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天晴談歷史2020-08-02 15:59:48

學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諸葛亮偏於內政,行事謹慎,可以統領全域性;司馬懿偏於軍事,行事老辣,可以縱橫決陣;

單純的說諸葛亮敵不過司馬懿是不正確的,對諸葛亮也是不公平的;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孫子兵法有言: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翻譯過來就是說: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了產糧的多少;產糧的多少,決定了人口規模;人口規模決定了兵士數量,兵士數量左右了勝負條件,勝負條件的多寡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當時的天下分為13州,到諸葛亮北伐是蜀漢只剩下益州了,而東吳佔據三州,曹魏佔據北方九州,所以諸葛亮以一州之地力人力與司馬懿分庭抗禮,實在是不容易;如果變換陣營,司馬懿必敗無疑;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所以說:諸葛亮不存在鬥不過司馬懿,只是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

再有第二個問題:

一個國家發動戰爭的原因只有兩點:一為獲取利益,如美利堅;二為轉移矛盾,如中東的瓜子小國;

很明顯諸葛亮北伐獲利無望,很明顯是為了轉移蜀國內部的矛盾;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眾所周知,劉備的人馬班子是從荊州帶過去的,對於益州的百姓和氏族來說,劉備班子是外來戶、是入侵者、是野蠻人,後期關羽老鐵丟了荊州,留在益州的荊州老哥已經沒有後路可退,只能強行運功北伐!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姑山之嵐2020-08-01 11:20:04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另一種解釋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諸葛亮確實知道蜀漢和魏國的差距。他所做的就是竭盡全力,用自己的一生來給蜀漢續命。

強者可以以德服人,先禮後兵,因為強者已經具備了壓倒性的威懾力。

弱者必須不斷的展示武力,給強者施壓,才能找到存在感。存在感的意義很大。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蜀漢地盤小,人口少,人才少。諸葛亮找尋存在感,第一可以凝聚內部力量。第二可以吸引有野心有志向的人才流入。第三可以贏得外交籌碼。

所以諸葛亮不斷的進攻魏國,不是單純的為了消滅魏國。主要是為了以上三個目的。如果魏國某次戰役失敗了,諸葛亮還可以獲得副產品,領土。還有可能重新排列世界格局。這樣的戰爭是很划算的,是有意義的事情。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毛猴談史2020-07-31 19:21:13

司馬懿、諸葛亮,三國曆史中的最主要人物,且看毛猴給大家解讀歷史人物。

一個是三國時期魏國權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的政權。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一個是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及散文家。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一、家族身份對比

司馬懿家族數代為官,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司馬懿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當時正是東漢末年亂世,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素以知人善任著稱的南陽太守楊俊曾見過少年司馬懿,他說司馬懿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再來看,諸葛亮,他的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諸葛亮父親去世得早,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諸葛玄將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隨同上任。諸葛玄死,諸葛亮躬耕隴畝,就是開始種地了,為了生計,需要自己養活自己。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友善,謂為相信他。諸葛亮與弟遷居隆中。應該說還是有志向的,所以開始做學問,研究戰略了。

二、後面的對戰、功績,大家都很熟悉,毛猴我就不再給大家一一解讀了。諸葛亮從三顧茅廬開始,一發不可收拾,蜀漢丞相。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三、聊聊他們的對壘,司馬懿和諸葛亮到底誰怕誰?

很多人說諸葛亮北伐之所以能夠打的魏國統帥司馬懿不敢應戰,是因為司馬懿養寇自重。司馬懿調兵用法都棋差一招,實際不是的。

如果司馬懿真的是養寇自重,打的那麼快乾嘛?走慢一點拖延時間養寇自重不好麼?當初的形勢對於魏國來說十分危險,司馬懿僅僅為了養寇自重,把自己陷入如此危險的境地值得麼?

司馬懿如果真的是養寇自重,到了諸葛亮生前的營壘,又為何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如果只是養寇自重,他有必要捧一個被自己耍的團團轉的手下敗將麼?既然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可見司馬懿是發自內心的佩服諸葛亮,又豈會養寇自重?

司馬懿應該說是比不過諸葛亮的,諸葛亮是輔助劉備從零開始的人,吃過苦,受過罪,當過黑,社會。而司馬懿呢,一直當官,順境生,逆境亡,為啥沒亡,那還要說魏國的實力強,既然打不過你,我就躲著你。

拼的不是刺刀,拼的是後勤。現在如今的戰爭都是這樣的,魏國人才濟濟,君主曹丕還算英明。而蜀國呢,卻恰恰相反,沒有人才支撐,最重要的還是君主無能。

諸葛亮即使再有水平,也擱不住消耗。最後就只有司馬懿勝利了。所以樓主您說的打不過司馬懿,毛猴認為是不妥的。那麼為啥要六出祁山呢,活著就是奮鬥,不奮鬥沒價值。

我是毛猴,若歡迎我的解讀,請關注我。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文化歷史田園2020-07-31 19:21:10

一、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多年,知道彼此的能力,諸葛亮視司馬懿為自己戰場上的勁敵,但還是要應戰,諸葛亮認為自己還是有些優勢的。如果抓住機會還是可以像在上方谷戰役中一樣給司馬懿以重創,諸葛亮認為,只要他謹慎用兵,戰勝司馬懿不是沒有可能。

二、劉備去世後,為了完成先主生前沒完成的統一大業,諸葛亮作為劉備死時的託孤之臣,曾經給劉備立下諾言,一定要興扶漢室,所以他明知道出徵的前途未卜,也只能是振奮精神,一次次北伐。

三、轉移國內矛盾,後主劉禪雖然有諸葛亮的輔佐,但是他的身邊還是有不少奸佞之臣,比如黃浩。後主劉禪可不像劉備那樣賢明睿智,諸葛亮也不可能把劉禪喜歡的弄臣都殺光了,外出尋戰,眼不見心不煩。

四、國家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蜀國安安定定的發展不調起戰事也不是不可以,但諸葛亮認為,蜀國在走下坡路,此時不戰,以後更不會有出路。而且他作為最重要的臣子,謀士,精氣日漸衰老,他擔心他不在之後,蜀國更沒人敢和司馬懿鬥了。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上下五千年歷史學徒2020-07-31 21:58:09

這個說來話長了,諸葛亮在劉備死後,首先整頓內政,厲兵秣馬,經過幾年稍稍恢復元氣,就開始準備北伐了,諸葛亮後半生中,一共進行了六次北伐,每次出兵人數也不一定,正史裡記載每次出兵約有十萬人,野史和演義中每次出兵約有三十萬,如果說按照正史來說,十萬兵力北伐中原,兵力是嚴重不足的,這點兵力也就是在魏國邊境來回拉鋸,根本不足以進攻魏國腹地,就算諸葛亮奇謀百出,智計無敵,面對這點兵力也是捉襟見肘,諸葛亮能在蜀魏大戰中佔盡上風,打的魏國膽戰心驚,其實已經是在超常發揮了。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如果說按照演義中的六次北伐,諸葛亮是有機會一統中原的,機會最大的一次就是第一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打的是出其不意,魏國沒有防備,又是首次出兵,士氣高漲,眼看著諸葛亮就要佔領西都長安了,長安對漢朝的意義絕對非凡,他是西漢二百年帝都,佔領了長安就等於做上了天下正統的地位,你說諸葛亮能不激動嗎,這時候的豬隊友馬謖把街亭丟了,街亭的戰略意義十分重要,這裡一丟,蜀軍的補給線立馬被掐段,前方的數十萬大軍都有全軍覆滅的可能,諸葛亮廢了九牛二虎之力,竟然把軍隊完整的帶回蜀國了,這份能力也是常人所不及的,換做別人非得全軍覆沒不可,後面幾次北伐其實都是打醬油,並沒有對魏國有毀滅性的打擊,最後一次北伐其實也挺接近成功的,把司馬懿困在上方谷差點把司馬懿燒死,這次諸葛亮要是幹成了,魏國一時找不到替代的大將,很有可能會亡國,可惜大漢氣數已盡,一場大雨澆滅了諸葛亮的夢想,也終斷了蜀國最後的機會。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後面姜維的九伐中原其實都是打醬油,姜維這樣的戰略家肯定也明白,蜀漢已經不具備滅亡魏國的實力了,九伐也罷十伐也罷,其實目的就是把戰火引到魏國領土,原因很簡單,你不打他,他就要打你,一旦蜀國採取閉門自守的方略,魏國絕對要把戰火燒到蜀國腹地,蜀國亡國是早晚的事。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諸葛亮和姜維其實採取的都是以進攻換取戰略生存空間的方式,至於能打到哪一步,就要看天意了,所以說諸葛亮明知道蜀國的國力比不過魏國,依然要鬥下去的原因,諸葛亮一生,對的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大字。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Cen丶萬化同2020-07-31 19:00:37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出師表裡諸葛亮就說的很明白了,漢賊不兩立,東吳可以媾合,而蜀漢不可以,因為漢昭烈帝打的是復興漢室為獻帝報仇的旗號,這個態勢就是我不攻賊(不消耗魏的實力)賊必攻我(魏經過休養生息)蜀漢沒法抵抗,所以竭力進攻以求自保才是能夠延緩滅亡的手段

諸葛亮明明知道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夕落黃昏起2020-08-07 01:03:00

盡人事聽天命,為報先帝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