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天邊做岸2019-10-30 10:50:54

長安和北京都是我國曆史文化古城,是我國古代中國大一統的象徵。亦是各個歷史時期不同朝代的都城和最大城市。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二個城市在古代都是帝國的核心,在冷兵器時代為主的古代戰爭,地理因素及屏障決定左右著戰爭的結局。古代的長安、北京可以說是有著這方面深切體會!北京城的重點防守在北部的長城沿邊各關隘,長安重點防守在於圍繞黃河天險和潼關一線。但從歷史資料整理來看,潼關防守的突破危險性,遠遠大於北京北部關隘破害性。如:唐代的安史之亂突破潼關之戰,眀代的于謙保衛北京之戰。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這是因為:北京之於長安,首先是戰略層上講要高一個臺階。

北京處於華北、東北、攜張家口、大同控制於西北三角核心區位。用現在話來說正好是等邊三角形的眉心之位,既便是現代中國位置來說也是處於公雞的脖腔之處,戰略核心價值中國無岀其右。坐北朝南,燕山、太行山橫其臂膀,渤海、華北平原拱衛其後方,同時自隋唐溝通南北大運河後,這種作用更加優越,沃野千里、南北通衢,戰略縱深對於從北部入侵的敵人來說可謂難於上青天。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這也就有了為什麼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擄後,重大歷史決擇時期,明朝北京城守衛前期慌而不亂,有條不紊的迅速雷霆還擊,反敗為勝。

長安之於北京,在於戰略居高臨下,俯視中原。

潼關可以說是其眼睛,進出長安的唯一捷徑,如果潼關有閃失,輕的說戰爭轉折,重的說改朝換代。長安周邊是關中平原,可調配資源至多是八百里秦川,戰略縱深比較單薄。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因此歷代以來做為咽喉要地的潼關,戰爭頻繁、激烈,以爭奪潼關得失,背後之指長安。戰爭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了長安的爭奪,也可以說得潼關者,得關中!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綜上:長安可塑性較強,在於控關中根據地,爭霸中原,得天下。但潼關也是其眼睛,眼睛沒,長安身軀就是殘廢,也俱毀!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北京是攪動格局的戰略中摳,集中點焦灼,可控可防性厚重,牽一髮而動全身,是棋盤上的歲月崢嶸。

討人文史地,專注關漢卿故里文化研究,敬請關注天邊做岸!!!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歷史哨聲2019-10-29 11:50:18

根本原因是北京城和長安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從金國定都北京開始,北京城就始終是作為一個軍事防禦功能大於政治功能的都城;而長安城,從商鞅時遷都咸陽,到秦漢隋唐時期,都是作為政治意義的都城,並不注重防守。

先來看北京城的平面圖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外城是尋常百姓和商貿居住的地方,是商業貿易和手工業等輔助皇城、內城的地方;

內城是軍隊、官府等具有官府性質機構所在地(清朝時是駐京八旗居住的地方),本質上是起到防守、協助皇城的作用;

皇城自然是皇帝和後宮妃子居住和朝廷辦公的地方。

北京城平面圖告訴我們:

1、內城是皇城的四倍大,作用是軍事防禦,守衛皇城;

2、外城只是起到輔助內城和皇城的作用,且面積比內城還小

3、內城9個門,其中有3個門必須攻破外城才能接觸到,因此防守重點在於不和外城接觸的6個門。

在看看隋唐的長安城。圖為隋朝長安城(和唐朝長安城變化不大)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和北京城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沒有具有軍事防禦的內城。

1、攻破玄武門就可以直入皇宮;

2、除了皇宮就是街坊,即北京城的具有商貿功能的外城;

3、沒有軍隊駐守的內城,就意味著軍隊只能駐守在城外,如西漢的南北禁軍、細柳營等地;同時也意味著皇宮內只有少量的御林軍,不足以抵擋幾萬人的兵馬。

對比北京城和隋唐長安城得出結論:

1、北京城有比皇城4倍大的內城,駐紮大量軍隊,擔任軍事防禦職責;長安城城內只有皇城有最多幾千人計程車兵,擔任防守職責的軍隊只能在長安城外駐防

——擊敗這些城外駐守的軍隊,長安城不攻自破。因為街坊無法承認軍事防禦功能,皇城幾千兵馬,沒有辦法防禦整個長安城。

2、長安城注重的政治和經貿,北京城注重的軍事防禦。

從秦國、秦朝、西漢、東漢、隋唐等,面臨的威脅要麼是函谷關以東的東方勢力,要麼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要保障長安城,透過利用關中四塞的地理環境就可以實現防守長安的目的,不需要向北京城一樣注重城防。

再說,

秦漢隋唐時期出於文化和武力對外擴張時期,不是怕別人來打,而是考慮怎麼打別人。作為進攻方,自然不需要去考慮怎麼防守自己的首都——這是捱打方考慮的問題。進攻方的首都,更多考慮的是如何顯示自己的實力強大,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北京城的防禦功能,從金國定都北京就註定強化軍事防禦的功能。

下面是《大金國志》對蒙古攻打金首都燕京時損兵折將時北京城防的記錄:

“初,忠獻王尼粘罕有志於都燕,因遼人宮闕於內城築四城,每城各三里,前後各一門,樓櫓城塹悉如邊城,每城之內立厫倉、甲仗庫,各穿複道與內城通。時陳王兀室及韓常笑其過計,忠獻王曰:「百年間當以吾言為信。」及海陵煬王定都,既營宮室,欲撤其城,翟天祺曰:「忠獻王是開國社稷元勳,措置必有說。」乃止。命京城富室遷入東子城,百官家屬入南子城,宗室保西城,戚里保北城,各分守兵二萬,凡市廛小民聽其犇避。”

這一仗應該是成吉思汗作戰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大軍死傷甚眾,退屯於南順門”

“夜,遣百戶數十人劫大軍寨,殺傷甚眾”

最後逼迫成吉思汗不得不接受金朝提出的議和。

忽必烈建造元大都時,自然不會忘記當年蒙古攻打金燕京的這一戰。朱棣擴張元大都時,除了繼承原有的軍事功能,更進行了防禦提升——原本的元大都城牆只是夯土,並無外磚,朱棣建造北京城時,用大城池磚進行內外包住夯土,更提升了城牆的抗擊能力。

朱棣強化北京城防禦能力的目的有二:

1、朱棣是起兵奪位的,自然要預防日後他人起兵奪位,穩固的都城是阻止再次靖難之變的可靠因素;

2、蒙古實力依然強大,定都北京需要防禦蒙古人的進攻。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援才是動力!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淺聊明史2019-10-28 08:01:26

回答次問題先說下明英宗時期兩個有名的歷史事件,“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

公元1449年正統14年8月16日,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漠北蒙古)被俘,土木堡位於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隨軍大臣50於人被殺,20萬精銳部隊被殺,京師只有10萬老弱。史稱“”土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正統14年8月18日,英宗被俘兩天,于謙王直等大臣,力排眾議皇太后立朱祁鈺為監國,主張保衛京師為根本,于謙任兵部尚書,臨危受命。9月6日朱祁鈺即皇帝位。英宗追為太上皇。破滅了瓦剌也先以英宗要挾的計謀。10月起兵,10月11日瓦剌軍達北京城下,在於謙、石亨等人主動出擊與瓦剌決勝於德勝門外,大狽之,瓦剌久攻不下,加上天寒地凍,11月8日,撤出京師,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潼關位於今陝西渭南市渭南縣北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為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拱衛長安,洛陽有顯要地位。明朝在永樂朱棣時期,遷都北京,瓦剌為北方之地從紫荊關攻入,取道盧溝橋到北京。按當時的政治,歷史環境,潼關不是固守之地,第二之選也應是南京。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果笑說歷史2019-11-03 20:23:37

失潼關即為失長安

唐太宗李世民寫過一首詩叫《入潼關》,全詩內容為: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

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棄繻懷遠志,安知名不名。

這首詩就寫出潼關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它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南有秦嶺,北有黃河,只有關邊的一條小路是進出長安必經之路。

潼關軍事地位在古代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到:

艱難奮長戟,千古用一夫。

這句話講潼關如果有敵人攻擊,守關衛士只需要拿起兵器扺抗就行了。

唐玄宗派哥蘇翰重兵把守,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哥蘇翰堅守潼關,叛軍攻不進,形勢一片大好。

宰相楊國忠卻極力反對潼關守軍不出關的軍事安排,出發點為了他自己的私慾心,怕哥蘇翰打勝仗回朝搶他的官位。他給唐玄宗說叛軍已不堪一擊,現在不出關殲滅,恐怕再沒機會。唐玄宗聽進了他的話,派人到潼關逼迫哥蘇翰出關殲敵。

哥蘇翰不敢違抗聖旨,明知岀關必輸,也只得率兵岀關。果然岀關就中了埋伏,幾乎全軍覆沒,二十萬人馬只剩下八千,部下紛紛亂了起來,叛軍藉機乘勝打進潼關。

潼關一失守,關內沒有地方可守,從潼關到長安這一路上的軍將們早就逃走。

叛軍直搗長安,長安不棄還能如何?況且這場由楊國忠引發的叛亂,早就讓軍將們不滿,願意誓死守城的沒有。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漩渦鳴人yy2019-11-01 08:10:03

兵者,勢也,順勢而為,事半功倍,逆勢而為,天怒人怨!

需要說的一件事情便是于謙首北京城這件事情。于謙不是守在北京城裡面,而是率領自己的軍隊出去,以敵人進行決戰。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講,當時的北京城失去了眾軍守護,而且明軍在這之前遭遇了土木堡之變,這個時候北京城就像一個被扒光了衣服的黃花閨女,有什麼反抗之力,一點兒反抗之力都沒有。

可是怎麼說,有這種想法的人卻忽略了很多客觀的東西,比如說明軍雖然在土木堡之變裡面損失中兵,可是明朝並沒有因此傷及國家根本,明朝建立的國家根本是自己的農耕文明也是依靠的,這些農民明朝才建立起來的,所以只要農民的利益沒有被削弱,那明朝就可以依靠著整個大明王朝江山,不斷地提供著財力和糧食,然後供養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當然也有人就說了,當時待在北京城裡面不是挺好的嗎?率軍隊出去打仗這不是自討苦吃嗎?如果說沒有軍隊前置南下的遊牧民族,那麼這些遊牧民族瞬間就會把怒火燒到旁邊的一些村鎮和農民身上,那對於北京城來講,或者對於大明王朝來講,這次的損失絕對是一個無法容忍的損失,甚至有可能因此徹底放棄北方而選擇再向南建立一條防線,這對於農耕文明的傷害太大了,平白無故放棄了這麼多田地,那損失多少東西。

而且北京城內部有大量的民眾每天所消耗的糧食,那也是一個天文數字,(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失去了周邊糧食的供應,北京城就是一座隨時能夠吞噬東西的野獸,而且這東西什麼東西都不會咬,就只會咬自己人。

速戰速決是當時于謙唯一的選擇,軍隊如果不在遊牧民族對自己周邊土地造成危害之前將其控制下來,那敵人只會越打越強,而自己是越打越弱。

況且當時的大明王朝也不是說沒有能力不反擊,所以于謙就選擇率領軍隊不收北京城了,出去跟敵人決戰。

至於說潼關和長安的關係,潼關一般來講恪守住的是來自於東方向和北方向的進攻,如果說潼關遭遇進攻的話,只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敵人已經把其他的徒弟都給拿下了,你只有潼關這一條防線可以省第二,雖然你還有其他的軍隊可以增員,可是這些軍隊離你太遠了,所以敵人可以肆無忌憚進攻你潼關。

無論是哪一種都證明了一件事情,潼關是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而你的勢力僅限於長安到潼關之間。

如果是你,你會把戰場選擇在長安城,還是選擇在有險可守的潼關呢?

我相信只要不是傻子,都會集中全部的兵力到潼關與敵人進行決戰,為什麼在潼關這個地方如果都打不贏別人,你在長安打更加打不贏。

其實說了一大堆這些東西總結起來就是勢,這個就是形勢,也就是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能夠抓住這些東西進行作戰,你當然就會無往而不利,可如果你放棄這些東西,那你做出什麼樣的錯誤選擇都不足為奇。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過去即歷史2019-10-30 15:23:18

最關鍵的還是所處的位置和地形。這是非常關鍵的決定因素。

潼關是長安的東大門,潼關失守,位於關中平原的長安無險可守。再看一下長安所處的地形很清楚,南北西都是山地包圍了關中平原,長安往東只有一個潼關入口,守住了潼關入口,就不會有大兵團出現在關中平原,就是攻不下長安城,只要長期圍困,長安城一定失守;唐朝多次長安城失陷,皇帝都是率先跑路,沒有堅守的,因為他們也認為潼關失守後後,長安守不住。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長安(今西安)周邊地形圖

而明朝的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是明朝努力的結果。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被警告周邊地形圖

首先北京城修的十分堅固,城高牆堅。也先就是強攻,也一時半會拿不下,而且損失也會很大,也想也不不計成本的強攻。而且北京城的存糧,也可以堅持許多天。

其次明朝擁立了景泰帝,產生了明王朝新的最高領導人,要也先手裡的明英宗,對明朝的要挾沒那麼大,抵抗也先,也不至於要明朝將士畏首畏尾。

最後北京城的西面和北面是山地,可東面和南面都是廣闊無際的大平原,而且中國的腹地在北京南面,如果也先圍攻不下北京城,勤王的軍隊又都朝北京靠攏,這就不是也先圍北京了,是明軍要把也先包了餃子。

明朝的末代皇帝最後還在堅守北京城,而不是叛軍還沒打進北京城就跑路,也是認為守得住。等想跑的時候,皇宮都給包圍了。

崇禎朝皇太極“光臨”北京城,之所以敢這麼幹,不是皇太極冒險、冒進,而是他看準了明軍在北京圍不住自己,往哪跑,往東跑,都是大平原,哪裡不能撕開條口子?!如果在長安,皇太極怎麼也不會幹的,那無異於找死,所有勤王部隊,圍也能把皇太極圍死在關中平原上。

長安在一個口袋裡面,北京在一張桌子上,口袋一被人紮上口,長安基本都會失陷,唐朝一看潼關失陷,長安守都不守,開跑再說。而北京處於大平原邊緣,南面又是中國腹地,長期包圍北京幾乎難如登天;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samruanqiqi2019-10-29 22:26:44

主力部隊被消滅了,唐玄宗不牛了,就變成李跑跑了,另外唐朝人口少,西安城裡的能打仗的都動員出去打仗,其他部隊都遠在天邊。北京保衛戰不一樣的,主力部隊被消滅,但城中老百姓還很多,都可以抓來當兵呀!另外于謙也是能人,各去的勤王部隊也往北京趕,所以有底氣跟蒙古人再打一仗!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使用者677243586972019-10-28 19:05:36

事實上,所謂“失守”不太確切。

縱觀歷史,潼關幾乎就從沒守住過。

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

從長城的走向也可以看出來,遼寧有山海關,河北(北京)有居庸關,山西有雁門關,甘肅有嘉峪關。

陝西是長城在此斷開,漢地十八省北方為數不多沒有長城關隘的省份。

因此,西安(陝西)對抗北方遊牧部落侵略,具有天然劣勢。

西晉是西安十三朝之一,因為末代晉愍帝,導致五胡亂華。

而在西安十三朝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五朝,均為胡人朝。

在西安十三朝中,胡人朝代的比例破天荒地高達40%左右,將近一半。

眾所周知,秦皇、劉邦、李淵父子,故鄉均與陝西無關。

唯一的陝西人朝代,隋朝又是怎麼樣呢?

隋朝丞相重用胡人宇文化及,說明文化上認同自己為胡人,那麼就更應該是胡人政權。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將軍,屬於篡位朝代,得國不正,也不符合漢人傳統文化。

因此隋朝才會在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時間中,人心盡失而亡國。

此外,還有其他朝代:

周朝,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唐朝,西安(長安)關中地區被吐蕃攻破,“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並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破,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後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從未攻佔拉薩,而吐蕃攻佔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吾味雜譚2019-10-28 10:57:33

長安城不同於北京城,唐朝時候的長安城總面積83。1平方公里,,差不多是當時明朝北京城的一倍半大,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長安城周長三十六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隔一米站一個人吧,得站三萬六千人才能鋪滿城牆。巨大的城市規模在戰時就導致守城一方難以組織兵力沿漫長的城牆線佈防,而城築得太大的另一個後果就是戰時防守很難組織,守備軍隊人數要夠,調動要快,其成本遠比在關中四塞的四個關卡進行防守要高。重外輕內是整個唐代的軍事規劃特徵,不獨天寶年間如此,長安城或者說整個關中所有城市的城牆就是秦之四塞,扼守東面防禦來自中原地區敵人的潼關,扼守東南來自江漢平原敵人的武關,扼守西北來自隴右敵人的蕭關,扼守來自四川敵人的大散關。因此廣義上的長安就是整個關中組成的京畿地區。恰好關中四個方向均有險可守,東門潼關,西門大散關,北門蕭關,南門武關,就天然形成了一個城防體系。所以實際上整個關中地區是一座大“城”,歷朝歷代也是對關中整體進行規劃的。而長安城本身則更像是整個關中的“皇城”或者說“內城”了。歷史上任何一座城池通常外城失守,內城被破只是時間問題。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除了整個城市的面積和規模巨大外,整個長安城的設計從打一開始估計就不是為了防禦外敵,何以見得呢?長安城以外郭,坊,宮城和皇城組成。都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5米多高的城牆實在是歷代都城中最低的。從上圖可以看到,長安城的設計街衢寬闊且直來直去,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門都是對著的,這和南京、北京城的兩門不相對的設計也不同,這直來直去的寬闊街道,意味著只要我隨意攻破一座城門,就可以迅速內外夾擊攻下其他城門,然後城池就易手了,而且長安城外圍沒有貼城防禦點,也就是唐代在都城長安的規劃上並沒有建造甕城,並且開城門八座。這都城的規劃哪哪都是缺口,所以一旦被大軍圍攻還是跑路為妙。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

反觀明朝于謙死守的北京城,北京作為大明的都城,城防工程是首屈一指的,周圍有護城河環繞,易守難攻,後來的歷史也證明北京城的防禦是極其精良的,李自成攻下北京是靠人從內部開啟城門的,清兵攻下北京城是李自成放棄的,八國聯軍攻北京是慈禧主動放棄的等等,自明朝以來北京城真正經歷過戰火而被拿下來的次數一次都沒有,三朝古都的城防工程不是浪得虛名的。

說完了城防說守軍,北京保衛戰時,原本在京城的明軍約有10萬人,于謙臨時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等,湊了22萬人,雖然不是主戰部隊,數量還是很可觀的,足以支撐到勤王大軍到來。而安史之亂前,府兵制已被敗壞,節度使邊軍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達到四十九萬人,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哥舒翰守潼關的20萬人已經是好不容易召集起來的了,戰敗後逃回的僅8000餘人,根本無力再戰。況且潼關一丟,關東的援軍也無法進來。

所以如題主所說打下潼關就等於佔領了長安。歷代統治者不僅僅是唐實際上並沒有在關中同叛軍作戰的打算,劉邦進入關中,秦王子嬰直接開城投降,安祿山叛軍一破潼關,玄宗直接跑路。

為什麼潼關失守長安就放棄了,而不能向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一樣固守長安等待來援?源鵬傳媒2020-07-12 11:27:30

從軍事角度來看八百里秦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富饒的地方,也是一個戰略要地!進可以到中原,退可以進四川。潼關是這個葫蘆口,一但失守講無險可守,利於大規模軍團作戰對防守方簡直就是致命打擊!北京地理兩面環山,一面一條狹長平原通往關外還有一面通平原。如果北京被圍如果不能快速解決戰鬥很可能被防守方從外圍包圍!這就是北京城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