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在典禮上戴的皇冠,前後所綴珍珠是各12串嗎?為什麼?棒槌襖襖2020-04-05 17:04:40

皇帝是古代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他們自詡為“上天之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上達天聽,下關民命。因此,管理好皇帝的衣食住行、伺候好皇帝的起居動靜就成了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

明朝皇帝在典禮上戴的皇冠,前後所綴珍珠是各12串嗎?為什麼?

歷代皇帝的服飾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明朝也不例外。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位登基,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舉行祭祀活動的時候,皇帝的冕服制度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大學士陶安向皇帝提議製作五種冠冕,朱元璋認為五種冠冕太繁瑣,只同意在祭祀天地、宗廟、正旦朝會的時候穿戴袞冕;祭祀社稷、接見外國貢使及舉行受降典禮的時候,則服用通天冠和絳紗袍;平時只穿戴常服處理朝政。這個規定成為了明朝後世皇帝遵循的一項制度。

明朝皇帝在典禮上戴的皇冠,前後所綴珍珠是各12串嗎?為什麼?

皇帝的袞冕,袞,是指袍服;冕,則是帽子。冕的形狀是前圓後方,外黑內紅,方圓代表天圓地方,黑紅代表陰陽太極。冕的前後各有十二旒,也就是十二條珠串。每條珠串用青紅白黑黃五色彩玉十二顆串成,串玉珠的絲線也用五彩絲編成,每隔一寸結成一個結頭,用以固定玉珠。所以,每條旒長一尺二寸,皇帝戴上冠冕以後,十二旒就可以遮蓋在皇帝的面前,使臣子不容易看清皇帝的真面目,以保持皇權的嚴肅性和神秘性。

與冠冕上的十二旒對應,皇帝的袞服上也繡有十二種圖案,分別是: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水藻、火、粉米、黼、紱,稱之為“衣裳十二章”,表示皇帝受命於天,富有世間萬物之意。

明朝皇帝在典禮上戴的皇冠,前後所綴珍珠是各12串嗎?為什麼?

皇帝袞冕上的旒和章之所以用十二個,是因為十二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曆法裡面有十二生肖地支,甚至西方天文裡也講究十二個星座,說明十二這個數字與天有極大的關聯。皇帝自稱真命天子,強調受命於天,皇權天授,自然會對十二這個數字情有獨鍾,以此來向芸芸眾生顯示自己統治的合法和神聖。

明朝皇帝在典禮上戴的皇冠,前後所綴珍珠是各12串嗎?為什麼?