:“兵不識將,將不是病。”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這也是為何當初趙構捉襟見肘時,也要勒緊褲腰帶給岳飛湊軍餉,然後死活不同意岳飛自籌軍餉的提案。這吃著皇糧計程車兵,都可以自稱岳家軍了,如果在吃著岳飛發的糧餉,豈不真的成為私人武裝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師說歷史2018-06-26 11:26:14

也有造反的,比如說唐朝的安祿山、明朝的朱棣等。但總體來說,造反的比較少。軍事是國家的根本,比經濟生產還要重要,皇帝怎麼可能放心的把軍權交給他人呢?但又不能自己去做,所以在授權的時候,也會做很多限制,制度化管理。比如:

1、文化教育:歷代君主都宣揚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將領們也在被洗腦的範圍之內。即使將領們出於利益考慮,想要造反,下面的將士們會不會跟著一起造反呢?這是個問題!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2、分權及資源的限制:

(1)鎮守邊關的將領只是帶一方兵馬,但皇帝有直系部隊,還有其他很多部隊。

(2)將領多隻是有帶兵的權力,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補給很重要,但糧草供應的權力是掌握在後方的文官手中,前線只配備少量糧草,以此來限制將領們的資源。如果沒有後方文官的支援,沒錢沒糧食,軍隊怎麼打仗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3、鎮守邊關的將領,家屬是留在都城的。說是不讓家屬跟著受罪,為將領的孩子們提供良好的教育,其實就是人質。如果將領們造反了,皇帝隨時可以把你全家、甚至全族給滅了。沒有後來的繼承者,即使造反成功了,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也是皇帝為什麼往往重用太監群體、太監群體勢力再大也基本不會反對皇帝的核心原因。當然這個算不得主要原因,畢竟在古代,女人和孩子只是男人的“外財”,是可以再去掙的,只要成功了,都會有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這個跟現代企業的公司治理一樣,企業運營管理權歸屬分公司總經理,但人事及財務的權力,往往是屬於總部的。分公司總經理只有幹活的權力,但沒有對高層管理者任免的權力,也沒有權力干涉公司財務。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老威觀史2019-06-08 02:26:45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只針對問題本身,不做過度解讀。

按照題目的意思來說,我們不討論手握重兵的將領造反的情況,我們只討論他們在沒造反的情況下,為什麼不造反?

第一是因為手握重兵的將領,他們確實忠於朝廷,忠於皇帝,所以他們不會造反。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在古代時期,將領統兵外出作戰或者是關的將領,他們手上有大量的軍隊,也有造反的條件,但是他們當中很多人並沒有去造反,在他們有這個條件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認可朝廷,或者是認可他們的皇帝,或者是他們有一定的信仰或者信念,使他們從內心上來說不會造反。

第二是因為中央政府的力量非常強大,一旦造反的話,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評估利益和風險,當風險實在是太大,不管多大的利益,聰明一點的人都不會選擇去冒這個險。

第三是因為他們的家人都在朝廷手上,這種情況在古代是很正常的,很多統兵邊關的大將,他們的家眷一般都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區內中央政府也是考慮把他們的家眷作為人質,如果邊關大將要造反的話,那麼他們的家人將首先會被處死,搞得自己家破人亡。出於對家庭的保護,很多邊關大將沒有造反。

第四是因為後來政治制度的改革,使邊關大將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從宋朝開始,中央政府就致力於將行政權,財政權,以及軍權分立,邊關的統兵大將往往雖然手握重兵,但是軍隊的糧草供給並不歸他管,如果他要造反的話,那麼軍隊將失去後勤補給的供應,這樣的話,造反麼多少天軍隊就不戰自潰了。

在古代,統兵大將不造反的情況下,他們不造反的原因基本上也就只有這幾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讓你滿意。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野史日記2019-08-07 20:12:59

【優質回答】來自野史日記!

說來也是奇怪,這古代的時候,哪個守邊疆的大將軍,手底下不都得有不少的兵啊,將軍有這老些兵,他直接往京城殺去,那京城肯定擋不住啊,他們為啥不造反呢?我也很納悶,於是我找了兩天,發現了答案,給大夥說說我的想法。

經過查詢歷史書,我發現問題所在了,這邊疆的將軍不是忠心不想造反,是因為他們有不能造反的原因啊,一旦造反,立刻就完犢子了,整不好還得搭上性命。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口糧問題

我檢視地圖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古代的時候,這邊疆都是鳥不拉屎的地方,駐守在那邊的大軍,一般吃的喝的用的都靠中原這邊的朝廷給送去,按照他們的口糧給夠用一陣子的量,這個量咋拿捏呢?反正不給你超過可以大軍開到京城的量,這麼說你能明白了吧,邊疆的將軍他如果造反,朝廷不給他錢和糧食,他的大軍還沒走到京城就餓死了,所以他們不敢造反。屯糧的地方也都離邊疆很遠,且有重兵把守。這還造什麼反啊,安安靜靜吃皇糧吧。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風險問題

哪個鎮守邊疆的不是當地的土皇帝啊?朝廷給錢給糧的養著,造反幹嘛啊?我看了看史書,那造反的成功率也太低了,那安祿山的兵那麼多,最後不也失敗了嘛。還有那些農民起義的,都是被逼上了絕路,不是馬上餓死,就是要被逼死,都比不得不反。

那些鎮守邊疆的土皇上沒必要反啊,世襲罔替的爵位,源源不斷的錢糧,沒事打兩個小仗虛報幾個捷報,升官發財大大地有,冒那麼大風險還不一定當皇帝,就算當上了皇帝每天操心爛肺子的,根本沒有當土皇帝舒服,所以土皇帝一般都不願意造反,沒啥意思。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朝廷有防範

在邊疆,朝廷都是有眼線和心腹的,造反動用大軍很容易走漏風聲,古代從邊疆到京城,那距離可不近乎啊,急行軍不也得倆月啊,而且中間有城池阻擋,就算糧草夠,軍心也不穩啊,人家小日子過的不錯,跟你瞎胡鬧啥啊,沒準把帶頭的宰了領軍功呢。

況且你邊疆土皇上,朝廷肯定防著你啊,你沒看電視機演的嗎?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就在京城當人質,你一反,這兒子就要讓人砍了。

年羹堯當年多牛啊,皇帝有科舉,他有年選,每年年羹堯得推薦不少人當官,皇帝不敢惹他給他批了。最後咋樣了?不也弄死了嗎?一旦有苗頭,這朝廷就盯上你了,掐著錢和糧食,只要不讓邊疆大吏囤積起來,就不怕他造反。除非政治腐敗到一定程度,已經起不到管控的作用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結語

土皇帝反皇帝,沒必要。在不受到死亡威脅的情況下,沒人願意反,這也是受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思想影響,忠君愛國。當然了,這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今天就給大家說到這,期待下次我們相遇,歡迎大家關注點贊,我是野史日記!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紫禁公子2019-03-15 12:50:36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在我國的古代,邊關問題一直都是令朝廷感到頭疼的問題,因為在這些邊關地帶,常常都有一些部落會來挑釁。所以為了鎮守這些地方,朝廷也是派了大量的兵力過去。自然,這些邊關的將領們個個都是手握了重兵,而且這些兵都是見過血殺過敵的,兵力也就很強。但實際上,古代邊關的將領每一個都是有著兵權在手的,卻很少會有人想要造反,這些原因是什麼?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原因一,地區太落後,打仗糧草跟不上。這些鎮守在邊關地區計程車兵們都處於在偏僻的地方,這裡大部分的耕地都沒有開荒,因此糧食也種植的很少。即使有將領有著造反之心,可奈何地方太過於貧窮落後了一些,軍隊想要徵集糧草都難以實現。他們若是安安穩穩的鎮守邊關,那所有的糧草問題都是由國家解決,國家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為他們運送軍餉,運送物資。而一旦他們謀反,國家直接斷他們的糧草,這樣他們根本堅持不了幾個月,士兵就會沒飯吃,這一支強大的軍隊自然也就垮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原因二,遵守個人的道德意識底線。若不是真的遇到了天災人禍吃穿都困難,加上朝廷昏庸不治理的情況下,根本就沒有人會想要推翻統治者的。那個時候如若造反,刀刃對準的就是自己的同胞們,內部殘殺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看到的事情。並且那時候大家都有道德底線,有著同樣的意識,他們都認為皇帝就是天命,就是他們應該去追隨的人。只有出現天災等情況,人們才會懷疑,他是不是天命已到,該去推翻他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原因三,造反又累,成功率還低。古代還是有人心懷野心的,所以他們藉著手中的兵權就開始造反。比如說安祿山,趙匡胤等等,這些人手上的兵權都很大,而且兵力又強,但是看看這些人的下場,基本上就沒有一兩個成功的。所以說,造反這種事情不僅要籌劃很長時間,打仗的時候又累,最後成功的機率還特別的小。如若失敗了,一家老小都要受到牽連,這對大家來說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所以不少人還是覺得,安穩的鎮守邊疆比較好一些。

大部分人會選擇造反都是出於無奈,因為朝廷的統治無能,或者因為皇室自身就懦弱好欺負,否則朝廷內部安穩,天下又比較太平,誰沒事喜歡去造反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知常容2017-10-13 22:21:36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手握的重兵之所以不敢造反 是因為缺少機會。

因為古代鎮守邊關的人只能在邊關,不準回京。妻兒作為人質在京師。另外還有監軍。監軍是皇上最信任的,監軍和大帥兩個人肯定不同心。所以當朝廷興盛的時候邊關將領,他沒機會造反。

但是當朝廷弱了的時候,邊將允許他帶兵入京,比如東漢末年允許董卓帶兵進京,結果董卓雖然不是造反,但實質上等於造反了,直接衍生了下面的三國。

而且對戍邊的將領管理的非常嚴格的,在太平盛世的時候,他們是沒有機會造反的,也不敢造反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有書共讀2019-04-26 08:06:23

自古以來,各代君王為維護自家領土安全都會在邊關地區設定軍隊,以防別國圖謀不軌。而這些軍隊必定驍勇善戰才能勝任保衛家園的艱鉅任務,所以,可以想象出邊關將領帶領的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不過匪夷所思的是,這些鎮守邊關的將領雖然手握重兵,卻鮮有造反事件發生, 這是為什麼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監生的監視。

俗話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特別是天高皇帝遠的邊關地帶。一旦邊關將領視軍令如兒戲,甚至企圖造反,那麼皇帝的江山便岌岌可危。

皇帝不可能不想到此點並有所防範,所以他在邊關地區都會派遣自己的心腹大臣監督將領的一舉一動,這名心腹大臣被稱為監軍。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監軍的主要職責就是對邊關將領暗中窺視,邊關將領一有風吹草動,監軍便有生殺大權,如同行走的尚方寶劍。

監軍權利很大,大到能夠橫加干涉邊關將領的戰爭策略的地步,即便他們對於打仗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也要不懂裝懂。

所以,就算邊關將領真有造反的陰謀,也排兵佈陣好了,也會被監軍攪局的,這樣能打勝仗才怪!

而且邊關將領的一切行動盡在監軍的掌控之中,他們也知曉監軍的厲害,迫於壓力,他們一般不會造次了。

有了皇帝派遣的監軍監督邊關將領,他們不會選擇造反了。

二、家屬的牽絆。

監軍雖是皇帝預防邊關將領造反的一道防線,但是事事無絕對,可能有膽大包天的反動分子真就敢試試皇帝的天威。

殊不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皇帝又在原來的防線上加了一層保障,那就是將邊關將領的家屬留京監管。

美其名曰,不忍自己的愛將家屬在邊關苦寒之地遭受日曬雨淋,實則就是變相給邊關將領造反時,自己有力打擊他們加了層籌碼。一旦邊關將領起兵造反,等待他們的結果將是家破人亡,全家就剩他一根獨苗。

邊關將領也是血肉之軀,也有七情六慾,就算變態到喪心病狂的地步,非要和皇帝作對,可也不會對家中的妻兒老小不管不顧。

因為他們起兵造反就是想取皇帝而代之,可如果自己打下的江山後繼無人,那這個江山還要之何用!還不如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所以說,親情就是這些邊關將領的軟肋。

而皇帝正是看到了這點,才會有此一招,以保自己江山常年無虞的。而這一招,簡直是保障將領衷心的靈丹妙藥,千百年來,屢試不爽。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邊關將領的家屬性命都在皇帝手中,他們不敢隨便造反。

三、糧草的限制。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邊關這種不毛之地,飢餓是最大的危機。

所以駐守邊關的部隊都是由朝廷運送糧食補給的,以保障軍隊物質需求。

當然,儘管守衛邊關任重道遠,但是精明強幹的皇帝不會一次性補給一年半載的糧食給邊關將士,以防他們在有充裕的糧食作後備軍需的條件下動了造反的歪心思。

皇帝每次只會供應一個月的糧食,這樣,若是邊關將領造反,不出一月,便因斷糧餓得頭暈眼花。這時真要跟朝廷軍隊幹起來,既沒有充足的後備軍隊,更沒有及時的糧食補給,小命立馬玩完。邊關將領不會不想到這點,因此也不會造反了。

再說,守衛邊關雖辛苦異常,但能保障溫飽,若選擇造反,辛苦程度絕不亞於守衛邊關不說,還朝不保夕,如此一來,還有幾個人會甘心為他賣命呢?答案很明顯了。

而且,朝廷講究拉幫結派,駐守邊關計程車兵也不例外。邊關將領雖是軍營的領頭羊,但並不代表所有計程車兵就是對他死心塌地的。有計程車兵只忠於一人,那就是皇帝,在他們眼裡,皇帝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如若邊關將領造起反來,這些士兵必定是第一批倒戈相向者。反還沒造起來,就引起內鬨了,你說好笑不好笑!

如此一來,邊關將領一般都老老實實的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了。

因為朝廷的糧食供給是少量多次,邊關將領不具備造反的條件,加之並非人人忠於他們,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造反了。

綜上所述,皇帝之所以是皇帝,沒有點能耐是坐不穩這把龍椅的。如果連個邊關將領都搞不定,更遑論一個國家了,所以想在皇帝身上動歪心思,基本都是自尋死路。有書君認為,與其造反,還不如老老實實為皇帝效力,指不定哪天就飛黃騰達了呢!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選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涼州七里2019-03-06 17:06:49

這個問題很蹊蹺。

手握重兵就一定要造反?難道國家幾萬大軍打發你出去戍邊就是為了造反的嗎?如同“男人有錢就變壞”的偽命題,兩個互相不為因果的因素沒必要相提並論。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埋葬盛世的安史之亂

筆者回顧了一下歷史上的邊將造反事例,發現案例不多、成功者寥寥。具體來分析一下吧。

造反原因:

第一、想當皇帝。以安祿山為例,身兼三鎮節度使,親手葬送盛唐的罪人,在去長安溜達了幾次之後迷戀於楊貴妃的美色和皇帝的榮光,逐漸滋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安史之亂前後對比

第二、割據一方。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想法,比如晚唐的藩鎮割如同跗骨之蛆,哪怕歷經唐憲宗時代的中興,卻也只能採用安撫之策,中央已經喪失了收拾地方勢力的能力,只能等待下一次的“掀棋盤”式的混戰加改朝換代才能解決。

第三、被逼自保。這是邊將造反的主因。

手握重兵的大將歷來就是朝廷猜忌和防範的重點,西漢的韓信被竹籤戳死、北宋唯一的戰神狄青被嚇死,南宋的擎天柱岳飛被冤殺,清代的年羹堯被整死。。。 。。。功高蓋主的名將都難得善終,無形中給領兵打仗之人以額外的壓力。

與其被殺,何不放手一搏呢?

西漢的盧綰彭越、北宋的郭藥師、南宋大將劉整、明清之際吳三桂(情況特殊,勉強算兩次)。。。 。。。我們不能期望每個人都有岳飛狄青這樣的操守和忠貞,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以死明志,他們的選擇許多時候不能以對錯來衡量。

退一步講,憑什麼吧,為何不是皇帝老兒去死呢?

邊將造反是個危險活

邊將造反如同上了以小博大的賭桌,贏面小到忽略不計。

首先,缺乏正義性導致“失道寡助”。以“安史之亂”為例,唐朝地方軍民的抵抗不可謂不堅決,比如張巡死守孤城一年多,避免叛軍鐵蹄踐踏江淮,堅決抵抗的背後是人心對於叛亂的不認同和對戰爭的厭惡,缺乏各階層的支援所致。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安祿山劇照

第二,缺乏根據地的後勤支援。邊將邊軍自然自足於邊疆渺無人煙之處,沒有內地龐大的人口基礎和經濟能力,邊軍補給歷來依靠朝廷錢糧而非自籌,不足以支援長期軍事行動,而“以戰養戰”的方式又會帶來抵抗從而陷入泥潭不可自拔。

第三,雙方實力的不對等。以邊鎮之綜合實力不足以跟王朝全面對抗,安史之亂如果不是玄宗、肅宗兩次戰略上的失誤,區區蠻夷和足以堅持八年?歷史上能夠“偏一隅而雄霸天下”唯有朱棣一人罷了。

造反不是必選項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時代的象徵——唐邊塞詩

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有人追求九五至尊,有人則安貧樂道,有人梅妻鶴子,有人“娶妻當娶陰麗華”,何來“為何不造反”?為何不說“何不食肉糜”呢?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唐代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正是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真實寫照,筆者感慨於“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氣魄,回味於”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豪情,嘆息於“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悲涼,那是一個如何慷慨激昂的時代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大好年華自當在建功立業的基礎上報效國家自古,自古無數大好男兒為保家衛國而征戰沙場,縱馬革裹屍亦無怨無悔,何來手足相殘的內訌之舉呢?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搜史君2019-08-18 19:48:58

皇帝是個好職業,好吃、好喝、好生活,這下屬成天看到,肯定心裡也很嚮往,但是畢竟不能僭越。可是如果皇帝殘暴,很多人支援將軍造反,又或是皇帝昏庸無能,將軍野心膨脹,就要取而代之。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但是不是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嗎?為何還有人造反,並且士兵還會響應。難道這些士兵根本就不是為皇帝服務的。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每天給大家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

一、皇帝是誰的皇帝

自古以來,一旦有了權力的劃分,就會出現階級。國家機制的出現,應運而生的就有了“官僚機制”,在周王室時期有“分封制”,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也就沒人在意“周天子”了,個各地的諸侯也都有自己的野心,都想做這天下共主。

對於天子而言,只有諸侯把你當天子,你才是天子。分封制使得各地諸侯王都有自己的軍政大權,封地裡的軍隊是直接聽命於諸侯王的,天子根本不起什麼作用。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一樣的道理,廢除了分封設立郡縣制,只不過換了個名詞而以,如果將軍忠心,不管咋樣都聽皇帝的,但是如果將軍要反,皇帝還真沒辦法。因為這些士兵直接聽命於將軍,就有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軍聽你的,士兵就為你所用,將軍不聽你的,士兵也就不是你皇帝的了。

古代皇帝也有防範將軍做大,給自己背後捅刀子的,那就是調集軍隊需要“虎符”。不過我覺得吧,只要有人想反,你是咋攔截都攔不住的。虎符又用嗎?

不,虎符沒有用。你看本來有好多軍隊是見了皇上聖旨,或者手諭才能調動的,這下好了只要將軍能偷來皇帝的虎符,或者自己偽造一個能以假亂真的虎符就可以隨意調動軍隊了。

所以說,皇帝不要說你是皇帝,要有人推你,你才能稱得上是皇帝。

二、

將軍才是真“皇帝”

皇帝是能給發軍餉的,但是如果這將軍能代勞,皇帝是不是就沒用了,畢竟即使是皇帝也改變不了人性。你說你皇帝是天,但是民以食為天,誰給他飯吃誰就是天。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我們看看趙匡胤的上位經歷,首先趙匡胤他是“殿前都檢點”,也是掌管軍權的,在出任務時,說手底下的人“不規矩”硬要給他披上黃袍,讓他當皇帝,也就是說他趙匡胤是被逼的當皇帝的,當時的小皇帝的確也沒有什麼反抗的力量,也任由趙匡胤把他拉下馬了,這就表明只要你能獲得士兵的青睞,而大批士兵推崇你,你當皇帝基本沒太大問題,

首先有個前提是你手裡這支軍隊要聽你的話,而且戰鬥力極強,否者再來一波比你手裡軍隊戰鬥力更強的,你不就變成炮灰了嗎?所以將軍要稱帝的要素就是手裡有兵,兵還要聽話,戰鬥力極強,數量也不能太少,要能鎮得住各方勢力。

三、士兵為何聽將軍的話

前面講過,士兵跟著皇帝和跟著將軍的目的一樣,混口飯吃,吃飽了之後才想著建功立業。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士兵聽將軍的話造反,那就是將軍管飯管的比皇帝管的好。誰給的多我給誰賣命。

再者說,古代在戰亂頻繁時期,士兵大量死亡,很多軍隊都是僱傭的,自然也就是誰給的錢多,就聽誰的。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

東漢末年,董卓不就是靠著西涼軍才能夠穩住自己地位的嗎?也是給錢啊,當年董卓還在西陲邊境的時候就已經買通西涼軍了。

所以士兵能聽將軍的話,跟著將軍推翻皇帝,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了利益。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酒騎風2019-03-04 17:25:13

邊關將領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有什麼好造反的。

大家可能誤會了邊關將領的屬性,一般來說,邊關將領主要有三個特點:

1。 忠於皇帝

忠於皇帝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世代為皇帝鎮守邊關的。這種情況下,朝代乃至皇帝更迭,對邊關對他們都沒影響。

第二種皇帝的兒子、關係好的兄弟,以及特別信任的大臣。讓他們去一方面是為了給他們攢政治資本,另一方面,只有他們去皇帝才放心。比如明朝永樂帝朱棣,造反前是燕王,就是平定番邦的。

2。 擁有地方全部權力

有了皇帝的信任,這些將領在地方上就變成了“無敵”的存在,軍權在手,靠文官根本監督不了,所以他們實際上就擁有了對邊關的全部權力。什麼稅收、人事任免各方面的。

這樣一來,他們本就是地方上土皇帝。

除了名義上的地位比皇帝低以外,其他待遇基本不變。

3。 將領的家屬基本都會在京城做制衡

這很好理解吧,家裡人都在,造反總要有顧慮的。

這就不得不提馬超。馬超的老爹馬騰去覲見漢獻帝的時候,馬超忽然就造反了。連帶馬騰、馬鐵……兄弟被曹操殺了個遍,就馬岱最聰明,哥哥在哪我在哪,才成了巴蜀重臣。

當然,除了出現袁崇煥2B兮兮的拿著尚方寶劍斬了毛文龍這種令人髮指的事之外,一般皇帝和邊關大臣都要表現出君臣一家親的。

也就沒什麼造反的必要了。

古代鎮守邊關的將領會手握重兵,他們為什麼不敢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